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先秦诸子散文
【导读】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代表了各流派的政治观点。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和人生,表现出强烈的理性。在文风上,诸子散文显示出独特的思想个性和文章风格。《论语》主要记录了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言行,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含蓄,个别章节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墨子》为墨子及后学者的言论集。文字质朴生动,善于论理。《孟子》感情强烈,能喻善辩,说理深入浅出,气势逼人。《庄子》集中反映了道家思想,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充满了强烈的浪漫色彩。《荀子》、《韩非子》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语言风格上,诸子散文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被大量地使用,寓言故事的运用使得说理更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也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辩论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再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
学习诸子散文,一是了解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体味百家争鸣的气息;二是鉴赏诸子的说理方式和语言技巧。
【选文一】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6],龟玉毁于椟中[7],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9],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0]。”
【题解】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它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也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主张,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资料。书中多为语录和简短的对话,也有少量的短小记叙文。它的编辑非成于一人一时,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撰,至战国初期成书。《论语》在汉代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后两种已亡佚,独《鲁论语》流传至今。现存《论语》共20篇。
【注释】
[1]季氏:即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颛臾(zhuān yú):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2]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均为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3]事:指战事。[4]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5]周任:古代有名的史官。[6]兕(sì):犀牛一类的野兽。柙(xiá):古代关猛兽的笼子。[7]龟:占卜用的龟甲。玉:此指祭祀用的玉器。椟(dú):木制的匣子。[8]费(bì):季氏的采邑,今山东费县西南。[9]修文德:讲究文教德化方面的工作。来:通“徕”,招徕。[10]萧墙之内:宫殿之内,暗指鲁国国君鲁哀公。萧墙:宫殿当门的照壁,借指宫殿。
【评析】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篇。通过孔子与冉有的对话,表达了孔子反对战争、“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语录体议论文。
文章第一段从正面提出三点理由:“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明确指出颛臾不可伐。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驳斥了冉有的推卸责任之辞。第三段,正面阐述了孔子的安定统一、文教德化的主张,驳斥冉有“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借口,揭露了季氏征伐颛臾的真正用意。
作为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孔子在驳斥弟子、阐明主张时,为了使自己的言论既有理有力,又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了譬喻、反诘等方式,既谴责了季氏的险恶用心,批评了冉有的失责,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主张。如在第二段,孔子连用了两个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批评冉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表明自己对季氏征伐颛臾的谴责态度。对于学生的行为,孔子虽不认可,但没有严厉斥责,而是运用反诘,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去领会。言论入情合理,态度严正亲切。
【阅读与鉴赏练习】
1.孔子是怎样揭露季氏的用心的?
2.谈谈你对孔子的主张的看法。
【选文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
老 子
【作者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春秋时老子所著。老子(约公元前57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东)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深谙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3],高下相倾[4],音声相和[5],前后相随。恒也[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7],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不辞[8],生而不有[9],为而不恃[10],功成而弗居[11],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2]。
【注释】
[1]选自《老子》第二章,标题为编者所加。[2]已:就有丑恶了。[3]相形:相互比较。[4]相倾:互为方向。倾,倾倚。[5]音声相和:音和声互相应和。[6]恒也:永恒的规律。[7]处:施行。事:指政事。[8]作:滋生发展。不辞:不去干涉,任其自然。一说辞字当作“始”,不始,不为其始之意。[9]生而不有:生成万物而不占有。[10]为而不恃:有所作为而不自以为尽力有功。[11]弗居;不自居。[12]不去:功德不去。韩非《解老》说:自以为有德就是无德的表现,不自以为有德,却是真正有德。所以老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不自以有德,因此就真正是有德。
【评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例如,“有”与“无”相互凸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同样,“言”与“不言”,“有为”和“无为”,“有教”和“无教”,它们也是矛盾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老子再把这种矛盾对立关系运用到政治层面上,认为圣人可以通过“无为”达到“有为”,“无教”达到“有教”。
【选文三】
秋 水(节选)
庄 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1],两縵渚崖之间[2],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4],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5]:“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6],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7];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8],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9],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縵,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11]?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薒米之在太仓乎[12]?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1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14],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1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题解】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是战国晚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追求精神世界的逍遥自由。庄子鄙弃功名利禄,主张清静无为。《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弟子、后学著作的总汇,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
【注释】
[1]泾(jīnɡ):指两岸水面距离。[2]縵(sì):岸。渚(zhǔ):水中的沙洲。崖:高的河岸。[3]河伯:古代传说是黄河之神,姓冯(pínɡ),名夷。[4]北海:《经典释文》引李颐注:“北海,东海之北是也。”[5]望洋:仰视。若:海若、北海若,古代相传为海神名。[6]伯夷:殷商时孤竹君长子。[7]拘:局限。虚:同“墟”,指居住的地方。[8]夏虫:夏生秋死的昆虫。语于冰:谈及冰的寒冷。[9]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曲:偏僻之地。[10]尾闾(lǘ):神话中泄海水的地方。传说在碧海之东,有一大石,宽四万里,高四万里,海水浇在上面就干焦了。[11]礨(lěi)空:小窟窿,小空穴。[12]薒(tí)米:小米粒。太仓:大仓,储粮的大仓库。[13]豪:通“毫”,毫毛。[14]任士:指身体力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墨家。[15]为:博取。
【评析】
本篇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阐述了庄子的认识论。
文章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秋涨时的黄河浩渺宽广,“西縵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然而,当河伯顺流东行,来到北海后,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广袤无边的大海,河伯不禁大为惊叹。于是,在第二段,作者借北海若之口,论述了人的生存环境的局限以及由此带来的认识事物的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在庄子看来,在广大的天地万物之间,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四海,都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而那些被伯夷、孔子极力推崇的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的自以为是恰如河伯一样浅薄可笑。庄子的观点,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永无止境地追求更高更广的认识。但是,庄子过分地强调人的认识的局限性,进而完全否定人的认知能力,走到了虚无主义的极端。
纵观全文,可将其特点归纳如下:(1)用寓言的形式阐明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而又透彻。文中的河伯、海神人格化的描写,让现实中的人们有更多的相同的感受,而两位水神的感叹,又给人们许多的启发和警示。(2)强烈的文学色彩,体现了庄子文章纵横恣肆的一贯风格。文中的形象十分生动。黄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北海,渺茫空旷,一望无际。各具特点,逼真传神。
文中还多处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以突出人的渺小、宇宙的广大。
【阅读与鉴赏练习】
1.庄子善于把深奥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想一想,河神和北海若两个形象各自代表什么样的人?
2.分析本文的思想,说说你对此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