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非特定语言与特定语言的提取机制
2.5.1 非特定语言提取观点的证据
所谓非特定语言的提取,就是指当双语者的两个词库被语义系统激活之后,双语者会考虑所有被激活的词汇,而不会考虑词汇的语言种类。对于双语者来说,两个词库被激活的词汇都有可能被提取。这样,非目标语言的词汇势必会对目标语言的提取产生干扰或竞争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双语者需要让两个词库词汇的激活水平保持一种非平衡状态,要使目标语言词汇的激活水平高于非目标语言词汇的激活水平,以便成功地选择目标语言中适当的词汇。如何让两种语言词库的词汇保持这样一种非平衡状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有两种普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假设语义系统在激活阶段就更多地激活了目标语言的词汇,从而实现词汇的提取(La Heij,1997);另外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双语者的词汇选择包含对非目标语言词汇的抑制加工,也就是说,是通过对非目标语言中被激活词汇的抑制来实现的(Meuter &Allport,1999)。一些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得出了很多支持非特定语言提取观点的结果和证据。
Hermans等人(1998)采用了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考察了双语者在用L2(弱势语言)进行提取的时候,被试的L1(优势语言)的提取情况。该实验以荷兰语为母语、英语为L2的熟练双语者为被试,来完成用英语命名的图画实验。实验的结果发现,当实验的干扰词与图画名字的意义相关时,被试的反应时间要长于干扰词与图画名字无关的情况。Hermans等人(1998)认为,当双语者用L2,即弱势语言进行词汇提取的时候,同时L1即优势语言的词库也同时得到了激活;被激活的优势语言词汇对L2的提取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所以,双语者提取L2词汇的时间要长于提取L1词汇的时间。这一项Stroop干扰效应的研究为双语者提取L2词汇的时间长于L1词汇的时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Green等人(1998)提出的抑制模型为双语语言产生过程中的抑制加工提供了解释。这一模型清楚地表达了双语语言产生过程中的抑制加工。该模型认为,在一个双语任务中所呈现的刺激会引起不同语言任务图式(language task schema)间的潜在竞争,如果想要完成预期的语言任务,需要对这些语言任务图式进行多重水平的控制。在被激活的两种语言的词汇中,语言任务图式将那些语言标记与目标语言标记不一致的词汇(即非目标语言的词汇)加以抑制,以保证目标语言的提取,被抑制的非目标语言可以再次被激活。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激活了相关语言的词汇,抑制了无关语言的词汇。抑制模型假设认为,双语者语言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是在词条水平上完成的,并且与语言标记(language label)的使用密切相关。语言标记是双语者内在心理表征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可以表明被激活的词汇属于哪一种语言,或者说是可以表明语言的身份。同时,抑制模型还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假设一:抑制效应与被抑制的单词的激活水平呈比例关系,对一种语言的抑制程度取决于双语者这种语言的流畅性。例如,双语者的L1一般都比L2更有优势,也就是说L2的激活水平通常都比L1要低。因此认为,当用L1表达时,并不需要对L2有很多的抑制。而用L2表达时则需要对L1有很多的抑制才能保证对L2的顺利提取。假设二:克服抑制是需要时间的,换句话说,对一种语言词汇的抑制会对这种语言的再次激活产生影响。从一个已抑制的词库中提取词汇是相对困难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克服这种抑制。对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抑制越多,克服这种抑制就显得越困难。根据抑制模型的观点,词汇的选择要考虑所有被激活的词汇。因而,抑制模型也通常被看做非特定语言的模型。
Meuter和Allport(1999)通过一个语言转换的实验验证了抑制模型的这两个假设。在该实验中,被试为双语被试,实验要求双语者大声用L1或者是L2说出包含从1到9的阿拉伯数字表中的数字。当屏幕背景为蓝色时,要求被试用L1说出,屏幕背景为红色时,要求被试用L2说出。由于这种实验设计,实验分为语言转换测试(从L1到L2或从L2到L1)和不转换测试(只使用L1和只使用L2)两类。实验结果表明,在转换实验中的反应时要比非转换实验中的反应时长;从L2转换为L1比从L1转换为L2需要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存在着转换消耗,并且这种转换消耗是不对称的。Meuter和Allport进一步解释了这种不对称的原因在于L1和L2的熟练程度是不同的。他们指出,这种转换消耗的不对称在某种程度上更依赖于L2的熟练程度。研究发现,L2越熟练,不对称的转换消耗越少。进一步的推测指出,该不对称的消耗源于L1和L2的熟练程度不同。Costa(2004)通过一项语言转换实验进一步证实了Meuter和Allport的这一推测。研究发现,对于双语者,L2的熟练程度越高,在语言转换的实验中从L1到L2的转换以及从L2到L1的转换消耗程度越接近,甚至接近对称。
Jackson等人(2001)通过语言转换过程中双语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研究,发现了语言转换实验中转换消耗的不对称性。他们指出,双语者对L2表征的过程中存在对L1表达的抑制。实验发现,对于L2来说,与非转换序列相比,转换序列显示出前额叶的ERP负偏向增大。而对于L1来说,并没有这种现象。作者认为在L2中这种转换与非转换序列的不对称现象揭示了在转换序列中需要对L1更大的抑制。
