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特网与外语教学(一)

因特网与外语教学(一)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特网与外语教学(一)◎顾佩娅近年来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国教育科技网的成功运行以及邮电部网络工程的实施,全国上网人数一年突破10万的惊人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他还归纳了因特网为我国外语教师提供的五大好处:1)及时了解国内外英语界发展新动向。

因特网与外语教学(一)

◎顾佩娅

近年来随着因特网(Internet)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国教育科技网(CERNET)的成功运行以及邮电部网络工程(CHINANET)的实施,全国上网人数一年突破10万的惊人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自己所面临的挑战。许多外语教师对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然而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或教育观念滞后等原因,有些人对究竟什么是因特网,它与外语教师有什么关系,对外语学习究竟有多大帮助,怎样才能获得这些帮助,怎样才能成为这种科技手段的主人等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本文作者将通过讲座形式和读者共同探讨以上这些问题,并将与同行们分享自己在该领域所积累的一些信息和实践经验,以求能为广大外语教师尽早上网,以实际行动迎接外语教学信息化未来稍尽绵薄之力。

一、因特网简介

要回答究竟什么是因特网并非一件易事。目前,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搞信息技术的人称它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而一般人习惯形象地称它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对整天泡在网上的电脑迷来说,因特网是他们延伸现实生活经历的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或电脑空间(cyberspace)。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因特网是一个由全球成千上万个相互联结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无定型、无疆界、无时空限制的信息传输网络(Tiller,1995)。

因特网从诞生起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从当时美国军事部门的一个绝密项目,发展到进入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的局域网络,直至今天成为可供每个有计算机联网条件的人都可上网进行电子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全球性网络。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6年底全球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因特网,网上用户达4 000—7 000万,连接着134 365个网络、1 600万台计算机主机。预计到2000年,因特网上将有100万个网络,1亿台计算机和10亿个用户(陈炎,1997)。它的庞大规模和发展速度不仅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教育本身,甚至整个社会。

因特网,作为全球网络之母(“mother of all networks”),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它没有所有者或控制者。它是由许许多多各自有独特功能的应用程序所支持并松散组成的一种虚拟网络环境。这里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并储有最丰富的资料源泉。它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的便利不胜枚举,如:

●方便个人间的交流。目前全球已有因特网用户超过4 000万,中国用户也已超过15万。用作个人间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是电子邮件(e-mail)。它帮助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收发信函和文件。有关电子邮件的文体特征和语用指导将在本系列第二讲中详细介绍。

●促进群体间交流。因特网允许用户与成千上万的人同时交流,也支持社团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目前世界上已有5 000多个电子论坛(electronic discussion lists)、2万多个新闻组(USENET newsgroups),讨论范围涉及各行各业,讨论内容丰富多彩。参与这类电子讨论的具体方法见下期第二讲。

●实时交流。电子邮件、电子论坛和新闻组活动都是非实时进行的。换言之,发出的信息一般都要经过数分钟才能到达目的地,而收信者也一般在方便的时候才收信看信。而两者之间或群体间的实时交流则要求不同地方的参与者同时通过电脑进行在线的键盘交流或有声交谈。所有这些都需特殊服务软件帮助实现。下一讲对此有专门介绍。

●信息资源的索取。因特网为用户储备了令人惊讶的无限资源,包括图像、软件、图书、布告板,素材,有声资料,报刊、杂志和档案库等,且大多数材料可免费索取。本系列第三讲将对网上外语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具体指导。

二、因特网与外语教师

一位美国教师Kim Gray曾经说:“因特网拥有如此令人惊讶的无限资源,它可以使我们每位教师变得更富有创造性,更紧跟时代,更令人满意。”(参见Sperling,1997:11)。事实确实如此。外语教师可以发现因特网能使他们结识世界同行,找到合适教学材料和语言学习软件,读到最新学术文章,甚至在网上为自己找到新的教学工作或联系出国留学等。如果你常抱怨自己在农村或边远地区执教,因而无法了解新动向、接触新材料,那么因特网将使你与任何地区的教师一样共享网上资源。事实上在因特网面前人人平等,它第一次给每一个人,不管他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机会!

