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写作材料概述
一、材料的含义
材料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它的本义是指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一切原材料。这里借用到写作领域,是指凡是能构成文章内容的一切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如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形形色色的人物百态,丰富多彩的情感变化,各具形态的自然景观,睿智深刻的思想火花,以及科学的定理、公式、数据,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构成文章的内容。所以,材料是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搜集摄取的以及写入文章用以表现主题的一切事实和观念。它包括具体的人、事、物、景,也包括抽象的情和理。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写作范畴的材料,它必须是作者为了写作这一目的感知及摄取的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那些没有和写作动机发生任何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不能算是写作材料的。虽然,人们的视野和感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但并不一定所有的一切都是写作材料,就其本身来说,它们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有纳入写作者的视野,它们才具有写作材料的属性。
材料是一个总称,在具体称谓上,有不同的称谓。目前,材料、素材、题材、资料,几个概念在写作活动中用得很普遍,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有必要在这里进行辨析和界定。
素材是指作者在生活中搜集、摄取的尚未整理加工的原始材料。它包括作者搜集的准备供写文章选用和提炼主题的较为分散、零乱的材料,诸如笔记、卡片、剪报、摘要、文献档案、图表等。
题材则是作者搜集、摄取的材料经过整理、加工后写入文章里的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内容要素。一般认为,题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反映生活的某个方面,如我们说,某某作品是“工业题材”“农业题材”“改革题材”,它多用于文学创作;狭义的题材是构成一篇文章内容的材料,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写作中的题材,一般是指狭义的。
素材和题材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客观的未经加工的材料,而后者是经过认识主体加工后“情化”了的材料,虽然有些定理、公式、数据在写入文章的前后并没有发生形态的变化,但实际上,已经通过作者的鉴别、筛选,赋予了一定的表现职能,并成为文章的一个构成要素,所以两者具有质的区别。
题材和素材对于所有文章体载并不完全适用,一般说来,它们只用于某些记叙类文体和文艺创作。而一般性文章,如议论类文体则很少用这两个概念,更多地用“材料”或“资料”。
在学术论文、科技情报、科研报告等中,常常把材料称为资料。应该说这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只不过对不同的体载文章,有不同的称谓。
二、材料对写作的意义
写作不能没有材料,这正如社会的物质生产不能没有原料一样。在整个写作活动中,材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也就无从下笔,材料贫乏,文章就失之空泛。宋代学者朱熹说:“作文须是靠实……不可驾空纤巧。大要七分实,只要三分文。”可见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
文章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产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一个物—意—文的转化过程。这个“物”,便是客观现实材料,它是第一性的,它孕育着主题的产生,激励着情感的勃发,是写作的物质基础。而整个写作活动实际上是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概括、组合、排列。缺乏材料这个基础,缺少对它的感知和认识,一切写作的技巧、观点,情感都无所依附。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体载,都必须依赖于材料。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学术论文,都需要材料来说明目的、观点,这自不待言。即使那些三言两语的小诗,或咏叹花鸟虫草,或抒离愁别绪,也必须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否则情理便无所寄托。因此,我们在写作之前,必须先积累大量的材料,才能奠定好写作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写《资本论》时,仅在1843~1847年三年间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笔记就记了二十四本,而《资本论》的第一卷就用了一千多条材料。没有这些大量的材料,《资本论》就不可能问世,成为划时代的作品。
(二)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内容要素,是文章的“血肉”
如果我们把文章比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材料便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肉,主题是它的灵魂,结构是它的骨骼。毫无疑问,没有血肉或血肉不丰满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材料的文章,苍白、乏味、空洞,也是不可卒读的。材料就是解决文章“言之有物”,文章内容要充实,要包容着很大的信息量,靠什么?主要靠材料。即使那些以塑造形象为特征的文学作品,仍然离不开那些生动、鲜明的材料来烘托、表现,否则写人则苍白、单一,写事则抽象不具体,写景则毫无特色,形象就不会鲜明生动。
(三)材料是产生主题的基础,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一篇文章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必然要表现一定的倾向、思想和观念,这就是主题。而这些思想、观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作者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和纷繁芜杂的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真切的感受,或在对材料的发掘研究中,闪现出激情和思想的火花,主题便开始孕育出来。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在他几十年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中研究出来的,所以列宁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相联系的思想。”而要把你的思想、观念、主题表现出来,仍需要材料来支撑。清代学者章学城说:“立言之要在于物。”这个物就是材料。无论你的“立言”如何新颖、深刻,但没有材料来证明,就失去了它的说服力,文章的主题也就无所寄托。所以作者的思想、观念的孕育,形成,到主题的表现,都依赖着材料,受材料的制约,离开了材料,主题无法产生,也无法表现。
三、材料的类型
积累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要积累材料,首先要认识材料,分清材料的不同类型,把握材料的不同特性。一般说来,材料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直接材料是作者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或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它们往往真实可信,有很强的说服力,是作者掌握的第一手材料;间接材料是作者通过阅读,查找书籍、报刊、文献档案、信息储存设备等获得的材料,是作者搜集掌握的第二手材料。这类材料虽然不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但它们都是前人和他人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对他们来说是直接的。相对而言,人们的生活体验总是有限的,因此获取直接材料是有限的,而获取间接材料却是无限的,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文明的成果。人类知识的发展也总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可能割裂历史。特别是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必须建立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和材料上,才能有所发现和突破。因此,除文学作品外,一般文章的写作,间接材料应用得更为广泛。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可分为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具体材料是指那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诸如人、事、物、景和具体的数据、表格、图式等。这类材料往往具体、直观,写得好,如见其人,如临其景,如睹其物,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抽象材料是指情感、观念、思想、理论。抽象材料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但它又必须依附在具体材料中,和具体材料互相补充,构成文章的内容。
从材料的时间来看,材料又分为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历史材料是客观世界的历史记录,现实材料是客观世界的现实记录。不同的文章内容对两类材料有不同的选择。吴晗的《海瑞罢官》、姚雪垠的《李自成》主要取材于历史材料。历史事实、生活,不可能去体验,只有靠阅读、研究来获取材料,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材料又是间接材料。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主要运用现实材料,有时候写文章需要用历史材料来关照现实,历史材料又常常穿插在现实材料中,来共同表现主题。
从材料的性质来看,材料又可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观念、好人好事、成绩经验是正面材料;凡是逆历史潮流的思潮、观念、坏人环事、失败教训是反面材料。这两类材料体现了事物的是非、曲直、真理与谬误,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和说服力。对材料的搜集、积累,应考虑到对各类材料的兼收并蓄,当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选择重点,但如果我们有大量的各类材料的储备,写起文章,才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