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文写作前的准备

应用文写作前的准备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前的准备应用文写作前的准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广义上讲是长远的准备,就是为了写作提高心理与思维素养,锻炼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写作前“养心”就是快速调整心境,排除杂念,为写作时做好心理、情感铺垫。笔者认为写作前养心的过程也就是培养感情的过程,写作前要准备好感情。

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前的准备

应用文写作前的准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广义上讲是长远的准备,就是为了写作提高心理与思维素养,锻炼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狭义上说是动笔之前的准备,在下笔前要学会沉思,培养感情,做好材料。本节探讨的是动笔前的准备,对于公务写作的人来说,必须明白“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一、学会沉思

沉思就是接到写作任务后首先封闭自己,认真、深入地思考,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从内心深处思量。通过反复思考同一件事,直到自己穷极一种思想,产生类似开悟的感受。

要沉思就要学会发问。在公务写作中,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通常是先被动接受,再根据要求化为主动,由一个心理变化过程。为了减少写作的障碍,就要敢于发问。问的内容要切入任务的中心,如这篇文章干什么用?是要发号施令、安排工作、知照事项、通报情况,还是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工作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不走弯路。

要了解领导的意图是什么。不同场合、不同受众、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风格与语气。领导是常规讲话,还是要用专业水准表述,否则文稿不合领导口味,就多了更多次的修改,反而影响情绪。

要了解文稿需要有多大的信息量。量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谋篇布局,不同的量就有不同的陈述要求。不要因情况不明写得太长还要更多删减,写得太短又要更多充实,这样写作的绩效就不高。

根据发问得来的信息,酝酿动笔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就得“苦思冥想”。老舍先生写文章前,总要认真地在头脑中理清思路,即便是写极短的文章,也要预先列写作提纲。英国大诗人雪莱曾谈过他有一部书“虽说写作只花了六个月功夫,构思过程却长达数年之久。”唐朝诗人王勃写诗前,总要躺在床上大“睡”一阵,很好地想一想一首诗怎样写出为最好;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喜欢独自漫步在大森林中去构思他的童话。我国许多政策在出台前都要酝酿很长时间,做许多调查、预测、行情分析等报告,都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文章的顺利完成。

以广告文案为例,文案起草人员要思考一系列问题:

广告活动的信息内容是什么——是企业,是产品,还是服务?

广告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扩大企业知名度,增加产品的美誉度,还是直接配合产品的促销活动作销售促进?

广告活动的目标受众或目标消费者是谁——他或她有哪些群体特点、个性特征?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形态、文化素养、阅读或接受外界事物的特点是什么?

广告文案的作用在整个广告活动中是什么——品牌构造?观念形成?功能显示?附加价值的体现?

广告文案的传播媒介是什么——是凭借阅读的报刊,是只诉诸于听觉的广播,还是视听两便的电视?新型的网络?

广告媒介组合和媒介运用策略中的时间、版面规定怎样——平面广告是多少版面、什么时间?户外广告是什么地段、什么媒体?电视广告是多少时间、什么时段、针对哪个区域?

广告文案的交稿和发布时间——在广告策划和广告计划中,广告文案的完成时间与发布时间是何时?

二、学会养心

人们常说“动以养身,静以养心”,所谓“动以养身”,就是进行适当的运动,身体得到锻炼,体质越来越强,身体越来越棒;所谓“静以养心”,就是做任何事情或待人都要心平气和,不要急躁,这样方可净化心灵,调养身心。写作需要静,就是心要静。写作前“养心”就是快速调整心境,排除杂念,为写作时做好心理、情感铺垫。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孟子还强调,“养心”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孟子还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意思是,用心做人,凭良心做事,养育身心,涵养性情,才是对老天最好的交代(即“事天”)。作为公务应用写作主体要清楚认知自己所做的事是“天职”,必须用心写作,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只要接到写作任务,就要逐步达到心净,再酝酿感情,深沉思索,力求写作时才思敏捷,一气呵成。

古人早就认识写作前心理准备的重要性。《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讲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在酝酿文思时,着重在虚心和宁静。作为应用文写作主体只有虚心,才能采纳不同意见;只有专一,才能专心体察,看到问题;只有静心,才能看得细致。所以在酝酿文思时,重在虚心和宁静。

