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解听众的心理要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为控制别人的行为,激励人的行为去积极地追求和实现目标,必须研究人的需要。要使听众积极配合演讲活动,必须认真理解听众的心理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顺序可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者侧重于物质的需要,而后三者属于高级需要,侧重于对精神的需要。人的内在需要是激励的主要诱因,精神需要、高级需要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无疑,在演讲活动中,听众所渴望的是精神需要。要使演讲成功,演讲者应尽可能地满足听众正当的精神需求。
从友情、归属等社交需要,到自尊、自爱、自信的尊重需要,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工作,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们精神需要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轨迹。需要层次越高,越具有激发力。演讲者要善于识别理解自己的对象——听众的需要属于哪个层次,然后确定自己的对策。综合地谈,听众大体有下列方面积极而正当的精神需要:
1.砥砺品行,追求理想道德的需要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现实中,都有一定的归属感,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其他成员进行这样或那样的交往,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特定阶级色彩的行为道德标准。向往崇高的道德理想,歌颂正义、忠贞、善良,憎恨邪恶、奸诈、丑陋,是听众道德情感的主要趋向。演讲者宣扬崇高的道德精神,针砭丑恶的不道德的思想行为,介绍和歌颂英雄模范,揭露和鞭笞邪恶便能拨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听众道德情感的共鸣。
2.自尊、自爱,有明显的切己性要求
每个人都有荣辱感。对与自己的理想、职业、利益、情趣相类的事情最感兴趣。谁都希望自己的工作、人格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谁都不愿意受到侮辱和指责。特别是青年听众,他们有实现理想的紧迫感,他们加快了生活节奏,讲求工作效率,急于在现实生活中尽快成才,以便尽量施展自己的本领,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教授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赞美正是满足这种渴望的言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演讲者在演讲中,应满足人们自尊、自爱的心理需求,以正面疏导教育为主,切不可轻易指责、讽刺、挖苦,尤其不可揭短,不可当众宣扬别人的隐私,否则就会破坏演讲现场的秩序。
3.增知长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人们都希望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只不过由于各自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不同,所追求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各有不同。人们对于与自己职业爱好相关的知识最为敏感。事实上,听众听取演讲,其内在的动力正是为获得知识和信息。特别是当代青年,更是如此。他们朝气蓬勃、如饥似渴地广泛吸取知识的营养,有着广泛的求知欲与创造力,不仅注意使自己的知识向纵深发展,而且尽量扩展视野,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使知识结构纵横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型;并且力图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演讲者应以大多数听众的愿望为依据,同时要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听众的共同需求广泛选取演讲材料,满足听众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这样,演讲才能得到听众的密切合作。而要做到这一点,演讲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德、才、胆、识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4.愉悦怡情,有潜在的审美需要
审美心理人皆共有。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眼花缭乱的客观世界,极大地吸引人们,促使人们多向性地捕捉新异美感体验。其所涉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到所有社交活动中。演讲活动当然也不例外。演讲者要在自己的演讲中注入美的因素,使演讲具有艺术色彩,以满足听众的美感享受。听众审美的对象是多方面的。环境、演讲者、演讲内容及表现形式等等,共同构成听众的审美对象。由于听众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对演讲的内容和形式的审美要求最高。当然,听众由于各自的修养、文化水准、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同一演讲往往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但也还存在着共同性。一般地说,愉悦耳目、愉悦情感、愉悦理智就是三种不同层次的听众的共同审美需要。
总之,听众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思想意识、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等内在因素,对听演讲动机的激发和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演讲者要善于分析其心理需要并满足其心理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