首页 理论教育 前三十年的生育率

前三十年的生育率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三十年的生育率知友提问说「中国人口激增是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造成的吗?」先看这个问题的两个基本判断。如果我们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都作为「毛泽东时期」,即 1949~1979 年,这三十年间中国的人口上升了 72%。中国在这 22 个发展阶段类似的国家中,人口增长的排名倒数第三。1949~1953:鼓励生育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三年困难时期造成的人口负增长也使一部分人认为生育无需控制。
前三十年的生育率_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前三十年的生育率



知友提问说「中国人口激增是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造成的吗?」


先看这个问题的两个基本判断。一、中国人口激增了吗?二、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了吗?以及以上两个问题的衍生:毛泽东时期的生育政策和真实生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一、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人口激增了吗?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天能增重 1 两,一个月能增重 3 斤;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可能一整年都保持不变。我想不会有人拿一个一个月只增重 1 斤的偏瘦婴儿来和体重稳定的成人比较,然后说「这个婴儿出现了体重激增」。但这个问题显然就是在进行这样的比较。


要进行有效的比较,必须找到合适的基准。每个国家在人均 GDP 较低的时期,由于公共卫生系统逐渐完善,必定会经历从高生育高死亡到高生育低死亡的阶段。在此阶段,人口上升很快,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们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都作为「毛泽东时期」,即 1949~1979 年,这三十年间中国的人口上升了 72%。1979 年中国的购买力平价美元人均 GDP 为 473 美元,那么我们把那些 1979 年时 GDP 在 300 美元到 700 美元之间的国家全部拿出来,他们在 1950~1979 年的三十年间人口上升了多少?


Image


中国在这 22 个发展阶段类似的国家中,人口增长的排名倒数第三。如果只保留亚洲国家,那么人均 GDP 类似的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印尼和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则全部快于中国。事实上,如果完全不考虑人均 GDP 水平,那么在 1950~1979 年中,除了东帝汶、日本、柬埔寨和尼泊尔这四个国家外,其他亚洲国家的人口增长全部快于中国。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中国人口,根本就没有出现所谓的激增。相比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国的增速偏慢。


二、毛泽东时期的生育政策是怎样的?到底有没有鼓励生育?


建国后,中国的生育政策存在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政府对生育数量持不同态度。


1949~1953:鼓励生育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象马尔萨斯之流所谓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一套谬论,不但被马克思主义者早已从理论上驳斥得干干净净,而且已被革命后的苏联和中国解放区的事实所完全驳倒。(毛泽东,《历史唯心观的破产》,1949)


在建国初期,中央政府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人口,仅仅是沿用了国民政府时期 4.75 亿的统计资料。抗美援朝战争也使人们更容易看到人口增长的正面影响而忽视负面影响。此时期中国处在一个鼓励生育的阶段,不仅鼓励,还严格限制了绝育手术和人工流产。如 1950 年 4 月 20 日发布的《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规定除了严重影响母体和胎儿生命安全的六种情况之外,禁止打胎。


1954~1957:计划生育起步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 5.8 亿人口,比起之前估算的 4.75 亿上升了整整 1 亿。这给中央政府敲响了警钟:原来人口有那么多!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让政府开始考虑到节育的现实问题,并出现了一系列探讨节育可能性的言论:


关于节育问题,我们党、我们的卫生机关和宣传机关,是提倡还是反对?有些人是反对的,有的人还写了反对文章。现在我们要肯定一点,党是赞成节育的,为什么要赞成而不反对?……中国大概不会因为节育闹人口恐慌,……应当赞成节育,不应反对。反对的理由都不能成立。(刘少奇,国务院第二办公室第一次节育问题座谈会,1954)


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问题。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家庭和新生一代的利益,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各地党委在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适当地宣传党的这项政策,使人民群众对节育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1955)


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养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民族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卫生部门应该协同有关方面对节育问题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1956 年中共八大)