李利等(2006b)对脑损伤的双语病人进行了研究,考查了双语语言产生过程中词汇提取抑制机制的神经基础。在他们的实验中,一名双语病人头部受伤,CT诊断为前额叶两侧受损,主要是以右侧为主。这名病人在受伤之前英语水平一般,平时并不经常使用英语,受伤后则不由自主地倾向于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研究采用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手段筛选,结果发现,尽管患者的认知能力处于正常水平,言语智商正常,汉语水平没有降低,但是患者对英语的抑制功能减弱,难以控制用英语表达的倾向。该实验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表明,前额叶在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对于词汇的提取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2.5.2 特定语言的提取机制
所谓特定语言的提取,就是指当双语者的两个词库被语义系统激活之后,双语者只考虑目标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而非目标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不在双语言语产生中的候选词汇之列。依照这一理论,非目标语言中激活的词汇并不会对目标语言中词汇的提取造成干扰,并且也没有能力去干扰目标语言中词汇的提取。Dell(1986)的研究发现,词汇的选择机制对词汇的语法层次非常敏感。比如说,人们想要提取一个名词时,词汇选择机制便只会考虑名词的词汇。同样,对于特定语言的提取机制,研究者也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于Green提出的抑制模型,Roelofs(1998)提出了反对观点,他指出该抑制存在的证据并不确凿。他从4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反驳。第一,Roelofs指出Green所提出的竞争并非必然发生在词条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任务之间。第二,在行为水平上产生的竞争效应在本质上并不一定就是指一种抑制的机制。第三,在单语形式的交流中分离两种语言和双语混合形式交流中整合两种语言的最根本的机制也并非抑制机制。最后,根据单语言语产生过程的特征来看,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没有抑制机制的词汇提取现象。在此基础上,并结合激活扩散网络和语言产生规则系统,Roelofs提出了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一种简单机制。他认为,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两种语言同时得到激活,但是,语言产生系统倾向于选择带有目标语言标记的词汇。由于Roelofs的观点只考虑了目标语言,而没有考虑非目标语言的抑制,因而认为他支持特定语言提取的观点。
经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Costa和Allport(1999)支持特定语言的提取理论。在图画-词干扰的实验中,Costa等人(1999)考察了干扰词对图画命名的影响。研究发现,先前运用图画-词干扰任务的研究,在干扰词和图画名字有意义联系但语言不一致的条件下,发现了跨语言的语义干扰效应。然而,特定语言提取与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都可以解释这一结果。Costa等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将干扰词意义改变为与图画名字意义一致。例如,要求被试在干扰词为“flower”的条件下,对一幅内容为“花”的图画命名。实验结果发现,在一种语言作为命名语言的条件下,以及在两种语言均作为命名语言的条件下,都发现了跨语言的促进效应。对此,Costa等人用特定语言提取的框架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双语者只考虑了目标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但是由于图画名受到了图画和干扰词的双倍激活,因而命名时间比控制条件下更快。
但是,接下来的研究中采用与Hermans等人相同的实验范式,Costa等人(1999)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Costa等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第一,在两个研究中所使用的反应语言是不同的,在Hermans等人的实验中使用的反应语言为L2,而Costa等人使用的反应语言为L1。第二,在两个研究中被试的L2的流畅程度是不同。Costa等人的被试为高水平平衡双语者,L1与L2之间熟练程度差异不大,而在Hermans等人的实验中,被试虽然为熟练双语者,但L1与L2熟练程度差异却比较大。同时,Costa等人也提出,双语者L2熟练程度越高,L1与L2的流畅水平差异越小,也许他们越倾向于将词汇提取固定在一种语言上面,即采用特定语言提取的机制。进而,Costa和Caramazza(1999)又考虑了其他条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Costa等人认为,双语者的认知加工过程会受到L2熟练水平和两种语言在拼写和读音方面差异的影响。在先前的实验中,Costa等人(1999)讨论的是熟练高水平双语者的词汇提取状况。被试的两种语言平衡,并且这两种语言(加太罗尼亚语和西班牙语)在语言结构上也是相似的。为了进一步研究,Costa等人又选取了西班牙语-英语熟练非平衡双语者来完成同样的实验任务。在实验中,要求他们分别用L1和L2来命名图画,考察跨语言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用L1命名的条件还是用L2命名的条件,都发现跨语言的促进效应,这一结果支持了特定语言提取的机制。Costa等人选取不同的被试,采用相同的实验范式,却得到了与Hermans等人(1998)不同的实验结果,不仅支持了自己提出的特定语言提取机制的理论,同时对Hermans等人的研究也是一个有力的回应。那么,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到底是特定语言提取的还是非特定语言提取的?这一直是存在争议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2.5.3 两种语言提取机制的融合
