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语言的融合

民族语言的融合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汉语总是能够吸收接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但是一般都是采取音译、意译或音兼意译的方法,在汉语里直接出现具有一定数量的字母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现象对汉语整体面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汉语词汇体系中融入了新的元素,是汉语词汇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的表现。

3.1.2 民族语言的融合

萨丕尔(Edward Sapir)(2000:120)在他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说:“语言,像文化意义,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国家和民族间的交往不可避免,在新时期交往更加频繁,语言的融合不断加强,这样就会促发国家或民族内的新词语的产生。

新时期产生的词群中,很大一部分词群中的共同词素是从印欧语,特别是从英语中引进的。如半(semi-)、超(super-/ ultra-)、次(sub-)、单(mono-)、反(anti-/counter-)、泛(pan-/over-)、非(non-/un-/in-)、后(post-)、前(pre-)、准(para-)、零(zero-)等。这些词素早期多用于翻译引进的术语中,近年来在科技不断渗透到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同时,科技术语也大量进入日常话语,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生发出大量新词。

“秀”、“模”、“客”、“吧”、“的”这些词素都是由英语音译而来,由于翻译引进的过程中考虑了汉语本身的语义和结构特点,符合汉民族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习惯,因此得到广泛使用。美国的一个比较受欢迎的语言类节目“talk-show”最初被音义结合翻译成“脱口秀”,“show”就被音译为“秀”,意为“表演、展示”。而汉语中“秀”本身就有“秀美、好看”之意,与“表演、显示”也有语义上的关联,表演的、显示的大多是美的事物,两个语义之间容易使人产生相关的联想,因此人们乐于接受,并以“秀”为词素,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如“内衣秀、时装秀、产品秀”等,甚至还出现了“表演秀”这一词,“秀(show)”的本身就是表演之意,前面再加“表演”这个动词,说明“秀”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由“water-gate(水门事件)”汉语中出现了“门”这个词素,表示“丑闻、不光彩的事”,是由“gate”意译而来,人们以类推的方式,替换掉前面的词素,形成了一系列的“门”词群。另外还有“族”,是由日语引进的同形词,有学者认为这个词素是回归而来,原产于汉语中,被日语借用,再从日语中引进,表示“具有某种共同行为特征或者兴趣爱好的一类人”,在汉语中形成了强大的“族”词群。

此外,新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汉语体系中出现了一定的字母词。虽然汉语总是能够吸收接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但是一般都是采取音译、意译或音兼意译的方法,在汉语里直接出现具有一定数量的字母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现象对汉语整体面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字母词已经能够以词群的形式出现,一般与汉语词素或词组合而成,有的是以字母词作为共同词素,如“e时代、e概念、e广告”等,有的是以汉语的词素或词作为共同成分,“A股、B股、H股”等,字母词得到了较大范围的使用。字母词的出现与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有关,同时也与字母本身的表达简洁、蕴义丰富有关,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实现交际功能优化的体现。同时在汉语词汇体系中融入了新的元素,是汉语词汇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的表现。

由于这些外来词或词素的形式比较活泼,用法比较新鲜,较有个性,容易被接受和使用。语言具有开放性,词汇系统的开放性尤为明显。随着中国对外交往领域的不断扩大,在引进国外思想理论、科学技术的同时,同时也引进了一些造词材料,对现代汉语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