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晷”和中国古代的时间

“晷”和中国古代的时间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晷”和中国古代的时间读书时,我们常常可以遇到“晷”字。“晷”指的是白天的时间。“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影来测量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立在中间,被称为“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把日晷摆在地上,观察阳光投影在“晷面”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晷”和中国古代的时间

读书时,我们常常可以遇到“晷”字。譬如成语“焚膏继晷”,说的是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夜以继日地干。在这里“膏”是油脂的意思,“焚膏”等于说“点起灯来”。“晷”指的是白天的时间。那么,“晷”字本来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上说:“晷,日景(影)也。”“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影来测量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立在中间,被称为“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把日晷摆在地上,观察阳光投影在“晷面”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古代的计时仪器还有铜壶滴漏,又叫“漏壶”或者“漏刻”,就是在壶底或靠近壶底的地方制作一个小孔往出缓慢的滴水,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发明了“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

img466

日 晷

img467

沙 漏

其实,古代人最早的计时方法是观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这从古人给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命名中可以看出来。先秦时期,中国人把一天分为十个时间段:鸡鸣、昧爽(黎明)、旦(日出)、大昕(上午)、日中、日昃(zè)(下午)、夕(日落)、昏(黄昏)、宵(夜晚)、夜中(午夜)。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将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也就是十二个时辰。这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制已经非常接近了。我们就来看看这十二个时辰是怎么划分时间段的:

【子时】又叫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点到1点;

【丑时】又叫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1点到3点;

【寅时】又叫黎明、早晨、日旦等: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卯时】又叫日始、破晓、旭日等:十二时辰的第四个时辰,指太阳初升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5点到7点;

【辰时】又叫早食:十二时辰的第五个时辰,古人吃早饭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7点到9点;

【巳时】又叫日禺等:十二时辰的第六个时辰,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相当于现在的9点到11点;

img468

故宫博物院藏 铜壶滴漏

【午时】又叫日正、中午等:十二时辰的第七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11点到13点;

【未时】又叫日跌、日央等:十二时辰的第八个时辰,太阳偏西为日跌。相当于现在的13点到15点;

【申时】又叫日铺、夕食等:十二时辰的第九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15点到17点;

【酉时】又叫日落、日沉、傍晚:十二时辰的第十个时辰,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相当于现在的17点到19点;

【戌时】又叫日夕、日暮、日晚等:十二时辰的第十一个时辰,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

img469

清华大学校园中的日晷

【亥时】又叫定昏等:十二时辰的第十二个时辰,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相当于现在的21点到23点。

知道了这些,我们对一些词的来源和意义就更清楚了。例如,子时是夜里的23点到1点之间,我们说“子夜”,指的就是夜最深的时刻,半夜。再如,午时是11点到13点之间,我们说“正午”,指的是12点左右的时刻。还有,我们经常以“点卯”表示“报到”的意思。那是因为古代的衙门官署里,要求官吏每天卯时报到,到了卯时,长官手拿名册点名,叫做“点卯”。准时赶到的官吏在“点卯”时答应,叫做“应卯”。

img470

故宫博物院的日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