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命题说话的要求与准备
一、命题说话的要求
命题说话的测试方式是,在试卷规定的两个话题中由应试人任选一题,根据话题要求现场准备约10分钟,然后进行不少于3分钟的单向说话。
1.命题说话的特点
1)“半开放”式主题表达
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查应试人在说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普通话语音面貌,以及语句流畅、语脉清晰,以及词汇、语法规范的程度。测试大纲规定了30个说话题目范围,应试人可以在测试前根据话题题目做好充分准备,测试时根据抽选话题进行说话。
2)语言规范,内容基本合题
命题说话要求语言规范,内容基本合题。口语表达力求做到自然、规范,避免方言的习惯语和方音流露出来。主题内容要避免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散漫无力。不分主次,把一件件小事泛泛而谈。二是无话可说。思路狭窄,内容空洞,使人乏味、厌烦。三是话不对题。拿与题目毫不相干的故事、传说去生拉硬拽地拼凑。
3)单向表达方式为主
测试大纲规定:测试中的说话,以单向说话为主,必要时辅以主试人和应试人的双向对话。“单向说话”是要求应试人在不少于3分钟的单位时间里说的话达到一定的量,以便主试人在这个统一的前提下,测出应试人语音、词汇、语法失误量的多少,打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各档成绩。
2.命题说话的等级划分要求
1)语音标准程度
一档:语音标准,或极少有失误。
二档:语音错误在10次以下,有方音但不明显。
三档:语音错误在10次以下,但方音比较明显;或语音错误在10~15次之间,有方音但不明显。
四档:语音错误在10~15次之间,方音比较明显。
五档:语音错误超过15次,方音明显。
六档:语音错误多,方音重。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
一档:词汇、语法规范。
二档: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
三档:词汇、语法屡有不规范的情况。
3)自然流畅程度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类似背稿子的表现。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
二、命题说话的准备
命题说话从语气口吻上讲,应当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日常化的“说话”。背诵式的口吻就不是“说话”,而是“读话”、“背话”。命题说话要尽可能口语化、生活化,自如,自然。“说话”是最能体现出一个人普通话的本色的,丝毫无法包装。
1.心理准备
命题说话中应试人常出现状态不佳、紧张过度的情况。紧张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对说话测项缺乏应有的了解,考前准备不充分,注意的稳定性差,心理准备不到位,测试信心不足。一般说来,应试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培养来克服和缓解这一心理不适。
1)养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方言区的人由于长期以来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可能习惯了使用方言来思维,也就习惯了用方言来表达,一旦要进入另外一个习惯系统,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所以,我们的“说话”在进入普通话领域时,常常出现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说不下去的现象。但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养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2)运用调控方法,克服紧张情绪
自我激励法,对自身所做的准备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顺利通过。心情紧张的状态下,可以通过放松身体舒缓或减轻紧张情绪。测前稳定自己的情绪,等稍事平静后再准备试题。
3)临场考试准备技巧
说话项的半开放特征要求应试人考前必须进行认真准备,既不允许出现“背诵”,也不允许出现“朗读”,考前充分掌握“说话”技巧,测试时才能心中有数,临考才能正常发挥。
2.说话技巧
1)语音自然
自然指的是能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语音、语调、语气、语态等方面保持自然、流畅的日常说话状态。说话就是口语表达,但口语表达并不等于口语本身。我们口头说话,要使用语言材料,说话的效果并不是这些语言材料的总和。口头说的话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它与说话的环境、说话人的感情、说话的目的和动机都有很大的关系。既不允许拿着稿子读,也不能出现类似背稿现象,也不必进行艺术加工,注意流畅,干净利落,没有重复和多余信息。
其实,仔细考究起来,说话是一种交际手段。人与人交往时贵在真诚,人们希望听到的是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语音。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由于表演的特殊环境(如场子大、观众多、表演者与听众距离远等),它需要进行艺术加工,也允许美化、夸张。这两种语音在发声、共鸣,甚至吐字、节奏等方面都是各有特点的。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代替。命题说话主要考查应试人一般说话状态下语音的标准程度,说话时语音的平和、自然是练习时需要注意的关键。
