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写结合辩证法

读写结合辩证法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读写结合辩证法一、“读”当一面,以读思写阅读是人间最美的事情,它可以使人优美脱俗,智慧聪颖;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我们的人生底蕴,为我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可以积累文化知识和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对一个应用文写作主体而言,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第二节 读写结合辩证法

一、“读”当一面,以读思写

阅读是人间最美的事情,它可以使人优美脱俗,智慧聪颖;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我们的人生底蕴,为我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可以积累文化知识和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可以“读”当一面。

要学会阅读,明晓阅读之道。从大处着眼讲阅读,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需要国民学会阅读;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阅读,如果一些人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他的头脑不够聪明,而是因为缺少阅读,文化刺激不够。从小处思考阅读,阅读是有功利的,个人阅读水平提高,解读文章的能力就强,执笔撰文的能力就强,就能成就个人的追求与事业。

读与思是不可分离,“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何内容,要看读者的功利,对于在单位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阅读更多思考别人是如何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就是“以读思写”。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报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说明写文和读文是不同的认识过程,但都要有“情”。阅读者不注入感情去读,就不能很灵活打开思绪,阅读成为机械,思考就可能缓慢。有“情”阅读。“思”而开阔,在读之处、读之中和读之后都能发问。

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时思考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等等。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思考和领悟出“怎样写”的问题。

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现代信息论认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妄谈输出。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无果之花。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并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一定能做到双剑合璧,威力剧增。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广泛的阅读,大量的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写起文章来也就水到渠成了。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广泛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应克服“偏食”,即只读不练,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地啃大本书的现象。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文章,要致力于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写作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素养,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就要练习写,就是以读促写,使阅读为写作服务。我们不妨在阅读如意作品后动动笔:一是写读后笔记。写读后笔记是我们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我们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我们就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不妨上网与网友交流,这样读写结合,逐步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二是仿写。仿写是有效地学以致用的方法,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三是扩写和缩写。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四是续写。在原文的基础上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这些训练都是为专业文字表达者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要写好应用文,还是要从阅读经典应用文开始。应用文的读写结合也是写作主体最为现实地表现,上到中央,下到基层单位,有许多写作高手,他们经常创作出经典的文章,我们读而仿制,就会逐步提高为单位出好文章的几率。

三、能读会写,感悟真切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对一个应用文写作主体而言,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文风朴实、行文严谨、逻辑严密的各类文章,通过广博地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打开写作思路,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从而铸就华美篇章。学就能读会写的技能,需要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搞文字工作的人容易身心疲惫,产生厌恶情绪,从而降低阅读与写作质量,此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始终以昂扬进取的心态去熟悉工作、提高写作水平。在运用读写方法上,可以采用多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摘要笔记法、分门别类法等等,真正做到“书不离口,笔不离手”,熟能生巧,对读写感悟多,人生体验就越有味道。

现代人说:凡是用金钱能买到的,都不值得珍惜;而值得珍惜的都是无价可沽。而由读书获得的精神财富是唯一骄人的资本。读书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更是一种充满生机、勃发向上的生命精神,谁拥有了它,谁的生命之花便不会衰落。也有人说:生命的真谛不在于年轮的多少,而在于一种精神灌注的长短。而读书则是洗涤灵魂、陶冶性情的妙方,生命也因书而美丽。要抒写出生命的华丽篇章就请一定“热爱读书”吧!古代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拟志,是为得之。”讲的是:不要因为文字而妨害词句,不要因为词句而妨害思想内容。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揣摩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才是“得之”的境界。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说的是:掌握上千支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过上千口宝剑,而后才能识别剑的好坏。因此全面分析一篇作品,必先有广博的见闻。此言原指评论鉴赏,在写作上则指广泛的阅读与写作尝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有一位写作爱好者,在网上谈“我的读与写”,读之回味无穷,录全文既验证我的观点,又与大家共享。

“上学后,父亲的书柜对我开放,我在文字里,发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一样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每一本书,都是一座迷宫,翻开书页,即可登堂入室,游览大千世界。自此,我的生命与书相连,不离不弃。读书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年少时,不识愁滋味,喜欢读诗词歌赋,在伤感的情调的里,牵愁惹恨。也喜欢读小说,那些言情的,武侠的,有着迤逦情节的,有着华词丽藻的书本,都让我着迷。一颗心,时时沉浸在虚幻里,像初进后花园的杜丽娘,看姹紫嫣红开遍,升起薄雾一样的春愁。

“对这样的文字心生厌倦,是在经历过人生的山高水低之后。从少年到中年,我的生活跌宕起伏,山重水复,尽尝离合悲欢。苦闷中,再读那些唯美的文字,发现它们往往是作者营造出的意境,是刻意搭建的海市蜃楼,无论有怎样丰繁的幻想,也只是景况,——虚空,不真实,转眼即是镜花水月,只能让人逃避,沉溺,不能给人抚慰。

“能给人安慰的是那些质朴的文字,那些简洁,本色,不卖弄情调,不夸张人性冲突,承载着人类的精神与智慧,把生活直接呈现的,有生活质地的,肯贴近人世凄凉底色的文本。它们深厚,广博与恒久,暗藏着深深的体恤与绵延的慈悲,于细微处暗香馥郁。比如阿城的书。比如辛格的书。看似平淡,实质以简胜繁,海涵地负,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自然。沧海变迁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渔樵闲话,与读者的人生阅历返身观照,悠然心契。在这些文字里,我窥见了人生的底蕴和本质是平实与朴素,明白人生不需要华彩复调,不需要传奇,真情只在箪食豆羹之间,悲戚欢愉都是采采流水。

“然而,想写成这样的文字却并不容易。它需要作者俯身到尘埃里,对生活涵咏咀味,对人世百态,默察体会,需要用笔克制,隐忍,如隔岸观火,不动声色,需要作者心怀悲悯,灵魂如经过了岁月濯洗和生活磨损的绢,淡薄内敛,散发出令人折服的高贵气质。此种修为,以我鲁钝的资质,恐怕倾其一生,也是无法企及的。”

“在写作上,我的功力仅相当于一个刚入山门的小沙弥。一段时间以来,文字只是我的抒发工具,是一种不良情绪的释放方式。有时,面对屏幕,敲打键盘,字字句句,汇流成溪,带走了悲欣交集的昨日。我站在岸边,望着滚滚流去的不快,像唐僧在凌云渡看着自己的肉身漂向远方,灵魂终于得渡彼岸。如雨过天晴,风吹着绿树。我依赖着这种叙述,竭力用文字安抚自己。但是,这种过于关注自身的强烈情绪传递,只能在生活的表面滑行,对于清洁自己或许有益,对于别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朋友说,希望我的书写里,有感悟,有思考。我也希望。我说,那需要时间,需要沉淀,需要推己及人的思省。实际上,我更希望我的书写,是一种表达,用不事炫华的笔触,表达我的认知,心性,品格,趣味,表达日常的细枝末节,普通人物的琐碎,表达历经日常时光和纷繁人事之后,才拥有的“天凉好个秋”的人生情怀。让每一个读我文字的人,都能觉得与这个女子是互相懂得与知悉的,在日常审美上双方可以抵达和相通,可以会心一笑,可以获得对苦痛安之若素的力量。这愿望让人温暖,我朝向那儿,轻装前往。”

这文章字字句句道出读写的滋味,为人生读写心有灵犀,舍爱不甘,追境不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