东坡《送参寥》有云:“颇怪浮屠人,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仿,此语当更请。”这里讲创作以前的精神准备和创作时的要求,苏轼在这里提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即着重虚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静不浮躁,才能仔细观察。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吸收了各种各样的境界,才能反映各种新的生活,写出新的境界,才能使诗语妙。

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没有感情就不会写出好的作品。笔者认为写作前养心的过程也就是培养感情的过程,写作前要准备好感情。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感情,是无法写作的。古今中外的作家、文章家对于感情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早已有所论述,《毛诗序》中谈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中曰“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鲁迅也说过:“能爱能憎才能文。”巴金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谈自己创作的体会时说:“生活靠勇气,写作靠感情。”

那么,感情是什么?《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用科学的语言说:感情是人们对与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的体验,感情受人的社会性的制约,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过:“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憎的产生皆有缘有故,这缘故就在于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写作者的感情和其他人的感情一样,都受着自己存在的国家、时代、社会和自己从属的民族、阶级、集体、地域的制约。

感情在应用文写作中的表现不如文学那么鲜明、突出,但在应用文写作前同样需要培养感情:一是要有热爱写作的感情,把写作情感融入工作中;二是接到任务后要培育感情,对即将要成为的写作对象产生感情;三是要选择一个感情基调为后面的写作服务。

三、学会筹划

一篇文章完成得质量好、速度快、有品位,通常取决于事前的准备与筹划,材料从何处来,要产生什么观点,如何布局?从文章形成的难易度来说,写作前或起草一写作方案,或列一写作提纲,很有必要,不打无准备之仗。

材料的筹划。这是应用文写作的基础,俗话说,“秀才空腹不能文”、“巧妇无米不能炊”,没有材料,就办不成事,写作就无从谈起;材料不充分,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材料就是粮草,在写作前应把所需要的材料准备好。

材料准备的过程就是写作主体信息采集的过程。写作主体运笔流畅与写作主体信息采集能力有直接关系,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采集信息。主要有实地调查、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

实地调查。这是调查者凭借感官或仪器及其他技术手段,到现场直接对对象进行考察调查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却能采集到真实、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因而被广泛应用。现实中,人们对中心事件和突出事件的调查常采用这一调查方式。

文献检索。文献资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记录、保存的文化知识和信息资料的总称。作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可以获得大量的原始数据、理论资料和文件材料。如本单位的收发文件和内部使用公务文书,本系统和相关省市及中央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活动记录方面的资料,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等。要迅速查到所需资料的文献线索,还要学会运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如利用一些索引、文摘、目录检索等。

问卷调查。亦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一般由卷首语、问题与回答方式、编码和其他资料四个部分组成。

网上调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高速方便的全球一体化信息交流提供了可能。因电脑具有检索性特点,将电脑联入因特网后,可以在网上调查检索世界各地图书馆、政府部门、情报部门、大学、企业联网的数据库,以方便迅速地找到和下载所需的信息材料。

通过多种信息采集方法,对收集的材料归类与核实。归类是为了在写作中便于筛选、比较,筛选出典型的、能充分说明主题的事例,这样,动笔时就不必费时费力地重新查找典型事例。比较出哪些材料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分析材料在行文时,哪些应该用上,哪些可能用上,这样写作客体就会来之容易,不要在写作时再停下来做信息采集工作。

所以,信息采集中尽可能多的占有材料,是写作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步骤。正面的、反面的、历史的、现实的、完整的、零碎的材料都要搜集,做到“多多益善”。材料搜集得越充分、越全面,从中提炼归纳出的观点就越可靠,越实在,下笔时选择应用材料的余地就越大,写起来就越顺手。