语速适当,也是话语自然的重要表现。正常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如果根据内容、情景、语气的要求偶尔10来个音节稍快、稍慢也视为正常。语速和语言流畅程度是成正比的,一般说来,语速越快,语言越流畅。但语速过快就容易导致鼻音时口腔打不开、复元音的韵母动程不够和归音不准。语速过慢,容易导致语流凝滞,话语不够连贯。有人为了不在声、韵、调上出错,说话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听起来非常生硬。因而,过快和过慢的语速都应该努力避免。
2)用词恰当
用词恰当首先是要用词规范,不用方言词语。必须克服方言的影响,摈弃方言词汇,说话中特别要注意克服方言语气。但由于普通话词汇标准是开放的,它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词汇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允许应试人使用较为常用的新词语和方言词语。除此而外,还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
(1)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界限不易分清。一般说来,口语词指日常说话用得多的词,书面语词指书面上用得多的词。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相比,有其独自的特点。在说话时,应该尽可能多用口语词,少用“之乎者也”之类的古语词或“基本上”、“一般说来”之类的书面语、公文用语。汉语书面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文雅,很精练,使用这些古语词可以使语言有庄重的色彩,但同时也就会使语言减少了几分生动和亲切,因此不适合在说话时使用。例如,“诸如”常用在公文里,口头上说,不妨改为“比方说……”更好。“无须乎”也不如“不必”来得生动自然。“午后二时许”就是“下午两点多钟”的意思,但用在小型联欢会上,就不如“下午两点多钟”更为活泼。运用口语词可以使话语显得生动。例如:
所以回到家里呢,我妈看见挺心疼的。但是我说我一定要学会。现在呢,将就着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摔跟斗。
这段话里全是大白话:“我妈”、“心疼”、“将就着”、“摔跟斗”。这些词如果改成书面语,那效果就不一样。例如:
所以回到家里,母亲很舍不得。但是我下定了决心要学会。现在已基本上学会了。就是不会转弯,转弯就要跌倒。
(2)不用时髦语。社会上常常流行一种“时髦语”。北方流传过来“没治了”、“震了”、“盖了帽儿了”、“毙了”(都是“好极了”的时髦说法)。从港台传来“做秀”(表演)、“挂咪”(告别舞台)、“发烧友”(歌迷)。上海地区又土生土长了“不要太”(等同于“太”)、“捣糨糊”(胡搞、乱来、开玩笑等含义)等时髦说法。这些时髦语虽然风靡一时,但它们是不规范的,因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满口时髦语不单会削弱语言的表现力,而且会暴露出说话人文化素质水平低。
(3)避免同音词。在口语中没有文字材料做依托,如果遇到同音现象,就容易造成误解。“向前看”容易被误听为“向钱看”,“期中”也容易被误听为“期终”。因此人们在说话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有同音词的语词。比如,安徽方言词“面皮”,而这个词正好与上海话中表示脸面的“面皮”相同。语言使用中“不要宽面皮”就被误解为“不要脸”,容易因为方言词语加上同音现象造成误会。由此可见,在口语中避免使用同音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3)语句流畅
在口语表达中,语句流畅与否,对表达效果的好坏影响很大。语句流畅的,好像行云流水,听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吸引力,也不易疲劳。语句不流畅的,听上去断断续续,不但不容易领会,而且容易疲劳或烦躁。要使语句流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在口语中,人们接收信息不像看书,可以一目十行,句子长一点也可以一眼扫到。听话时语音信号是按线性次序一个挨一个鱼贯入耳的。如果句子长了,或者结构复杂了,那么当句子末尾进入脑海中时,句子的开头或许已经印象不深了。在听话人的脑子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语中的句子千万不要太长。在作文时,教师往往教导学生要惜墨如金,能够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千万不要讲两句;而在讨论口头表达效果时,正好要颠倒过来:凡能够讲两句的,千万不要合并为一句!同样,能够分拆为单句的,千万不要合成复句,任何英语式的句法在普通话口语表达中都是不受欢迎的。就连长修饰语也要尽可能地避免。
(2)冗余适当,避免口头禅。口语表达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采用有目的地重复这种方法。
有些人在说话时会出现机械地无意义重复的现象。例如有的人老是重复一句话的末尾几个音节,甚至不管这几个音节是否为同一个词。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令人生厌,再加上“嗯”、“啊”就成了官腔。特别是夹在句子中间的“这个”、“的话”、“就是说”等口头语,更是一种毫无积极作用的冗余成分,会使语句断断续续,使听众感到语句很不流畅。听这种讲话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因此,这种口头语是讲话时应该避免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反对在口语表达中加进一些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口语中适当地穿插可以使句子语气舒缓,还可以有助于听众理解。以下的几种冗余成分是有积极作用的。