中国人多也好也坏,中国的好处是人多,坏处也是人多……要提倡节育,少生一点就好了,要有计划生产……农民要求节育,人口太多的家庭要求节育,城市、农村都有这个要求,说没有要求是不适当的。建议设一个委员会,节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机关。人民团体也可以组织一个。我国人口增加很快,对于这个重要问题,似乎可以研究有计划地生育的办法。(毛泽东,国务院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1957)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提出「计划生育」的观点。在此期间,报纸上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节育的宣传,医院和卫生所也出现了关于节育避孕的技术指导,避孕药具也得到了供应。计划生育在这个时期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1958~1961:生育政策的反复


「大跃进」开始后,一些中央领导对计划生育的看法出现了转变,由之前的担心人太多,变成了忧虑人太少。三年困难时期造成的人口负增长也使一部分人认为生育无需控制。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停顿,仅在部分地区继续开展。


要破除迷信:人多了不得了,地少了不得了。多少年认为耕地太少,其实每人二亩五分地就够了。宣传人多,造成悲观空气不对,应看到人多是好事,实际人口七亿五到八亿再控制,现在还是人少,很难叫农民节育。(毛泽东,1958)


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毛泽东,1958)


过去人们经常忧愁我们的人口多,耕地少。但是 1958 年农业大丰产的事实,把这种论断推翻了。只要认真推广深耕细作、分层施肥、合理密植而获得极其大量的高额丰产的经验,耕地就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口就不是多了,而是感到劳动力不足了。(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1958)


当人们彻底解除了一切束缚, 在共产主义思想大解放的情况下,人愈多,就愈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就能愈快地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能愈快地促使国家的物产丰富,兴旺强盛,就能愈快地促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优裕、文化提高。(《红旗》,1958)


1962~1970:计划生育再度提出与再度停顿


1962 年起,中国的生育数量又开始迅速增加。政府再次感觉到了控制生育的必要性。196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2 ~1965 年,周恩来也在一系列场合反复提出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首次提到了控制人口的目标。在此期间,城市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有较大推进,但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空白。


现在计划生育,就是把人口增长率压到净增 2%,每年也有 200 万人。将来城市人口还要加一点的,就算计划生育做得好,20 世纪城市的计划生育能把人口增长率压到净增 1%~1.5%,这就了不起了。当然可以做到,日本就做到了……避孕是个战略思想,要同备战、备荒和科学试验结合起来,争取使人口增长率下降到 1%,争取在二三十年内 做到,要做长期工作。(周恩来对卫生工作的指示,1965)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虽然生育政策没有大的改变,但此时的地方生育机构大都名存实亡,计划生育工作陷于再度停滞。


1971~1978:计划生育逐渐恢复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随着 50 年代生育高峰时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控制生育又成为了中央政府刻不容缓的现实需要。各地区的计划生育机构逐渐恢复成立。周恩来做了大量工作,重申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1970 年,周恩来就在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计划生育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点放松,青年结婚的早了,孩子生的多了。70 年代开始要注意计划生育。


1974 年,毛泽东在《关于 1975 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中再次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批示。这也是毛泽东对中国人口作出的最后一次表态。


70 年代逐渐形成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其中「晚」指男 25 岁以后结婚,女 23 岁以后结婚,24 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 3 年以上;「少」指每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二个孩子。1975 年,卫生部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指出,要在群众自觉的基础上,按「晚、稀、少」的要求,把生育计划落实到人。1975 年,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许多地区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包括避孕药具免费提供甚至送上门、开展人口理论培训班、中学增设晚婚节育课程等等。


根据以上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实施了「鼓励生育」政策的仅有建国初期数年与「大跃进」时期。并且,「大跃进」期间的所谓「鼓励生育」实际上伴随的是饥荒和生育人口的减少。在其他时期,政府对于人口增长的态度一直是比较保守的,大部分时候都赞成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并且有实际政策落实;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也只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停顿,而没有鼓励生育。


