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章段落结构分为几种类型

文章段落结构分为几种类型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结构的安排一、结构安排的原则文章的结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关系客观事物无论怎样变幻复杂,都有其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出这种规律和联系。如果行文中,主题发生变化,结构应作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第二节 结构的安排

一、结构安排的原则

文章的结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关系

客观事物无论怎样变幻复杂,都有其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出这种规律和联系。如事情的变化总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反映在文章的结构便是序幕、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叙事结构。分析问题时,必须依照事理的内部纹理和逻辑关系,反映在结构里便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概括反映。

当然,对具体的一篇文章,其结构并不是一层不变,但千变万化,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和逻辑关系,有的作品甚至讲究无序化、无结构化。如法国“新新小说”的代表作家萨波尔达的小说《作品第一号》,全部文稿写在一叠活页纸上,既不标页码又不装订,任你顺着看、倒着看都行。这种不讲丝毫逻辑的文章,说穿了实际上是一种文字游戏,是对读者的一种嘲弄,也必然影响内容的表达。

(二)结构的安排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同一题材、主题,表现它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明的作者就在于找出表现内容、主题的最佳形式,使文章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结构布局要为主题服务,因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统帅脱离了主题的制约,内容和形式就会产生分离,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多少层次,划多少段落,选取什么样的结构方式都必须受主题的制约,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如果行文中,主题发生变化,结构应作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三)结构的安排要适合文章的体裁特点

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结构特点,这种结构特点,是文章体式在不断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的。如新闻报道形成的导语、主体、新闻背景的结构特点,诗歌分行分节,戏剧分幕分场等。因此,文章的结构布局要适合文章体裁的基本特点,这是结构的前提。

记叙类文体的结构除了要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外,其具体结构布局要富于变化。而学术论文、应用类文体的结构布局要相对的稳定,特别是一些应用文体,具有惯用格式,不能打破。文学作品,要进行艺术的想象和构思,结构布局应灵活多变。

二、文章结构安排的内容

(一)开头与结尾

1.开头

开头是文章的启始,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事情千头万绪,材料纷繁芜杂,从哪儿写起,都要作精心设计。开头开得好,行文就流畅,否则笔势就会阻滞。开头犹如给一篇文章定调,即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使文章情调和谐一致。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开始就定下了凄切哀婉的基调,有力地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作了烘托与铺势,所以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通篇之纲领在首段,首段得势,则全篇皆佳。”[2]

文章要让人读下去,开头很重要,必须对读者要有吸引力,如开头缺乏新意,不精彩,读者就可能弃之一边。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之”。[3]可见开头要新奇,要牢牢抓住读者,必须要精心设计,找出最佳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下笔。

从形式上看,开头居于文章之首,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几段表现一个起始部分,还可以是一句语或几句话。一些优秀的作品,都以其精彩的开头使人们家喻户晓。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鲁迅的《伤逝》开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成为人们传颂不绝的名句。

文章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开门见山。这类文章一开头便交待写作的对象、内容或主题,或直接提出问题,阐明观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均属此类。

二是曲径通幽。这类文章的开头,往往用层层铺势的方式迂回、曲折地引出对象、内容,具有引人入胜的感觉。在记事性、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及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这种开头的方式。如运用故事、传说、诗词歌赋开头引出正题。

2.结尾

结尾是文章的归宿和落脚点,文章在这里得到最后的收束。好的结尾不仅使文章内容、主题得到最后的展现和升华,而且还给人以言尽意无穷的感觉,让人回味思考。而结尾不好,便有画蛇添足之嫌,甚至功亏一篑。宋人洪迈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可见其重要性。

因此,文章的结尾切不可拖泥带水、当断不断,要干净利落、戛然而止,要给人以启迪、回味的空间,令人掩卷沉思。明代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4]这确是我们在文章开头、结尾中要遵循的。

文章结尾的方式很多,可用归纳全文、点明主旨的方式,如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可用照应开头的方式,使文章首尾圆和,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也可用卒章显意的方式引人深思,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可以提出要求,寄予希望,如一些公文、应用文结尾多是这样。采用什么样的结尾都要根据文章内容、体裁,及表现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切不可死搬硬套,一成不变。

(二)层次与段落

1.层次

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秩序,是作者思路进程的步骤,即作者认识现实、表述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层次在文章里没有明显的标志,需要通过阅读才能把握。一个层次具有相对的独立,层次与层次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否则就不能和谐地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层次有长有短,长的层次往往是一个内容或事件的整体,可以由几个段落构成;短的层次可以表现事情的一个局部,可以是几个句子,甚至一个句子;有时一个大的层次又可能包含几个小的层次,从不同方面来表现整体。

文章层次的安排是多种多样的,即可按时间的推移来表现事物纵向发展,又可以空间的转换来表现事物的不同层次和侧面,还可以人们认识、情感的变化以及事物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许多文章在安排层次上往往多种方法互相交叉进行,如时空交叉,情感认识的有序与意识流动的无序结合等等,表现较为复杂的内容。

2.段落

段落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文章在表达时由于间歇所造成文字上的停顿。它有明显的标志,即分段换行,每行开头空两格,所以人们又称“自然段”。分段的目的,在于使文章表达条理化,把作者的思路和文章内容清晰、有序地表现出来,同时又使文章有间歇,有停顿。