①停顿性质的冗余。在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或者在话题说出之后加一个语气词“呢”(当然不能重读),可以起到提顿作用,使句中多一个停顿,使语气变得舒缓和亲切。例如:
这个时候呢活动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欢打乒乓球。
不去呢有点抱歉,去呢实在没有兴趣。
这两句话中的“呢”都起了提顿的作用,并且也使语句变得舒缓亲切了。
②强调性的冗余。这种冗余部分是为了强调句中某一个词。多半用重复的方法来加强信息。例如:
何况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们同龄人相处应该是非常融洽的。
这句话中后半句重复了“同龄人”,这是为了强调。
③解释性的冗余。这种冗余是为了使听众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近日的上海街头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无人售报摊就是没有人卖报纸的,是靠每一个读者自觉地把钱投进箱子里然后拿一份报纸。
这段话里“无人售报摊”如果写在书面上,应该说很容易理解,但在口头一晃而过时,就难免抓不住要领,特别这是一个新出现的、不熟悉的事物,所以,说话的人先重复了这个词,再加上一段说明,这是为了解释的需要。
有时候,在脱口而出之后,觉得话说得不够清楚,也可以用原来的语词加上修饰语再重复的方法来为自己的话作某些注解,这也是一种解释性的冗余。例如:
就在那天我花了半天的时间制作了,亲手制作了一张卡片。
这句话中后半句“亲手制作”就是说话人为了进一步说明不是一般制作而临时加上去的。口语与书面语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边说边修正。这种修正部分常常是通过冗余部分来完成的。
(3)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说话语句的流畅程度取决于思路清晰与否。说不清楚常常是因为想不清楚。当人们从思维(也有人称为“内部语言”)转换为语句(也有人称为“外部语言”)时,正确的程序应该是:
①确定说话的中心;②确定最关键的词语;③选定句式;④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
当然,②与③有时次序会互换。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确定中心和层次肯定在选定第一句所使用的词语之前。也就是说,人们在开口说第一句话之前,心中应该有一个讲话大纲。因此,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就有了依据,以后的词和句也有了基调。这时,说话的人便可以“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了。如果说话的人没有按照这个程序行事而是边想边说,并且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如不能排除,就会造成说话的中断。即使最后能够排除,也会严重地影响听感,造成语句不流畅的感觉。这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思维障碍也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选词困难造成的障碍。
他最反对老师的那种——嗯——老师用很多作业——用很多作业来——影响同学的学——影响同学的业余生活。
这里出现的重复和延长显然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选出适当的后续词语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选词障碍有时表现为几次换用,例如: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呃——就是说我们一定——呃——应该要注意自己——呃——要讲究自己语言的美——语言美就表现出——呃——表现在用词上。
这段话中几次停顿障碍都和选词有关。这位说话者显然有边想边说的习惯。往往在脱口而出之后又感到不合适,再进行修改,这就造成了语言上的不流畅。
第二类,由于句法结构的混乱造成的障碍。
第三类,由于突然变换说话内容而形成的障碍。
4)谋篇得法
口头表达的效果,除了语音自然、用词恰当、语句流畅之外,谋篇得法亦是重要的一点。因为既然是表达,就必然有审题、选材、结构方面的问题。审题不当、跑题偏题、无的放矢是不可能说好话的。剪裁不当,当详不详就会表达不清,当简不简又会显得啰嗦。结构不完整不行,结构混乱也不符合要求。在谋篇方面,需注意以下三点。
(1)审清题旨。审清题旨,确定中心是准备命题说话的第一步。对30个说话题,可以根据题意来确定语体。大体上可以分出两类:记叙类和议论类。审清了题旨,分清了语体类别,就要考虑构思框架、选择典型材料。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清,才能达到语调自然流畅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对30个说话题目的语体分类,用框架法来安排结构,列出提纲。
①记叙类。
记人物:父母、好友、师长、家庭、集体、我和体育、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
记事件:成长之路、难忘的旅行、童年记忆、愿望、假日生活。
记生活:业余生活、童年、喜爱的职业、学习生活、喜欢的季节或天气、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知道的风俗、喜欢的节日、向往的地方。
记所爱:艺术形式、动物植物、体育运动、书刊。
②议论类。
论人:谈个人修养、谈社会公德。
论事:谈卫生与健康、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学普通话的体验。
论物:谈美食、购物消费的感受、环境保护、谈服饰。
