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主体的心理效应利用
应用文写作主体要学会运用心理效应,多角度审视写作问题,力求取长避短,增长智慧,提高写作水平。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如首因效应、刻板效应、光环效应、权威效应、近因效应、名人效应、定式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责任分散效应、蝴蝶效应、“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等等,如果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合理运用到写作学科中,对写作主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选取几个心理效应作分析,有利于写作主体借鉴。
一、写作主体要利用威信效应,增强威望
权威效应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一位心理学家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像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位在单位里群众威信不高的领导,当他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时候,即使他讲话的内容再怎么精彩,群众往往也难以被打动;相反,一位威信相当高的领导,即使哪次讲话的内容不精彩,群众也会有所原谅并拥护他。对于一个单位的文职人员,威信高者人们信任他的文章,对于威信不高者总感到他的文章有问题。
一位写作者最大的希望就是产生权威作品,受众喜欢阅读其作品。一个文稿写作的人从初学写作,第一次在单位出文稿,心总会存有梦想,成为单位一流写手。所以,用权威效应激发人的进取。当写作水平被领导认可,被单位群众认可,甚至在外部也产生一定影响,权威效应就产生了。单位更依赖其写作,群众更喜欢阅读其作品,人威望高了,就会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写作水平就会更上一层,绝不会故步自封,得意忘形,走下坡路,写作需要永远磨炼的。
二、写作主体要用“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增强自信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说成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
生活中常见到这种现象: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
应用文写作主体必须保持一种积极心态,自己一时企盼不到的写作水平,看着别人的不妨自嘲一下:这样的作品还算好的?对别人作品找找茬。面对自己的作品,常摇头晃脑地在阅读欣赏,常将自己的写作优势解读给别人听,但不是狂妄、不是自满,是一种心态。我们都认为文字工作者最辛苦,压力最大,如果表面上能释放自己,学会扬弃,并在暗地里较劲写作,不失为上策。
三、写作主体不要用刻板效应,影响公平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喜恶,都有自己说人评事的权利,但作为写作主体中的代言人就应该抛开自我,站在公平的角度客观反映事实。比如,对某人某部门有刻板印象,对于所谓好的人、好的部门就多美言;对于不好印象的人与部门就轻描淡写,甚至批评。
四、写作主体不要用定式效应,影响创新
定式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陈佩斯:“就你那模样,一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看我穿上这身衣服,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式效应。“疑人偷斧”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式效应。
经常从事单位写作的人,日子久了对自己常写的文种就有了定式,这类文就是这样,以至于长久不了解新的动态,写作质量提高不了。定式效应影响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影响对一个单位的评价,影响到内容翻新,形式变化。比如,一写工作总结,就照搬去年的,认为大同小异,就不在从形式上、思路上、内容的提炼上,或分析总结的视角上去新的思考。一看到下面部门送来的工作总结,印象好的就看一看参考一些,印象不好的根本就不看。所以,许多文件就是老一套,也给读者形成阅读的心理定式,常对一些总结、报告和文件不屑一顾。
创新是人奋发前行的动力,它拒绝定式,不要老生常谈,要让人读出新意,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这是文稿人员追求的。写文稿人要客观、公正地对待信息来源,不要因自己的定式而喜厌。常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中就会发现新的东西。
五、写作主体利用首因效应,谨防蒙蔽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式,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也就是说,第一印象特别重要,第一印象甚至决定或代替了整体印象。
客观讲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但在写作中,你是第一次为部门、为领导写稿,给领导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一定拿出浑身解数,开个好头。在教学指导中,作文老师,尤其高考作文指导老师就经常用首因效应告诉学生要学会起好题目,开好头。在作文阅读中留下第一印象的就是题目和开头,题目和开头的好坏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阅读心理,产生首因效应。因此考生在备考或考场写作时,为自己的作文拟一个生动、形象、深刻的先声夺人的题目,自然、新颖、如异峰突起的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