层次和段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层次主要是立足内容来划分的,段落则主要是从形式上划分的;层次没有明显的标志,而段落则有明显标志,即换行。一般说来,层次靠段落来体现,但并不意味着层次包含段落。有时一个大的层次,可以包含几个段落来表现,有时一个大的段落,可能又包含几个层次,它们往往互相交叉,共同组成文章的结构框架。

段落中,有一些特殊的段落,如启示段、结尾段、过渡段、引语段、注释段,应根据表现内容和主题需要发挥它们的作用。

文章段落的划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段要和谐匀称。一篇文章要分为多少段,每段多长,虽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必须考虑文章的内容、体式。段落太长,节奏缓慢;段落太短,跳跃性很大。一般来说,内容欢快明朗的文章,段落宜多,每段文字宜少;内容深沉压抑的,段落宜少,每段文字宜多。散文、演说词、说明文,每段文字不宜太多;议论文、学术文章分段不宜太多,每段文字相应要长一些。总之段落划分要使文章内容与整体匀称和谐。

(2)段落的划分要相对独立和完整。相对的独立是指每确定一段,它的内容不能把若干问题、若干事情混杂在一起,应相对单一。虽然它是全篇内容的一部分,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但作为局部或一个阶段,它应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谓完整,是每段的意义要相对完整,对一段是完整的,对一篇是局部的,分之为一段,合之为一篇。

(3)段落之间要连贯。段落与段落之间要互相联系,上段是下段的铺垫,下段是上段发展的必然或承接,这样的文章才流畅,气脉贯通。如段与段之间内容毫无联系,或者内容相抵、情调相背,行文就将阻滞。因此,段落的划分要顾及相邻段间的联系,在内容发生变化,表现方式发生转换等情况下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才能使文章结构连贯。

(三)过渡与照应

1.过渡

过渡是文章上下内容、段落之间的衔接、转换。在行文中常常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从一个段落进入另一段落,如果没有衔接的文字,文章就会显得突然,意脉也不会贯通。古人称过渡的文字叫过文,清代学者唐彪说:“过文乃文章筋节所在,已发之意赖此收成,未发之意,赖此开启。”[5]可见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层次、段落的穿结处,是文章的筋节所在。

过渡的方式一般有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选用那种过渡方式,应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过渡无论长短,都不可冗长、拖沓,要简洁、迅速地把意思过渡过去。

文章需要过渡的情况主要有下面几种:

(1)从一个内容转到另一个内容时往往需要过渡。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的生活转入三味书屋的叙述时,用了一个自然段来过渡。

(2)由倒叙转向顺叙,由叙述转向议论等表现手法的转换,往往需要过渡。如鲁迅的《祝福》由祥林嫂的死,转向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中间用了一过渡句来过渡:“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今也联成一片。”由倒叙转入顺叙。

(3)议论文写作,在议论时由总论到分论,或由分论到总论,往往需要过渡,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都用了这种过渡。

2.照应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一篇文章不能写前面不顾后面,写后面不顾前面,文章前后内容的联系,线索、脉络的连贯,有时需要靠照应来衔接、点明。这样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严密,也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内容的发展。明代李渔说:“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应;顾后者,便于埋伏。”[6]虽然说的是戏剧写作,但对于写文章其道理是一致的。

照应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 即文章的结尾照应文章的开头。这样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给人以完整、圆满的感受,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2)题文照应 文章的标题与行文照应。这类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形象概括揭示文章的主题,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和标题呼应,来突出文章的中心,如穆青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3)细节照应 即在行文中,使一些典型细节,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反复地用细节来表现人物和主题。如对文章中一些典型细节,人物的行动、语言,事物的细节、数据、论据等,在文中多次出现,反复照应,从而深化主旨,证明和表现主旨。

三、常用的文章结构方式

(一)按时间推移的纵式结构

这类文章结构,主要按时间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并随时间的推移,使情节和内容向纵深发展。这在记叙类文体中常常运用,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二)以空间转换安排的横式结构

这是一种以空间的转换或方位的变化来安排的结构,可以展示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空间、不同层次,立体地、全方位地表现客观事物。在游记、新闻报道、大型集会、大型活动的报道及产品介绍中常常采用,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朱自清的《威尼斯》等。

(三)时空交叉的纵横式结构

这种结构安排往往以时间的推移为纵线,以空间转换为横线,交错展开,既有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又照顾到空间变化的并列性,充分展示不同时间、不同方位或同一时间、不同方位的生活画面,大大地丰富了结构的表现力。

(四)以人物的情感变化、认识变化安排的流动结构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或者由肤浅到深刻,或者由错误到正确,或者由厌恶到喜好。这种认识过程,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按照这种情感、认识的变化安排结构,可以帮助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如杨朔的《荔枝蜜》。

(五)由材料的性质分类的逻辑结构

即把属性相同的材料组合成一类,写进一段或一个层次里,这样,文章便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侧面来表现主题,但在层次的组合布局上,或者并列,或者递进,都要注意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在议论文、学术论文中常常运用,如叶永烈的《为科学而献身》,分别以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意大利的布鲁诺、俄罗斯的罗蒙诺索夫、瑞典的诺贝尔、波兰的居里夫人、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爱因斯坦,这六位著名科学家为六个层次,从六个方面来表现为科学献身的主题。

当然,写作常用的结构方式远不止这几种,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世界纷繁芜杂,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写作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掌握这几种基本的结构方式,对于变通运用无疑是有好处的,但不可机械照搬,把它模式化,只有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变革,才能找到表现内容的新颖、独特的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