我国著名应用语言学教授桂诗春1997年3月在北京第一次中英多媒体外语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外语教师上网的最重要理由有两条:一是没有语言障碍,二是网上有外语教学的海量资源。他还归纳了因特网为我国外语教师提供的五大好处:

1)及时了解国内外英语界发展新动向。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网上各种英语教学新闻组,讨论组和布告板组织,与国际同行相互学习并作出自己的贡献。因特网是个信息共享的好地方。

2)可获得别处难觅的大量研究资料和文献。你可去网上的许多虚拟图书馆,也可去各种有趣站点寻找信息,咨询在线参考材料,下载电子书籍和杂志,甚至机辅英语学习(CALL)免费软件。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又能收集合适的教学材料。在中国边远地区的教师也可与沿海地区的教师一样共享资源。

3)有全方位、无限制地接触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机会。甚至简单的浏览就能使我们看到真实运用中的语言,因而从长远来看这种接触必定提高上网者的语言水平。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因特网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语言的文本形式,还有图画、声音和录像,内容涉及可想象的一切领域。让我们试想一下未来:每个中国英语教师的办公桌上都有一个随时为你服务的存储量为1 M的电子图书馆!

4)将图书馆查询与因特网搜索相结合搞研究。以往的literature review正在逐渐被因特网review所取代。随着各种搜索器的发展,因特网将帮助我们确定研究题目,纵览有关资料,使我们从事的研究与国际接轨,比以图书资料为基础的研究更为有效。

5)参加网上有关课程的学习。因特网快捷传输信息的形式加速了信息的老化周期,同时也为更新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它使每个想学英语的人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获得所需知识。

总之,因特网为外语教师开辟了一条与国际接轨、广采博取各种知识的光明大道。但对于一个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笔记我教书的老师来说,要迈出上网第一步并不容易。这是因为跨出观念上的步子往往要比跨出技术上的步子难得多。不难承认,因特网对外语教师的业务进修和从事研究有帮助,但它究竟对外语课堂教学能有多大用处?许多对这个问题持旁观或怀疑态度的教师就难下上网的决心。因此在介绍具体上网方法和有关技巧之前,笔者想围绕因特网与英语学习环境的关系问题与读者探讨一下为什么外语教师应该早日上网的深层理论依据。

三、因特网与外语学习环境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只有通过交际才能学好语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对于生活在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生来说,尤其在我们中国,能在真实和自然的交际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机会是不多的。学校里正规的课堂外语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需要。多少年来,很多学生经过8年甚至12年的外语学习,结果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参见李岚清,1996)。如今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它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优化外语学习环境带来了希望。然而,在讨论因特网到底能为优化外语学习环境提供哪些有利条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究竟哪些是影响外语学习的环境因素,或者什么是理想的外语学习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SLA)理论普遍认为虽然每个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方法和目的都不同,但他们所需要的条件却都包括对语言学习的爱好、良好的语言学能和与所学语言的大量接触。Spolsky(1989)在论述他的外语学习理论时将这些条件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Kf=Kp+A+M+O”(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future are a result of knowledge in the present,abilities,motivation/affect,and opportunity)。意思是“将来的知识和技能是现在的知识、能力、动机或情感,以及机会的总和”。Spolsky声称所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会有学习效果;再者,条件的完美程度和学生最终学习效果成正比(参见Egbert&Jessup,1996)。

在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大量文献中,对学习环境的研究结果还经常提到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语言学习环境中的支持理想的语言学习的四个条件(详见Egbert,1993)。虽然对这四个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它们组成一个理想学习环境基本条件的模式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承认。下面笔者将以Egbert&Jessup(1996)在这方面的总结为依据,简单介绍这四个条件的主要内容及理论根据。

条件1:学习者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互和讨论的机会。

许多研究者指出,学习实质上是学生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如见Kelman,1990)。如果学习是这样一种社交过程的话,那么社会交际是学习的基本条件(Vygotsky,1978)。这对努力提高交际能力的外语学生就更是如此。其他研究者发现学语言的学生必须参与有目的的交际活动,他们的真实交际对象也必须是交互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Pica,1987)。这也就是说,学生参与有丰富语言资源的真实社会交际有利于语言的习得。这里的语言资源可以包括他们的教师,另一个学生,一种科技手段,或者任何能用目的语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对象。

条件2:学习者参与有利于接触和产生各种创造性语言的真实练习活动。

这里的“真实”活动是指那些学生已有一定知识的、感兴趣的并有真实目的的活动(Reid,1989)。一个真实的练习活动必须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和信息的理由,最好是有组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很多研究证明在解难题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互要比其他活动中的交流频繁得多(Johnson,1991)。另外,这类活动除了它的“真实性”外,还必须是资源丰富的、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和产生各种创造性语言的活动。活动的形式也必须是多种多样,以照顾到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爱好(Kranshen&Terrell,1983)。这是因为,“不管语言学习者的背景是什么,包括他们的天资,语言习得机制,态度,以前的知识,以及过去接触过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经历,他们的学习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所学语言的接触量和内容”(Spolsky,1989:166)。

