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批评和质疑,但它不仅仍然存在,并且快速发展。尽管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是大学排行出现的最初原因,但在客观上它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排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质量信息
大学排行主要提供如下三方面质量信息:一是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现代大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与社会形成各种复杂的联系,社会上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家长、考生等都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各高校的发展实力和办学水平如何,特色和专长是什么,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大学排行将社会关注的这些高校重要信息,凝结成排行榜的方式呈现出来,满足了社会大众希望比较直观而迅速地获得关于高校基本情况的需求,也为社会参与高校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二是为政府提供质量信息。大学排行榜通过建立规范的指标体系和广泛收集客观数据,形成大学排行榜,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政府找出本地区或本国大学与其他地区或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大学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是为高校提供质量信息。满足社会需要是大学排行的主要目的,但它在客观上也可为各高校提供基本质量信息,使高校更清楚地看到本校在同类型学校中的相对位置,通过对排位靠前或靠后的原因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推进学校发展。大学排行榜对上述三方面质量信息的提供,都能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改进提供支持,有助于各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吸引社会关注
高校排行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基本的质量信息,还能吸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普遍关注,使高校及其质量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热议的话题,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有助于社会上关心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一年一度的高校排行榜能够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引导社会由对高校排行榜的关注,进而发展为对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关注。关注意味着受重视,对高校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无论情愿与否,每所高校都希望在排行榜上有良好表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高校强化办学的质量意识,推进学校质量的持续提高。二是有助于密切社会与高校的联系。大学排行榜把不同高校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既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校办学的基本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高校的实际情况,也使高等学校能更清楚社会需求,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三是有助于吸引社会对高校的支持。高校排行作为社会评价的重要机制,不仅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评价,还可引导社会教育投资的流向。随着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各高校都在千方百计地吸纳社会资金,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组织和个人,希望通过捐助或投资等形式介入高等教育事务,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他们的教育捐助或投资不是盲目的,高校排行从一个方面为社会资金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社会教育资金投入的作用和效益。
(三)激发高校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有竞争才能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相对于评议机制和认证机制,排行机制更能激发高校间的竞争。这是因为任何排位、比较都必然引发激烈的竞争,如同百米竞技场上的选手,只要参与竞技,就都想有好的表现,取得好的名次,都期望在竞争中胜出。排行是高校之间的比较,尽管现在有人反对大学排行引发的竞争会误导大学的发展。例如,英国著名学者、前剑桥大学副校长阿什比曾将大学比喻成一个有机体,认为任何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当排名把复杂的有机体量化为一堆数字的时候,总不免让人有简单粗暴之感。[23]但有危机总比没有危机好,有竞争总比没有竞争好,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也是现代大学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只要指标体系和标准的设置科学合理,数据采集全面客观,排行引发的高校竞争就是积极的和可取的。从目前的实施来看,排行一是可以激发高校硬实力竞争,这包括基本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学科建设等,现在高校排行大多将这些列为重要的排行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二是可以引导高校软实力竞争,这主要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办学特色、学校精神文化、品牌声誉等。目前有部分高校排行就列有“声誉”一项,反映的主要就是高校软实力水平。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的竞争,其实都是质量的竞争,最终都将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这是由大学的本质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