三、毛泽东时期的生育政策和生育率变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我在这个回答里提到过,影响真实生育行为的最重要变量是女性的教育水平。另外有研究也发现,影响第二大的变量是幼儿的死亡率。使用世界银行 1970~ 2010 年的数据,我们对 241 个国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基本结论:年轻女性(20~24 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 1 年,生育率将下降 0.36;儿童死亡率每下降 10%,生育率将下降 1。在去除了每个国家的固定效应后,一个国家的年轻女性教育水平与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变动,决定了该国 80%的生育率变动。


生育政策影响有多大呢?有研究发现,80 年代初开始的强制一胎化使中国在 30 年中减少了 7000 万左右的新生儿,远低于计生委自己的估计(计划生育 40 年少生 4 亿人)。在改革开放之前,毛泽东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缺乏强制性,主要以宣传为主。把 1950~1978 年的生育政策和历年真实生育率放在一起,可得下图。


Image


不难发现,在 70 年代以前,生育率的上升和下降,与政策的变动几乎没有关系。例如 1950~1957 年,不管是鼓励生育还是宣传节育,生育率都稳定在 6%左右。在计划生育政策逆转为鼓励生育的「大跃进」期间,生育率反而大幅下降;在 1962 年计划生育重新开始后,生育率又在 1963 年攀上了高峰;在 1966 年「文革」开始后,计划生育机构名存实亡,生育率的变动趋势也没有发生变化。


1970 年后,随着计划生育机构的逐渐恢复以及 1975 年的「晚、稀、少」开始,中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生育率下降,从 1970 年的 5.93 下降到 1980 年的 2.29。这样的生育率降低,和「晚、稀、少」有多大关系?或者说,半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起到了有效降低生育率的作用吗?


可以这么想,如果半强制的「晚、稀、少」真的起作用了,那么 80 年代开始的强制一胎化岂不是作用更大?但实际上,从 1980 年到 1990 年的整整十年时间,虽然一胎化政策在逐渐加强,可 1990 年的生育率却完全没有降低,仍然有 2.31。


看起来,使得 70 年代生育率大幅下降的,并不是半强制的「晚、稀、少」政策。否则,80 年代的强制性政策出台十年,生育率不至于完全没有下降。真正引起生育率降低的,是别的因素。下表可以看得更清楚:


Image


上表可以看到,在女性教育方面,由于建国后初等教育迅速普及,一个在 1970 年的 20 岁女性的平均教育年限是 4.36 年,而一个 1980 年的 20 岁女性的平均教育年限上升到了 7.22 年,比前者有着接近 3 年的教育年限上升。然而,一个 1990 年的 20 岁女性的教育年限仅有 7.28 年,10 年来只上升了 0.06 年,两代人之间几乎完全没有教育改善。儿童死亡率方面, 1970~1980 年的 10 年中,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 111‰下降至 61.3‰,下降幅度为 45%;而 1980~1990 年,5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仅仅下降了 12%。这两项指标在 70 年代的快速改善以及在 80 年代的停滞不前,实际上真正主宰了中国的生育率的趋势。


比起以上两项指标,生育政策的影响就要小得多了。上面给出的研究认为,毛泽东时期的生育政策大约减少了 0.2 左右的总和生育率。与 70 年代达到 3.64 的生育率下降相比,0.2 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的数字。


说个题外话,有一种说法叫作「错批一人,多生三亿」,意思是批判了马寅初的生育理论,导致人口多增加了三亿人。这是荒谬的说法。不是说马寅初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即便真的采用了马寅初的理论提倡二胎限制三胎,最后该生多少还是生多少。


结论


所谓「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是否带来人口激增?」,是一个完全错误的问题。如果非要问的话,也应该是「毛泽东时期的生育控制是否减缓了人口增长?」。


而对后一个问题,答案是「几乎没有」。


注:


1. 数据来自 Worldbank、Penntable、1990 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政策资料大量参考了杨发祥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2. 1950~1980 年总和生育率来自 Coale(1984),1990 年总和生育率存在多个版本(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从 2.17 到 2.37 不等,此处使用 2.31。


2014-1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