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语言体系

写作语言体系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写作语言体系一、语言与写作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的交际工具主要是口语。事实上,辅助语言符号系统在现代写作中运用越来越来广泛,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除了掌握大量的基本语言符号外,还要善于运用非语言符号系统,才能适应现代写作的需要。

第三节 写作语言体系

一、语言与写作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的交际工具主要是口语。但口语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受到时空的限制,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人类的交际才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我们今天的人才能读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中国古老的歌谣,相隔两地的亲人朋友,才能通过书信寄托他们的离愁别绪。恩格斯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7]可以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语言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写作则建立在书面语言的体系上,即用文字符号作为它的书写符号体系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

写作活动的全部过程,始终伴随着一个构思、思维的过程,而构思、思维也不能凭空进行,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语言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构思、思维的结果,又必须凭借语言来实现。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组织结构,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写作活动中,思维与构思要借助语言来进行,将思维与构思的结果表现出来,形成文章的载体,必须靠语言这个工具来完成。它们都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虽说是针对文学创作,但对其他文章写作,其意义是一样的,没有语言这一基本要素,文章就失去它的物质外壳,也就没有文章的意义。

语言对写作十分重要,是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一篇文章无论思想多深刻,见解如何有价值,但如果语言晦涩、难懂,就会影响思想成果的交流。一篇公文、应用文,如果语言模糊、不准确,带来的影响或损失有时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十分重视对语言的运用。杜甫有对“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苦追求,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言锤炼的感受,鲁迅、老舍、巴金既是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语言大师,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他们的作品就达不到那样的艺术高度。

二、写作语言体系

如上所述,写作语言主要指书面语言,它是写作活动转化为文章这种信息载体时使用的一套形、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体系。这个体系,我们把它叫做基本语言符号系统。

(一)基本语言符号系统

基本语言符号系统,是以文字为书写符号,包括字、词、句、标点符号。它们是构成写作语言体系的主体。写文章,实际上就是遣词造句的艺术,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8]因此,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细胞。字、词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本身也是种信息载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字、词掌握越多,遣词造句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实在是写文章成败的关键。

标点符号虽不是词语,它在文章中的主要职能是断句,起停顿、强调、转折的作用,但有时在特定的语境里,标点符号可以起词语无法表达的效果。如省略号(……)可表难尽之言,达无声之音,问号(?)也可表肯定、强调,所以它也属基本的语言符号系统。

(二)辅助语言符号系统

除基本语言符号系统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日益扩大,只用基本语言符号系统已无法满足各种文体表达的需要,于是一些非语言的符号被广泛地应用到写作中来,这就是辅助语言符号系统,包括表格、图式、公式、定理、图片等。它们虽然不是文字语言,但和文字一样能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特别是现代社会,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常常要选用一些非语言符号来表述,而且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一些复杂的结构关系和实验变化,用文字语言很难表述清楚,有时用一些非语言的符号,可能比文字表述得更准确,更简明,更直观。

  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用符号表述为:

img3

公式中,G0是万有引力的常数。

  爱因斯坦提出原子能的质能公式表述为:

img4

从理论上预示了原子能的巨大蕴藏。

这些非语言符号的表述中,文字的表达已经大大逊色,远没有这些符号公式能直观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过程。

除非语言的符号、公式外,一些表格、图式,如统计表、计划表、报表、说明表、示意图、比例图、统计图等,在生产领域、科技领域常常运用。图片、照片在档案文献、新闻报道方面也常常运用。这类辅助语言符号体系多用于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写作中。

总之,作为写作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仅仅只是用文字语言符号来表现,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各式文体表达的需要。事实上,辅助语言符号系统在现代写作中运用越来越来广泛,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除了掌握大量的基本语言符号外,还要善于运用非语言符号系统,才能适应现代写作的需要。

三、写作语言的要求

写作对语言的运用要求很高,明确写作语言的要求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写作语言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准确

写作语言准确,是指使用的语言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的细微差异,这是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词语不贴切,或似是而非,就很难把思想、内容清楚地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两方面:

