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下”、“蹲下”到“居住”
现在我们说的“居住”,古代人说“居”或者“处”。说起来,“居”和“处”原本是同一个字。西周时期还只有“處”字,金文里“處”字如下图:
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
像一个人在路上走累了,坐在凳子上休息的样子。人长有虎头,是表示这个字以“虎”作为声符。因此,这个字的原始意义就是“坐下”。古人在家里时,通常是跪坐在席上的,甲骨文里偏旁“”正是反映了这种姿势。但是在出门走路时,途中休息却经常有坐具,尤其是一些尊者、年长者出门时,常有仆从或晚辈年轻人为之携带一种叫做“几”的坐具,供他途中休息。这种称为“几”的坐具很像后代的凳子。
青铜错银跪佣
走路中间“坐下”来,就有“停下来”的意思,再一引申就有“居住”的意义了。
上面说的那个“處”字,如果省掉上部的虎头形,再省掉下部的人脚形,就成为了“”,仍然像一个人坐凳子形。可以把它写作“凥”。如果再省掉人坐的凳子形,加上一个“古”字标音,就成了“”,这就是我们后代比较熟悉的“居”字了。
走在路上,如果累了想休息却没有凳子之类的坐具,就只好蹲下来休息。“居”字有“蹲下”的意思,后代这个意义写作“踞”。走路中间“蹲下”来,也有“停下来”的意思。再一引申也就有“居住”的意义了。在《说文解字》里同时收录了“居”和“凥”二字。规定,“居”是“蹲踞”的意思,“凥”则是“居住”的意思。这是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凥”字在汉代以后便被逐渐淘汰了。
还有一个“驻”字,本来的意义是跑着的马站住了,也就是“停下来”了。如果是人骑着马或者乘着车,那么马停下来也就是人停下来了。所以,“驻”也有人停下来之意。我们把军队停止前进暂住称为“驻扎”,把一个人停止了走路称为“驻足”。为了强调人的行为,人们又造出了从“人”的“住”字,“住”字出现得比较晚。“住”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则流水停下来、风停下来都叫“住”。由“停下来”之义再引申,“住”也就有“居住”意义了。
“處”、“居”、“住”都由“停下来”之义引申出“居住”的意思。到了现代汉语里,“居”和“住”已经连接成一个双音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