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字的“活化石”纳西族东巴文字

文字的“活化石”纳西族东巴文字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字的“活化石”纳西族东巴文字在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地区,生活着一个叫做“纳西”的民族。正统的“纳西普通话”以纳西族自治区西部的方言为基础,以丽江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发音。因此有人称东巴文为人类文化文字史上的“活化石”。因为哥巴文创制于东巴文之后,又有不少字是东巴字的简化形式,所以取名“哥巴”,表示以东巴文为师的意思。

文字的“活化石”纳西族东巴文字

在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地区,生活着一个叫做“纳西”的民族。纳西族大概有30万人左右,除了丽江地区以外,在金沙江上游地带,四川、西藏等周边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族名声在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语隶属于汉藏语系里藏缅语族中彝语的一支。有趣的是,虽然都是纳西语,但是以金沙江为分界线,江两侧的纳西语完全是两种方言,彼此之间不能相通。正统的“纳西普通话”以纳西族自治区西部的方言为基础,以丽江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发音。

纳西族有一部宗教典籍,被称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纳西族的智者)所创制并掌握,所以纳西族文字又被称为“东巴文”。纳西族本身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东巴文更是在唐朝之前就被创造出来了。关于东巴文创制的传说有很多,有神话类的,有能人类的。其实东巴文和其他所有的语言文字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通过逐步地尝试、逐步地摸索,才渐渐地在木头上、石头上画下图画,经过长期的使用,图画演变成固定的象形符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的创造是众多劳动者集体智慧的结果,并非一人之力。

img64

纳西族服饰——披星戴月

img65

纳西东巴象形文字

img66

东巴文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象形符号大约有2000多个,虽然很多笔画都非常简单,但是都能把事物的轮廓表达出来。除了这种东巴文以外,纳西族还有一种标音文字,也是2000多个,大多数使用的是同义不同型文字,能够掌握这种标音文字的也只有东巴。东巴文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东巴经》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在民俗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如此,记载《东巴经》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份十分难得的文字研究资料。

img67

丽江

象形的“东巴文”以字为单位,一个字表示一个事物或一个意义,所画之物非常形象,可以表达的含义也非常丰富,用这样的文字可以记录整部的经典。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是这样说的:“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从这里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东巴文也属于一种古代图画象形文字。它虽然没有甲骨文年代久远,但是文字形态上却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可以说,这是一种还处于文字发展初期的文字形态。正因如此,和汉字比起来,东巴文对语言的记录不那么精确。我们看用东巴文记载的文献,会觉得它更像是一大幅画,不同人读,虽然意思都差不多,但读出来的词句却有很大差别,有些关键词只能起到一种提示作用,根本做不到固定句子和读音。只有常年诵读《东巴经》的东巴,非常熟悉里面的内容才能流利地诵读出来。

img68

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文用竹制的笔蘸着一种用锅底灰混合物制成的墨书写在一种用木本植物的皮制成的厚棉纸——东巴纸上。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下来的东巴文抄写的经书互不重复的共有1500多种,分别保存在英、法、美、德、加、奥以及中国境内各个地区在内的多家博物馆内,这些经书记载了天文、地理、历史、医药、艺术、农牧业、手工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我们了解纳西族的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有人称东巴文为人类文化文字史上的“活化石”。

img69

东巴纸坊

象形的东巴文长期掌握在巫师手中,用来记录语言,传达信息不太适用,到明末清初的时候,纳西人把原来东巴文字中笔画简单的字保留下来,并把一部分结构复杂的东巴文字简化,同时,又从汉字中找来结构简单的一部分或直接采用或加以改造,从中提取出发音和意义,形成了一整套新的音节文字体系——哥巴文。在纳西族语言中,“哥巴”一词的意思是“弟子”、“徒弟”。因为哥巴文创制于东巴文之后,又有不少字是东巴字的简化形式,所以取名“哥巴”,表示以东巴文为师的意思。目前,哥巴文主要应用于中国云南省丽江一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