对于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词汇提取机制的研究,研究人员们提出了两种词汇提取机制:非特定语言提取和特定语言提取。早期的研究认为两种理论是完全对立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却显示这两种理论是相融的,“相融”成为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词汇提取机制研究的关键词,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研究结果。
首先,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词汇提取机制是与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相关的,例如流畅程度。非熟练双语者,由于其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还不够纯熟,因此其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词汇提取主要是采用非特定语言提取,而对于熟练高水平双语者对词汇提取主要是采用特定语言提取。这在实验研究中得到了证实,Meuter和Allport(1999)与Costa和Santesteban(2004)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认知任务。研究发现:语言转换实验中发现言语在向彼此转换的过程中的消耗具有非对称性,从L2转换为L1比从L1转换为L2要花更多的时间。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非对称性是由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决定的,对两种语言的掌握越熟练、运用越流畅,这种双语转换过程中言语词汇提取的非对称性越不明显,当被试对两种语言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这种非对称性会由于双语者对语言掌握的高流畅性而消失,即高水平平衡双语者完成语言转换任务时会出现对称性转换消耗。为进一步验证其结论,Costa和Santesteban(2004)又以熟练掌握西班牙语和加太罗尼亚语,并且对两者的掌握基本平衡,同时掌握一种非熟练语言的多语者为被试,完成一个多种语言间转化的图片命名的任务。结果显示,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且两语基本平衡的双语者在用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来完成语言转换任务时,其语言转换消耗是对称的,这支持了之前的假设。Costa和Santesteban(2004)分析认为:当L2没有达到一定的熟练水平时,如L2学习者或对L2退化者,在言语产生中进行词汇提取时倾向于运用抑制机制;当对L2掌握熟练并达到较高水平时,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被试会形成一种只专注于加工一种语言的加工类型,此时词汇提取的机制会从抑制机制发展到特定语言提取的机制;不管高水平双语者在完成任务时使用语言的流畅性差异如何,他们对词汇提取的机制都为特定语言提取的机制。
其次,通过对非目标语言进行抑制等措施实现了特定语言的提取。Lee和Williams(2001)等人指出,Costa和Caramazza(1999)没有明确指出特定语言提取的实施机制,仅仅是反对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词汇提取的抑制的存在而支持特定语言提取,认为对语言的提取是一种目标语言对非目标语言的抑制。因此,Lee和Williams(2001)选择了英法双语者作为被试,这些被试能够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但是对两者的流畅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实验中最先呈现三个词一组的词汇定义,接着呈现两幅图画一组的图画命名,分别采用两种语言进行。结果发现,当先前用英语进行的词汇命名中存在与图画名字有语义相关的词时,用法语进行图画命名的时间会比语义无关的条件下长,即发现了跨语言的语义竞争效应。因此Lee和Williams推断,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词汇提取的一个特征就是跨语言的语义竞争效应,双语者通过对非目标语言的词汇进行抑制从而制造一种特定语言提取的偏差,解决语义竞争效应,成功实现特定语言的词汇提取。此外,Lee和Williams(2001)还发现,只是在L2单词产生的过程中存在着对L1的抑制,而在L1单词的产生过程中却没有发现对L2的抑制。对于这种不对称的抑制,Lee和Williams(2001)认为这是由非目标语言相对于目标语言的优势比例决定的,如果非目标语言的优势远远弱于目标语言,那么对非目标语言的抑制强度就会非常小,甚至没有;如果目标语言和非目标语言之间的优势差异不大,则抑制强度大。Costa和Santesteban(2004)的研究指出,在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双语者肯定会“有选择性”地提取一种语言的词汇,进行选择性提取,只要两个词库都得到来自语义系统的激活,所以词汇提取过程肯定都从某种程度上运用了特定语言提取的机制,这支持了Lee和Williams的观点。此外Costa等(1999)还指出,提取目标语言的词汇,抑制模型是通过“有选择性”地对非目标语言进行抑制来实现的。此外,在一些其他的目标语言词汇提取机制模型中,有的模型通过将语义系统传送到词汇系统的激活创造为一种“选择性”非平衡状态;有的模型则“有选择性”地忽视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综上所述,特定语言提取机制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存在非特定语言提取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