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任务,单一的社会资源很难满足社区治理的需要。只有整合好各项资源才能够发挥该资源的势能。政治文化资源作为社区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充分整合这种社区治理资源,挖掘其潜能,直接决定着社区建设效果的好坏。
“政治文化”一词首先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他在1956年发表的《比较政治系统》一文中率先用“政治文化”来表示人们“对社会事务的心理趋向”。此后,政治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这种趋势是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必然结果,行为主义在对政治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影响政治行为的因素的过程中,发现人的政治行为主要是在一定的主观动机、意志、情感的支配下做出的,如果不对这些这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挖掘,就不可能真正解释政治行为的内涵。所以,派伊 (Lucien W. Pye) 在他的《政治发展面面观》中说政治文化是“给予政治历程以秩序和意义、给予政治系统中占支配地位的行为以基本假设和规则的一套态度、信仰和感情”。他的这种看法更加明确地说明政治文化是政治主观的体现,它使政治行为上升到一种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层面,并通过对各种制度的规定来分析个人行为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我国学者大多认为政治文化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如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解,其所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待公共权威的态度,评价政府政策的价值标准,内心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都是政治文化的内容”。[1]
政治文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政治文化,与一国的教育、文化水平、权利意识、政治素养等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在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政治教育,大力发展政治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速社区民主政治的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的积极性。
加强社区政治文化建设,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自身权利,依法参与到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之中,巩固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2014年的两会政府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既反映了社区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社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加强社区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社区改革发展。目前,我国社区建设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官僚主义、滥用权力、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加强社区政治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优势,能够加速瓦解上述问题对社区建设的制约和限制,从而推动社区的深入改革。
加强社区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胡锦涛同志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平、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再次重申了民主政治发展价值地位。这说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民主政治的建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的制设计来整合社区民意,能够有效协调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确保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能够顺利实现,从而促进社区政治生活的丰富和民主化,实现和保障社区居民的公民权利,推动社区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