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丘”的怎么多了个耳朵变成姓“邱”?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的姓是“丘”,有一些人的姓是“邱”,这两个字发音完全相同,写法又有一样的地方,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孔子
丘,甲骨文的写法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解释为:“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意思是丘就是一个大土堆,但这个土堆却不是通过人力形成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名丘。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是这样记载的,他说孔子:“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名丘、字仲尼,是因为他“生而首上圩顶”,出生以后头上就有一块类似墙圩子的突起物,才被起名为“丘”的。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孔子本人,不知道他是否如《史记》中记载的那样长着形状异常的头顶,但是他为中国所留下的巨大的知识和精神财富无人能及,这一点毋庸置疑。
为了尊崇这位圣人,清朝雍正皇帝觉得只有孔子自己可以取名“丘”,其他人的姓名中再出现“丘”字就是妄自尊大的表现,是对孔圣人的不尊重,所以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时,颁下谕令,命所有姓氏为“丘”的人都把姓改为“邱”,以示对孔圣人的怀念与尊重。雍正的谕令内容如下:
雍 正
凡是姓氏是“丘”字的人,要在“丘”字上加上“阝”改为“邱”;凡是地名中带有“丘”字的,例如商丘等这种长期使用的名字,都不用更改;至于平时用来书写的“丘”字,则尽量按照古代的字体来写。
雍正的这个主张,其实并不是他的首创,在《文献通考》中有这样一段话:“太公望之后,食采于营丘,因得姓丘,今拟添加阝旁,做邱姓。”意思是姜太公的后代得益于姜太公,一直生活在一块名叫“营丘”的封地之内,所以这个家族的后代也就姓“丘”。现在决定在“丘”字旁边加上一个“阝”旁,变成“邱”这个姓,为了尊重孔子。
姜太公钓鱼
因为“丘”姓变成了“邱”姓,还曾经发生过一件公案呢。有一天,有一个县官正在大堂上办公,这时走进来两个人,一个姓王,一个姓邱,他们因为两间瓦房的所属权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想请县官来给断一断。姓王的说,十年前,他从姓邱的人手里买来了两间厢房,那时候,因为姓邱的家里有很多女儿,姓王的就把房子暂时借给姓邱的人住。可是现在姓邱的女儿都出嫁了,不需要继续借住房子了,姓王的想收回这两套房子,但姓邱的却不承认他曾经卖过房子给姓王的。于是县官问:有没有证人?姓王的回答:已经去世了。县官又问:那卖房子有没有证据呢?姓王的拿出买房子的字据,字据里写着邱家卖房的原因和后面双方的签名跟时间,签名写的是“王XX”和“丘XX”,姓邱的说:我的姓是“邱”而不是“丘”,所以这个字据是假的。县官看了看这个房屋收据的时间,是康熙五十五年,他想了一下,原来康熙是雍正的父亲的年号,到了雍正时期“丘”姓就都变成了“邱”姓,所以可以知道姓“邱”的在撒谎,他原来就姓“丘”,于是判决王姓胜诉,把房子判给了姓王的。
清 焦秉贞 孔子圣迹图
此图孔子方面密髯,俯身拱手,席地而坐,神情恭肃;国君和颜悦色,静坐在孔子对面的红木椅上,作侧耳聆听状。国王身后三五随臣,交头接耳。此图所绘为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典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