1.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

对客观的正确认识、把握,是语言准确的前提,如果对客观事物把握出现偏差,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出现表述的错误。如有同学写文章有:“皓月当空,繁星闪烁”的语句,这显然是对客观事物把握不准确,“皓月”当空的时候,明亮的月光掩盖了星星的光辉,怎么会“繁星闪烁”呢。

近年来,文章报道的失实现象屡见不鲜,新闻界、文坛的官司层出不穷,商品广告夸大其辞,动辄便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填补国内空白”“誉满全球”“青春永驻”,这些字眼使用频率很高。造成这种言过其实的现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根本的原因便是对客观事物的把握不准确。

要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就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排除一切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干扰,才谈得上使用正确的语言来反映客观事物。

2.准确地使用词语

写作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语,写作语言的准确,首先要做到词语准确,句子完整、规范,特别是汉语的表意性特点,使它的意蕴异常的丰富,每个词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即使同义、近义的词,也有其细微的差异。因此,仔细地辨析词义,是用词准确的基础,要分清词义的轻重、范围、褒贬、色彩等,用贴切的词把事物和人们感情的细微差异准确地表现出来。特别是科技文章、应用文体,语言的准确要求更高,一词一句都不能含糊,许多情况下,不能用“大概”“差不多”“左右”“基本上”等这些模糊性词语。新闻报道时效性很强,像“最近”“近来”“一段时间来”这些模糊的时间概念,也是新闻写作的大忌。

语言的准确除了辨析词义外,还要注意造句的语法规范和逻辑性。有语法规范,才能解决句子通不通的问题;注意逻辑性,才能理清句子对不对。一个句子的表述,一个概念的判断,既要通,又要对,这是语言的基本要求。

同时对一些多义、歧义的词语、句子要进行分辨与限制,使表意不至于混乱。如一诉状这样写道:“他曾因偷盗三次被判刑。”此语有两种含义:一是他曾因偷盗三次,被判刑;二是他曾因偷盗,三次被判刑。前者是首次判刑,后者是屡次判刑,有前科,量刑也就不同。对这些歧义的词或词组都要加以限制,使其表意单一、准确。

(二)简练

简练是指语言简明扼要、概括精炼地表现客观事物。一篇文章的篇幅总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包容丰富的内容和信息量,就必须做到写作语言的简练。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长文章很少有人问津。古人说:“文约而事丰。”“意期则多,字惟求少。”都强调语言的简练。那些名传千古的优秀文章,并非都是鸿篇巨制,很多却是耐人寻味的精致小品。刘禹锡的《陋室铭》仅仅八十一个字,却意蕴深长,至今传颂不已。

要做到语言简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事物洞察明了,抓住事物的特征

要表现什么事物,反映什么问题,首先要对写作对象洞察明了,深入分析,抓住主要特征,三言两语,就能揭示其本质特征。反之东写一点,西写一点,不着边际,文章势必冗长,又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正是对环滁的地理概貌洞察明了,仅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就高度概括地把环滁的地理风貌的特征揭示了出来,可谓“文约而是丰”。

2.精心锤炼语言,力求言简意赅

选词炼义,就是寻找最能表现事物、概括事物的最佳词语。古人很讲究词的选择与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就是要在众多的词汇中选择最贴切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只有选择那些概括力、表现力强的词语,才能做到行文简练。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短短十个字,包含了巨大的社会内容,其词语在锤炼、选择上达到高度的概括和凝炼。

词语的锤炼要着重注意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锤炼。动词、形容词是用来陈述说明主体的动作特征的,运用得好,能使行动生动形象,事物富有特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使诗句春意盎然,满目生辉。可见注重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锤炼往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3.尽可能删去多余的字、词、句

文章要简练,就要尽可能删去那些多余的话,剪去枝蔓浮词,让主体鲜明、集中。语言的简练还在于要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词语,避免文章中的空话、套话。特别是公务文书,是为了处理事务,实施管理,空话、套话不承载任何信息,不但不能体现公文的价值,发挥它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文风,形成恶劣的风气,这在应用写作中要特别注意。