条件3:学生者有组织思想和有意识认知的机会。

学习者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反馈来帮助组织思想,他们必须有机会进行反思和表达他们的想法。然而对学习者来说,有机会并不等于他们会抓住这些机会或最好地利用它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还必须做到“有心”(mindful)(Salomon,1990),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是积极地、有意识地利用所给予的机会进行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周围同学或其他人的适当帮助或指导有利于促进学习和增强这种“有心”认知的意识(Zellermayer,Salomon,Globerson,&Givon,1991)。

条件4: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有理想的压力或焦虑环境。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投入并自愿参加各种交流思想的活动,首先要使他们对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有一种正面焦虑感,即指那种有促进作用的焦虑(faciliating anxiety)而不是负面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Brown,1987,Krashen& Terrell,1983;Lozanov,1978)。前者使学习者产生动力,迎接新的学习任务;后者使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王初明,1990)。这个条件的关键在于提供一种友好、合作的群体学习气氛,同时通过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来帮助创造一个理想的压力环境,这里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控制权。

在外语课堂中实现这四个条件的方法很多,如组织小组活动,提供用外语交际的机会,集中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技巧和功能,开展解难题的活动,提供多媒体语言材料,用各种方法重复语言内容以及提供开放性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机会。还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练习,并给予及时反馈、提示和其他必要帮助。给予学生选择和参与机会也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实现(Egbert&Jessup,1996)。然而,对这四个条件究竟在自然外语学习课堂中如何相互作用,尤其是它们在有电脑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的具体作用和体现,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大量研究急待进行。

尽管如此,近年来人们对因特网不断增长的浓厚兴趣使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意识到网络技术可能产生的优化语言学习环境的作用。许多外语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和摸索。他们指导学生利用因特网进行真实语言交际和获得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课堂语言学习活动。有关这方面的经验和总结为我们认识因特网如何支持实现上述理想语言学习环境的四个基本条件提供了很好的事实根据。

目前在英语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是电子邮件(e-mail)。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因特网应用。它灵活、快捷和跨时空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用英语进行真实和自然交际的机会。数分钟内,学生可与本地或外地,包括世界各个角落的说英语的本族人或者其他英语学习者进行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对群体等各种形式的有目的交流和联络。这种有丰富语言资源的真实社会交际机会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正是我们外语教师长期以来孜孜以求,奋力创造的环境(顾佩娅,1997),同时它也正好与上面介绍的理想语言学习条件相吻合。

许多因特网应用于外语学习的经验证明,最好、最持久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与现行课程教学相结合,有真实目的网络交际活动。如苏州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课程的研究生之间在1997年春季通过电子邮件开展的合作学习项目(详见第二讲)。它不仅使该课程显得生动有趣,而且使所有初次运用电脑和电子交际的学生耳目一新,得益匪浅。通过相互提问、建议、评论和修改,不少学生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学期论文。其中已有两篇通过电子投稿在一个国际英语教学刊物上得以发表。苏州大学的研究生还在期末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作了一次有关多媒体电脑网络支持语言教学的集体讲座。目前,他们中间很多人已经成为该院主页设计和教师电脑培训的第一支生力军。

又如芬兰教师Vilmi(1995)组织了一个多校合作的国际环境保护项目。来自芬兰、中国香港、朝鲜、挪威和美国的英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组成由各国和地区学生参加的网上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以探讨真实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目的的电子交流活动。从各种环境问题的提出(如工业垃圾的处理等),到最终找到解决方法,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真实英文写作任务,包括调查报告、3年计划、经费预算和为网上交流大会准备的项目简介等。最后小组的写作成果通过万维网(WWW)与全世界共享,各国学生相互学习并选出最佳项目。再如匈牙利的英语学生通过参加网上称为国际学生电子论坛(SL-LISTS)的活动,与来自挪威、美国、加拿大、朝鲜、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的学生在因特网上合作办起了一个名为Wings(http://weber.u.washington.edu/~wings/wings.html)的国际学生电子杂志,专门为世界各地的英语学生提供发表自己作品的园地(Warschauer,1995;Sperling,1997)。

