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读的书——简帛
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有一个专门研究简帛上文字的学科,我们称之为简帛学。简帛文字顾名思义,就是木简竹简上的文字和绢帛上的文字的合称。我们现在读的书都是用纸印刷而成的,可是在上古时代,不仅没有印刷术,也没有纸。人们读的书都是人工在竹简、木简或者绢帛上抄写而成的。简指狭长的竹片或者木片,帛指未经过染色的缣帛等丝织品。简帛文,就是写在竹木片和绢帛上的文字。简帛文字研究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起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回顾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14-1949年,我们称之为创始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他的著作《流沙坠简》及他的部分文章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1950-1978年,我们称之为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成就以陈梦家和陈直最为突出;1979至今是简帛学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简帛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使简帛文字的研究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法律文书”木牍 秦
记载了秦朝阳陵县十二名戍守洞庭郡的人,因为犯错被罚款,又无力缴纳,被官差抓去服劳役,并且按照欠债数目规定了服役期限。反映了秦代法律的严酷。
按时代得不同,可以把简帛分为分为战国简帛和汉代简帛两大类。先说一下战国简帛。战国时期的竹简、木牍和帛书是我们可以重新看到秦统一文字之前的文字和书籍,对于古文字、古史、古书的发展、文化史及学术史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属于国宝级的文物。
乘法口诀“九九表”木牍 秦
篆文为“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我国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有着惊人的一致,它给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现在发现的战国简帛,可以大分为秦、楚两个系统。秦系简帛上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隶书;楚系简帛上的文字结构较为自由,起笔较粗壮,收笔较尖细,笔形有点像小蝌蚪,因而自汉以来,有人称之为“科斗文”,或“科斗书”。
木牍实际上就是刮平的木片,一般是长方形,如果正、反两面写满,可以写几百个字。因此,古人经常用木牍写信。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的战国古墓中,就发现了两封至今所见最早的家信。
如果是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长篇文章,就不适合用木牍书写了。这样的文章古代人用竹简书写。一支长竹简可以写五六十字,虽然不比木牍上写的字多,但竹简可以一支一支地写下去,写完以后用绳索把它们编起来,编起来的竹简叫做“册”,就是古人读的书了。不过考古工作者把这些古书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时候,编联竹简的绳索早已烂掉了,要想读这样的古书,需要先给这些逐渐排序。
帛书是在用蚕丝织成的绢帛上抄写而成的一种书。没有染色的绢帛轻、薄、洁白、柔软,抄写完后可以折叠起来带在身上,在没有纸的时代,绢帛是一种最轻便的书写材料。绢帛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当树种需要画插图时,在单支的竹简或编成的竹简上都很困难,但绢帛的面积大,就可以自由地画。不过绢帛很贵重,当年能读到帛书的人不多。帛书本来就少,埋藏在地下又更容易腐烂,所以战国帛书是举世罕见的宝物。迄今为止,只有解放前在长沙郊区出土,帛书上记载不少远古时期的传说,并且配有彩图,内容十分重要。可惜出土后不久,这件国宝便被转卖到国外,现在存放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
简帛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再说汉代的简帛。
从20个世纪初到现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大批的汉代竹简、木简、木犊和帛书。汉王朝疆域辽阔,南方人书写使用竹简,而北方人书写则习惯于使用木简。汉代简帛上的文字都是成熟的隶书。一般说来,如果是记的账目、往来的文书等,字就写得比较潦草,而抄写下来留着阅读的古书,字就写得很工整。汉代简帛中记载的内容,包括经济、法律、军事、文学,也有汉朝人抄写的古籍,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文献材料。
魏晋以后,纸被广泛应用,用竹简、木简、绢帛抄写的便越来越少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