(三)生动

生动是在准确、简练的基础上对语言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使语言生动活泼,有新鲜感。一篇文章内容、主题再好,但语言陈旧、乏味、呆板,就不能吸引读者。语言的生动不仅对文学创作、记叙类文体写作十分重要,对应用文、学术论文也十分重要。不能一写议论文章,就板着面孔说教,或全是空洞干巴的理论,也要注意语言生动活泼,这样才能增加这类文章的可读性。

要使写作语言生动,方法很多,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谈:

1.使用具体形象的语言

写作中应针对不同的文体,尽可能选择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词语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这样才能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如临其景。请看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选用许多具体可感的词语,组成一幅边塞秋景图,烘托出浓郁的旅愁悲秋的气氛,把主观抽象的孤独、惆怅之情寄寓在这些具体形象中,勾勒出一幅黯然伤魂的秋野孤行图,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去陈词滥调,选用新鲜活泼的语言

新鲜活泼的语言来自社会生活和群众的口头语,它们富有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不断给语言注入新的活力,是语言生动形象的重要因素。如果语言老是一副学生腔、书卷气或是套话、官话、陈词滥调,一定给人沉闷、僵化之感。人们比喻读文章味同嚼蜡,其主要的症结还是语言的陈旧、乏味和枯燥。

新鲜活泼的语言不仅是文学创作所要求的,一般文章写作,如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学术文章也要讲究语言的新鲜活泼。把深奥的道理、抽象的概念表现得浅显、通俗、生动、形象,不能不说是使用语言的一种较高的技巧。

3.要讲究语言的形式美

讲究语言的形式美,会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语言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整齐之美、参差之美、抑扬之美三个方面。

(1)整齐之美,是指语言的句式整齐、工整,如排比句,把结构相同的句子依次排列,形成有节奏的层层推进,往往能尽情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对偶句、整句都有整齐、规范的特点,读起来节奏和谐,琅琅上口,在写议论文、记叙文、演说词等中常常运用。请看曹禺的《北京人》里一段:

你看,这就是当初的北京人,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他们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约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

这一段表达中几乎全是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给人以鲜明印象。

(2)参差之美,是指语言句式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变化、流动的美感。如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紧句与松句、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参差变化,形成语言句势排列的错落有致。任何一种文体,单用一种句式,都会造成语言的平板、呆滞,只有各种句式的参差组合才能使语言产生富于变化的美感。李白的许多诗一反五言诗、七言诗的工整、规范,运用长短句,随着诗意的变换,或长或短,舒卷自如,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使语言产生一种参差之美。鲁迅也很注重语言的参差之美,《纪念刘和珍君》就这样写道: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沉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里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又有散句,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3)抑扬之美,是指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节匀称、声调协调、音韵和谐几个方面。

音节匀称是指语言的音节要组合匀称,读起来才琅琅上口,有节奏感。汉语的音节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且以双音节为主,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上下句是双音节对双音节,三音节对三音节,这样音节组合匀称,节奏感很强。在散文、演说词等文章里常运用这样的句子。

声调协调指语言的平仄协调相同。汉语有四声,平仄是声调的两大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使用语言时,如果平仄相间,交替使用,声调读起就会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形成音律的美感。如平仄不协调,或一律的平声或仄声,读起来就很拗口,更谈不上音律之美。如下面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烛成灰泪始干。(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两句平仄相间,在音调上就显得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平仄不仅用于诗歌,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如运用得体、自然,也会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音韵和谐是指上下或相邻的句子押韵,即使用相同的韵母有规律的重复。使句子与句子之间跌宕回环、同声相应,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如诗歌、唱词十分讲究音韵的和谐,在散文、记叙文、议论文中适当地讲究一些音韵,读起来就感到流畅上口,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四)平实

语言的平实,指语言平易、朴实、质朴无华、通俗易懂,切忌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过分粉饰。一般较少带情感色彩、夸张修饰成分,客观真实反映现实,表意更注重单一、准确。语言的平实、质朴无华,不是说语言不讲技巧,不讲生动、形象,而是要把技巧与方法运用于自然流畅之中,做到“朴中生色”,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揭示出来,是语言运用成熟的标志。

