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齐鸣
自古以来,人类都离不开音乐,音乐伴随着人类历史一直走到了今天。远古时期,从人们第一次敲击出了声音,人们就开始有意地把音乐安排进生活的各个角落。
首先应当提到的乐器是“鼓”。鼓,甲骨文的写法是“”,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左边“壴”是一个鼓的形状,中间的部分是敲击的地方,下面是鼓的基座,上面是鼓的装饰物;右边明显是手(“又”)中拿着一根木棍(“十”)在敲打鼓。成语“欢欣鼓舞”中的鼓舞原来的意思是随着鼓声起舞。后来变为激励情绪的意思了。在远古时期,人们无意中把手中的木棍敲打在地上或石头上,发出了响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就加入了音乐。那时候,人们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就是祭祀,人们感觉鼓那宏大悠远的声音好像能传到天上一样,是人与神相互联系与交流的媒介,自然鼓也就成了祭祀时重要的器物。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加大,活动种类的丰富,鼓也被使用在更多的环境当中,古代贵族在狩猎的出发和归来时都会击鼓,用来祈求狩猎能有更多的收获,并希望下次神明继续保佑自己得到猎物。当然,祈求得到的不仅仅是狩猎时的动物,还有战场上的胜利,所以在征战过程中鼓也被广泛使用,借助鼓良好的共鸣作用和雄壮的声音,战士们作战的激情往往能够被激发出来,更容易击败敌人。所以,到了周代,已经有专门官员负责鼓的管理和鼓的使用了。
四蛙变形羽人纹铜鼓
古代乐器鼓
关于“鼓”的字形,还有过一段有趣的误会。在《说文解字》里除了收有“鼓”字外,还收有一个“鼔”字,二字的字形很近,区别就在于字右边所以的是“支”还是“攴”。许慎认为“鼓”是种发出“春分之音”的乐器。因为到了春天,万物都“鼓”开自己的皮甲,“鼓”开地面生长出来了。所以发出春天声音的乐器就叫“鼓”。至于那个从“攴”的“鼔”,许慎解释说:“击鼓也。”总之,许慎认为这两个字一个是名词“鼓”,一个是动词“击鼓”。但是看一下金文就会发现,同样是“鼓”字,有的写作“”,有的写作“”。再看一下甲骨文,写作“”,就像是手执木棒敲的样子。原来到了周代,“鼓”字中手持的木棒就变成了“”形和“”形,到了篆文里,右边的偏旁就变成了“支”和“攴”了。再到了汉代,许慎就把它们误分为两个字了。汉字在历史上类似这样的变化,称为“讹变”
曾侯乙编钟
古琴
乐,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是“丝”,下面是“木”(树),从字形上来理解就是在一个树杈上缠上一些丝线,通过弹拨丝线的方法来演奏音乐,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上古时期弦乐器的简陋模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将“乐”解释为“五声八音总名”,是所有音乐声音的总的名字,可以看出乐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们专门用在歌曲音乐当中了。
现在的“乐”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uè,另一个是lè。前一个读音表示“音乐”,后一个读音表示“快乐”。看来,古代人认为快乐来自于音乐。通过对古字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乐”字的“快乐”意义是后派生出来的。
古代编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