思想观点的筹划。写作前要加强积累,建立好 “素材库”、“思想库”和“语汇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不断充实、扩容。“思想库”来之于每一次的思想观点的思考与筹划的积累,每一次都要明确写作的目的性、针对性,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在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与反复思索中才能认定等等。比如,在撰写通报前,必须确定它要起什么作用,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和歪风邪气,还是通报应引以为戒的恶性事故,传达重要情况以及需要各单位知道的事项。明确其目的是交流经验、吸取教训,还是教育干部、职工群众,推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什么范围内应用,是仅仅局限于某一范围,还是作为某一方面的典型公之于众,以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希望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还是仅仅提供一点情况,这些都要事先弄明确。因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应用范围,在使用材料、阐述问题方面是大不相同的。只有目的明确了,主题的提炼,材料的使用,才有所遵循,写起来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如果目的不明确,偏离了写作的主旨,就可能出现成文后推倒重来的后果。

思想观点的准备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就是写作主体对信息材料进行分解、剖析,揭露事物内在矛盾,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初拟写作主旨。如我们要写一篇总结,就得将材料分成:基本情况、主要成绩、具体做法、主要经验、主要体会、存在问题、今后方向等几个部分。通过材料的关联性,预先提炼出经验与体会中的观点。又如某企业写的一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主要分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的原因,经过最初的分析综合,已找出有多方面原因,如质量较差、价格较高、装潢粗糙、售后服务也跟不上等。但要找出影响企业产品销售的主要原因,不仅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分析综合,更需学会从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综合。如不能只孤立地从企业自身找原因,还须联系市场上的情况,联系同类产品生产厂家的销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找出企业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或是此类产品生产过剩,供大于求;或是售后服务不及别的厂家完善;或是产品质量低于同类产品等。因此,有了材料就能逐渐明确思想观点,为确立主旨和拟写提纲创造前提和条件。

思想观点的筹划往往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与调整。如调查报告,一开始调查目的就很明确,但在调查研究到一定程度,起草报告之前,还必须回过头来重新研究一下调查的目的。因为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调查前对于调查目的的某些想法,在调查过程中也会有所变化。因此,下笔前,研究一下调查报告的目的性是十分必要的。确定文件主旨的依据之一,是针对什么问题讲的,即文件的针对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肯定时有哪些理由,否定时依据又是什么,充分不充分,哪些问题是明确的,哪些还不明确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只有主题明确,观点鲜明,才能在安排结构、选择材料时取舍有据,详略适当,写起来才更顺手。

思想观点的筹划还需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所写的文件,领导同志有什么指示,参与研究的同志有什么深刻见解或不同看法,群众有什么希望和要求,都要认真听取、研究,这叫“吃透两头”。一是“吃透上头”,包含上级机关的要求,含中央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在内。包含领导同志的意见,一般来说领导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得多一些,透一些,对全局性的问题观察得也比较敏锐;二是“吃透下头”,干部群众直接接触实际,应当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某些想法、希望和要求,努力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写出的文件就有可能更有针对性,从而也会更有指导意义,更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上下结合,集思广益,就可能把文件写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有思想性,更具有实际意义。

谋篇布局的筹划。有了材料,又有了明确的主题思想,就应当考虑谋篇布局。一篇文章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为主,哪些为辅,使用哪些材料,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如何突出重点,上下左右如何连接等等都要想好。

列提纲是写作前必备也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写作列提纲,好比建造高楼先画好图纸。画好图纸,一座高楼的层数及每层的楼房布局就设计好了,再按图施工,不但可以缩短工期,而且使楼房的建造更坚固、更实用、更美观。同样如此,写作列提纲,可以通观全局,构架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再正式写作时省时、有效,避免丢三落四,前后重复,本末倒置。可以避免犯选材不好、形式不美的毛病。这样,既可提高写作质量,也可加快写作速度。老舍先生在谈他的写作经验时曾说:“尽管我们只要写两、三千字,也需先写出个提纲,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当然,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情况,在写提纲时,也有粗细之分。一些大型的工作报告、总结报告、调查报告、法规条例等,由于文章较长,头绪较多,就应有较详细的纲目。除了大的格局、层次以外,每个层次的主要观点和材料都应列出来。一些小型的文件,比如工作计划等等,提纲可粗一些,有个大架子就行。还有一些要求急、容量小的文件,像简报、通知等,下笔前有个腹稿也就可以了。提纲如何写,并没有一定之规,可按文章长短,每个人的写作习惯,写作前对观点材料的熟练程度不同来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