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建筑包括轨道交通、火车站、航站楼等,因交通类型不同、空间特点不同,相应的消防特点也各不相同。
1.不同交通类型的消防特点
(1)地铁。地铁设施因位于地下,多数站台、站厅等空间有限,在遇到客流高峰或者列车故障时期,会聚集大量客流,造成疏散时的拥挤。而且发生火灾时,烟气和客流的运动方向均是向上,如果排烟设施设计不当或故障,很容易产烟气与人流同时涌向出口的情况,造成危险。
(2)航站楼。航站楼建筑消防设计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航站楼需要宽阔、开放性的流动空间,而消防设计需要防止火灾烟气的蔓延,设定一定大小的防火分区并进行防火分隔,两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②国内航站楼往往采用高大空间的形式,导致进行物理分隔的难度较大,实施困难。
③人员疏散问题。由于航站楼公共客流区域防火分区面积非常大,加上机场建筑功能布局需要(如旅客通道中间、行李提取厅、行李处理转盘区域等设备空间,均不能设置楼梯),会导致局部楼梯或出口不能布置在适当的位置,造成公共客流区域疏散距离过长。同时,由于航站楼体量大、进深大,部分疏散楼梯在底层无法直通室外。长廊区域利用登机桥作为人员疏散设施。
④大空间内弱化消防分区物理分隔后,对公共区域内的商业设施进行独立的消防控制尤为重要,是消防设计的重点。
⑤航站楼大空间的排烟方式、探测和灭火系统也是消防设计的难点。
由于我国目前用地界面的泾渭分明,公共交通空间在综合体中的融合度还不够高,多以连通口的形式与其他业态相联系,故而从消防的角度相对比较容易管理。随着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人们对便利的要求越来越高,相信我国也将逐步出现日本京都火车站、德国柏林中央车站那样空间高度融合的涵括交通、商业、办公、酒店等业态的综合体。
2.案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如图3-18所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一个“轨、陆、空”三位一体,日旅客吞吐量110万人次,以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为目标的超大型、世界级交通枢纽。作为单体建筑而言,实属一座庞然大物—4—5 m高、300 m宽、1000 m长,规模庞大,功能复杂。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换乘客流的综合体,其三大换乘层面充满着巨大的潜在商机(图3-19)。因此除了主要的交通枢纽功能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还配备了如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和休息住宿等功能。结合换乘层面的步行系统,在两条人行换乘通道之间设置了大型步行商业区,东西连绵,包含精品店、特色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设施。此外在枢纽平台的上盖还进行了综合开发,包含了办公、会议、宾馆等功能。在大量客流的带动和需求下,整个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已经呈现出一个具备各种机能的城市功能复合体。
图3-18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鸟瞰
图3-19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竖向剖面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