无论哪一类话题,首先,得做到有话可说。做到有话说的唯一途径就是事例,没有事例没有细节就可能无话可说。说人的话题得有具体事例说明所述人物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说事的话题本身就是说事,更应该有具体的事例;说生活的话题也要有具体事例形象地描写生活的某个侧面;说所爱的话题,有些本身就有事例,只需回顾一下,有些则需要准备一些事例。论人论事论物都需要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当然,说话可以顺叙,可以倒叙,还可以插叙,应灵活运用,不应拘于一格。这里就说话顺序做简要的步骤提示。
③说人的话题。
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恰当的语气表现出对被介绍人的感情。第二,详细了解被介绍人的情况,这样才能筛选出最感人的事情。第三,介绍的情况要真实、准确,这样才能使人信服。不要随意夸张、渲染,更不可随意胡编乱造。第四,要抓住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各方面的特征,绘声绘色地讲述,给人一种如见其人的感觉。可参考下列步骤:
明确所说对象(已明确对象的直接进入下一项);
介绍所说对象的职业、年龄、外貌特征等;
点明要说的某个方面,如:家庭的和睦、爸爸的严厉、妈妈的疼爱、好友的境遇、师长的可敬、集体的温暖等;
用具体事例(事件的时间、地点、缘由、经过、结果)来说明所说对象的某个特征(一例不够,再说一例也无妨);
总体概括所说对象,抒发情感。
④说事的话题。
此类话题可以是生活、学习、工作情况的介绍。可参考下列步骤:
点明要说的事件是什么;
具体记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人物、缘由、经过、结果等,越具体越好;
抒发感受,阐释话题。
⑤说生活的话题。
此类话题的特点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介绍对象的评价性质。表面上看是介绍某一事物的,实际上介绍的中心是人,因此选材时,化抽象为具体,概述总体情况,将其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选择一两件自己体验深刻的事,说起来就能生动具体,给人印象深刻。可参考下列步骤:
概述话题所要求的基本情况或基本状态,如童年如何、学习生活是怎样一种状态、职业或专业是什么、家乡话是什么话等;
具体记叙话题要求的内容;
总括感受或认识,表明态度。
⑥说所爱的话题。
介绍具体事物,要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用途加以诠释或说明,给听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介绍具体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使人感到条理清楚。介绍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可参考下列步骤:
点明所爱为何,如:哪篇小说、哪部电影、哪个故事、哪句格言、哪种花卉、什么小动物等;
记叙所爱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小说、电影、故事的基本情节,格言的寓意,花卉、小动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等;
叙述我与所说对象的关系(最好有具体事例),说明所爱的原因。
⑦议论类话题。
议论类的说话,一般是说明自己的主张、观点并取得听者的认同。这类说话内容的开头,一般是提出论点,主要有直入法和引出法两种。直入法即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引出法则委婉一些,用设问,叙述事例,引用领袖、伟人的话或典故传说来引出论点,只要在叙述典型事例之后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几层意思有条有理地说明白说清楚即可。可参考下列步骤:
解题,表明自己的观点;
举出一两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结论。
(2)选材合理。说话时,应该选取适量的材料,所选的材料应该紧扣中心。既要避免拉拉杂杂,离题万里,也要防止无话可说。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说话善于组织材料,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但也有的人不善于选取材料,说起话来不得要领。例如,有的学生讲自己最尊敬的老师,结果把这位老师的优点、缺点一股脑儿全讲了。讲到最后这位同学自己也犯糊涂了,说:“这位老师的许多看法我也不同意……”听她讲话的同学也糊涂了,不知道她是尊敬这位老师,还是反对这位老师。这就是选材芜杂造成的后果。
(3)结构完整。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讲话都有个结构问题。一篇结构完整的讲话,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会让人感到残缺不全,影响效果。结构与话题有关,不同的话题有不同的结构。大体说来,议论性的讲话多少有点像即席演讲。它可以有一个小小的开场白,讲清自己所讲的话题。主体部分应该摆出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应该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并把自己的观点强调一下,以使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叙性的讲话也要解题,自然地引入了主体后,要详细地交代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信息要丰富,条理要清楚,结语部分可以用总结方式,也可用感情交流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