主张应用因特网的人声称因特网新科技为促进语言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条件。这种观点的中心是联网学习使语言学习走向自然。它受影响于现代语言学习观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以交际学习活动为基础的学习模式(Barson et al.,1993),重视对意义的讨论,以及广义上发展语言交互能力(Chun,1994)。其中对学生在联网合作学习活动中各方面能力的增长,尤其是自主能力和学习技能大幅度提高的研究最引人注目。Faigley(1990:291)评论说:“联网的电脑可以成为一个解放工具,尤其对那些除此之外无法拥有这种学习条件的学生更是如此。”

支持网络学习的人还声称在这种自然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技能,尤其是评判学习能力的增长更是可观(详见Warschauer et al.,1996)。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懂得如何发现,解释和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比熟记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这一点特别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电脑网络为帮助语言学习者掌握这种跨世纪的生存技能提供了极好的、一举多得的条件。在联网的课堂里,学生不停地阅读和写作,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并对自己和他人的写作进行反思和评论。由此产生的个人投入感和不断发现的意识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电脑操作恰好是他们今后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由此可见,因特网在优化外语学习环境方面潜力很大,它与SLA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似乎确定了它在将来的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Peterson,1997)。然而由于因特网本身还在发展之中,它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在中国,电脑网络的建设刚刚开始,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总之,正如Hiltz(1990)提醒我们的那样,电脑网络并不是万能“电子魔杖”,挥舞它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参与网上交流也并等于语言水平的自动提高。要真正恰当、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主要还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具体教学技巧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将在本系列第四讲中要详细探讨的问题。

四、上网基础知识

上文讲到因特网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它是由许多各自有独特功能的应用程序所支持并松散组成的一种虚拟网络环境。它所提供的服务名目繁多、功能齐全,其中主要包括:

●电子邮件(e-mail):使用户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收发信函,是因特网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

●万维网(World Wide Web,又称WWW):利用超媒体技术将人们带进一个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的七彩世界,是全球目前最红火的因特网服务。上网者都想通过它发布自己的主页(Home Page)。

●Gopher(go for的谐音):是一种分散式文件查询系统,帮助用户在网上寻找信息。

●远程登录(Telnet):这个工具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利用远方的计算机完成自己的工作。

●文件传输(File Transfer Protocol,又称FTP):提供网上计算机系统之间传输文件的服务。

●新闻组(USENET Newsgroups):至今已有2万多个用户网络专题讨论组,内容涉及各行各业。

●实时交谈(Chat):一种网上通过键盘进行实时交谈的服务。

●网上电话(又称Audio或因特网phone,简称Iphone):是一种有声交际,通过网上电话进行。

●视频会议(Videoconferencing):是一种有声音和图像的群体之间的实景、实时交流。

目前因特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使上网已经不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除了一台计算机外,只要再买个调制调解器(modem)。然后将它联结到一条普通电话线上,再找一家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即因特网Service Provider),并在那里申请一个账号即e-mail地址。通讯软件及系统的安装一般由ISP负责。当然,在整个准备上网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考虑的方面,如:

●机器的选择。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台286以上的计算机都可与因特网连接并提供收发电子邮件的服务。但为了充分利用最新上网软件(如Netscape Navigator)的各项有效功能,如传输除文字外的图像和声音等,机器至少要能够运行Windows 3.x,最好是能运行Windows 95、有丰富的系统资源的一台16 Mb RAM、486以上的机器,以使各种因特网应用得心应手。读者可以参照朋友或同事的机器配置,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你作决定的最好依据。

●调制调解器(Modem)是帮助计算机通过电话线在网上传输信息的必要工具(许多校园或大公司内的电脑一般都通过光缆联机直接入网,故不需要Modem),它的速率当然是越快越好。Modem有内置和外置两种,建议选择速率不小于28.8 K bps的台式外置Modem,最好带电传(FAX)功能,这样的Modem稍贵些,但使用起来更方便。

●最重要的是ISP的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收费标准、连接方式、线路速度、服务项目和技术支持等。目前国内用户选择最多的ISP有两家:一家是邮电部的CHINANET,它在各地邮电局都有数据通讯服务部门;另一家是国家教委的CERNET,连接各高校。它们所提供的服务都很可靠。其他CHINANET网的ISP代理商所开拓的新服务也很令人羡慕,用户可在认真比较后作出决定。

●联网软件的易操作性。不管最终选择哪家ISP,都要搞清楚他们提供什么类型或版本的联网软件,使用起来的方便程度如何。当用户成为网上高手时,可从网上下载任何所需软件,但初上网时还是谨慎一些,挑选容易操作的为宜。