四、语体

语体是人们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形成的语言体式。人们运用语言写作,不仅要遵循语言的规律,即词汇、语法的规范,而且要适应相应的语体特点,以适应不同交际方式的需要。语体分谈话语体与书面语体两类,谈话语体多用口语,简明、生动、活泼;书面语体规范、概括、准确。写作主要运用书面语体,根据不同文体需要,可分为文艺语体、事物语体、议论语体、科技语体。不同的文体在选择语言材料时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我们不仅要区别各种语体的特点,以选用相适应的语体来写作,而且还要掌握不同语体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才能写好各种应用文体。

(一)文艺语体

文艺语体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类语言主要不是陈述性的,而是描绘性的,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文学作品、记叙类文体、新闻类文体使用的主要语言。文艺语体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描绘性强

即在行文中大量运用描绘性语言,特别注重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表现对象形象具体、鲜明。如新闻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中对吕伟的描写: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优美修长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些描绘性的语言,把吕伟夺魁的形态,描写得优美、形象。

2.感情色彩浓

富有情感色彩是文艺语体的主要特征。文学作品、记叙类文体是以情感人,文章要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就必须依赖于有情的文字。因此,文艺语体常常运用诸如“杨柳依依、亭亭玉立、春光明媚、凄凄惨惨”等这些饱含感情的词。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说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从而形象地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3.句式灵活多变,常用修辞手法

和其他语体比较,文艺语体句式灵活多变,或长或短、或整或散都很自由。有时为了某种艺术效果,省略句、倒装句、独字句也常常运用。而且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委婉、双关等,使语言更加绚丽多彩,富有表现力,这是其他语体无法相比的。

除此之外,文艺语体多使用口语和民间语言,使语言表述更接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些谚语、俗语、歇后语常常在文艺语体里出现,更增加了它的形象性。

(二)事务语体

事务语体是人们处理事务、协调关系行文时使用的语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及个人在公文、应用文中主要运用的语体。它具有准确、简洁、规范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用惯用语和惯用格式

事务性语体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惯用格式和惯用语。如公文、合同、规则、书信等都有一定格式,一般不能违背其惯用的结构。一些惯用语也常常运用,并吸收一些文言词,如“本部”“贵部”“收悉”“拟请”“特此”“函达”“妥否”等等。

2.用词准确,避免歧义

事务语体要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在时间、范围、数量上都要具体、明确,不能含糊。特别是公文,具有行政法规的作用,如果用语不准确,产生歧义,就会给下面执行带来混乱。因此,尽可能选用单义的词,对多义、歧义的词和句子要进行限制,使表意单一、准确。

3.句式完整、周密,语言平实

事务语体很少用省略句、倒装句,一般结构完整、周密,这样的句子表意才会准确、严谨。同时语言要平实,少浮词,一般少用修辞手段,把事情、观点交待清楚就行了,做到“辞达而已也”。

(三)议论语体

这类语体主要用来论证观点,阐明道理,因此要求准确、逻辑性强,具有思辨的色彩,是议论文章、学术文章使用的主要语体。它往往运用于具体的分析、严谨的论证、诉诸读者的理性,以理服人,通过判断、推理、证明的方式,从逻辑上使人信服。在具体应用上多用长句、整句,少用短句、散句。因为长句、整句,更能把事理说得透彻。一般来说,议论语体少用修辞手段,但有时也选用一些比喻、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段,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科技语体

科技语体是主要运用于科技领域的语言体式,如科技论文,实验报告,科技鉴定书,情报收集、整理,专利申请等。这类语体要使用单义的词语,概念明确,一般不用俗语,文中要运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公式、定理、图式等非语言符号,且句式稳定、少变化,多长句、整句,带关联词语的复句也常常运用,很少运用修辞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日益增多,在一些信息载体中,往往几种语体交叉运用,如新闻述评、杂文、报告文学就兼有文艺语体和议论语体;科普作品就兼有文艺语体与科技语体。事实上,任何一种文章,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语体,只不过它以某一种语体为主。因此语体的运用必须根据内容和表意的需要,并从各种文体的特点出发,选择运用,不能违背语体的特点和表现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