●上网目的和需求的确定是用好因特网的第一步。这里涉及时间和开支的问题。如果只是收发电子邮件(对一个平时工作很忙的人,这已能解决大部分的信息交流和资源索取的需要)。每月的通讯费用只是几十元的问题。但是如要上万维网浏览,提高上网效率就大有讲究了。通过邮局上网的用户要充分利用半价时间和每月的额定时间,省钱诀窍包括事前准备就绪,善用Bookmark和搜索工具(如Infoseek),多开窗口,离线浏览,不传图像等等。具体网上技巧请见本系列的第二、三讲。

●为了使你的网上旅途更加顺利和愉快,因特网上还有许多提供帮助的站点,如:

—Beginners Central(http://www.northernwebs.com/bc):这是一个专为初上网者提供指导的服务中心。

—Online Support Center(http://www.onlinesupport.com/):这是在线服务中心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信息区免费回答因特网用户的各种问题。

—WWW FAQ(http://www.boutell.com/faq/):这里有一个庞大的常见问题目录,Thomas Boutell负责回答所有问题。网上传说如果问题在他那里没法解决的话,别处也就不必试了。

因特网不是一方净土,信息垃圾,诽谤、攻击,黑客(hacker)和病毒像一群瘟疫正在网上蔓延。因特网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空间,使人们能够空前自由地拥有和使用以往他们难以想象的无穷信息。这种自由为人类带来进步,但同时也带来混乱和灾难,使人类必须为这种自由付出代价。所以在进入这个充满自由但危机四伏的信息高速公路之前,请千万系好安全带。为了保护自己和学生,尤其是儿童,我们应该采取的防范措施包括:

●在个人PC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并注意这些软件的及时更新和升级。平时尽量用原版软件,不用从他人机器上复制过来的任何文件或软件。如实有必要,也要对这些文件或软件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无病毒后才进行打开或安装。

●电脑教室一定要设置病毒防火墙(fire wall)。对中小学生的电脑要安装网络安全过滤软件,如Surf Watch(http://www.surfwatch.com)以阻止有害信息的侵入。这个软件可从所给的网址上下载获得,安装也很容易。

●一般的电子邮件不会有病毒,但是它附带的文件,如Lotus/Excel电子数据表文件,特别是Microsoft的Word文件极可能带有病毒。为防止被感染,对不明信件,不要轻易去打开它们,而是直接删除或先经过杀毒软件检测后再打开。

●针对黑客采取信息加密措施是网管技术人员的责任,而对付诽谤和骚扰则需各显神通了。一般应付这种情况需要一定的网上经验和外语水平,即需要在网上磨炼一段时间后才能学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不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其不予理睬,或进行公开反击,使恶人恶语公布于众,受到世人的谴责和摒弃。

●另外为防止自己的信箱被人盗用和窥视,请注意保护自己的密码。如果想使信件高度保密,网上有个称为PGP(Pretty Good Privacy,http://world.std.com/~franl/pgp)的应用软件值得一试。

总之,正如Sun公司首席科学家John Gage 1997年1月在北京“’97中国教育及科研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研讨会”上所作的题为“计算机对未来教育的影响”(Computer Driven Education)的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学校连上因特网,不但可以促进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因特网的丰富资源也大大方便了学生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我们深信,因特网将成为未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方刚,1997)。作为处在世纪之交的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我们一无语言障碍,二有那么多信息资源可利用,除了尽早上网还等什么呢?

参考文献:

Egbert,J.1993.Learner perceptions of computer-supporte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s:Analytic and systemic analysi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Gui,S.C.(March,1997).The Cetaric Project.Paper presented at the’97 Sino-British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pplic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Krashen,S.&Terrell,T.1983.The Natural A 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Hayward,CA:The Alemany Press.

Peterson,M.1997.Language teaching and networking.System,25(1):29-37.

Sperling,D.1997.The Internet guid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New Jersey:Prentice-Hall.

Spolsky,B.1989.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L.1978.Mind in Socie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uschauer,M.,L.Turbee&B.Roberts.(1996).Computer learning networks and student empowerment.System.24(1):1-14.

顾佩娅、苏晓军(1997)e-mail与英语教学:理论与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997年第1期,17—20页。

陈炎(1997),网上中国风云录(一),《计算机世界》,1997年8月11日。

本文原载《外语电化教学》199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