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三语者同形异义词的词汇启动研究
4.6.1 研究背景及目的
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工具。随着国际贸易交往的普遍,越来越多的人都使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会话。Bloomfield将双语(bilingual)定义为两种语言都能像母语一样熟练;Weinricha(1953)认为双语就是交替地使用两种语言的实践;Haugen(1953)则认为双语是能够用两种语言完成有意义的话语。Grosjean(1992)明确指出双语是有规则地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许多研究者认为能够达到Weinrich双语标准的人是很少的,而Weinrich,Haugen和Grosjean则没有考虑双语者两种语言的熟练水平及语言能力间的平衡与否。双语定义的不明确可能是导致在双语与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相互矛盾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的双语研究者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是把双语者分为熟练双语者(proficient bilinguals)和非熟练双语者(non-proficient bilinguals)。
语言从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开始,研究内容大致涉及人类大脑如何接收、存储、加工、提取语言。其中重点是两种语言间的存储与提取,以及双语者如何克服两门语言间的干扰完成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在大脑中的存储和通达方式构成了双语表征(bilingual access),即词汇和概念表征。双语者的双语材料是共同存储在一个系统中还是独立存储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中?如果是共同存储,那么在语言使用时,两种不同的语言是以何种方式提取的?如果是独立存储,那么两种语言是如何互相转换的呢?为解决这些问题,Dijkstra和Van Heuven(1998)提出了双语单词识别的“双语互动激活模型”(bilingual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BIA)并用它来解释双语者词汇通达和识别过程。不同类型的语言任务中,词汇通达所指的过程不同。对于双语者来说,言语产生任务中词汇通达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讲话者从两门语言的词库中提取正确的目标语言以能满足表达的需要;而在言语理解任务中,词汇通达过程指的是双语者如何借助于两种语言词库中的信息,辨别和理解所看到的或听到的词汇。关于双语者词汇通达过程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选择性通达(selective access)和非选择性通达(non-selective access)。选择性通达指的是在使用一门语言时,只有目标语言的词汇才被激活。而非选择性激活的含义则为双语者的两门语言都被激活,要选择使用目标语言要经历一个抑制非目标语言的过程。Dijkstra等人(1998)指出双语单词识别过程基本上是一个非特定语言选择性过程。但是这种语言非选择性的程度受以下诸因素的影响:双语者L2熟练程度(L2 proficiency)、两门语言的相似程度(linguistic similarity)、实验的任务要求(task demand)以及语言的混合状况(language intermixing)。根据这一模型,在识别同形异义词时,发现该词在目标与非目标语中对应的语音和语义都被激活。选择正确的目标语的过程也是两门语言互相竞争的过程。该过程和同形异义词在两门语言中的词频紧密相关,因为高频词比低频词的激活状态持续时间更长。
为检验这个模型,Dijkstra以荷英双语者为被试进行了一个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实验。实验1包括英语/荷兰语同形异义词(interlingual homograph),非词和英语对照词(English control word)。要求被试判断刺激词是否为英语单词。结果发现,同形异义词和英语对照词的RTs无明显区别。实验2中的材料词除了实验1中的同形异义词和英语对照词外,还加入了纯荷兰语单词。实验同样要求被试判断英语单词。该实验结果表明同形异义词的RTs较英语对照词的RTs长。而差异程度决定于这个词在英语中和荷兰语中的词频。这就说明在字形层面存在着非特定语言选择现象(Dijkstra,2003)。2002年,Dijkstra和Van Heuven又改进了BIA模型。这一模型指出,词汇激活状态(resting level activation)的持续时间反映了这门语言状态以及熟练度,实验的结果和实验范式有很大关系。他还提出刺激词所在的语境和任务要求对实验的结果有很大影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实验2中同形异义词和其他词的RTs有显著差异。实验1中同形异义词非语言选择现象的缺失是由于任务要求和语言混合状况引起的。实验2中荷兰语单词的出现使得同形异义词中的荷兰语识别机制被激活,而实验的任务又要求被试对两门语言的单词进行区别,从而使同形异义词的RTs延长。
中国的双语研究者针对以上问题做了大量丰富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鲜少有涉及三语的研究。现在中国有很多学习者同时学习一门以上外语。这些人集中在大学的外语专业。这些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外,还要求学一门第二外语。这样,就出现了很多英法学习者、英德学习者、日英学习者等。这一类的学生可以称为三语者。但是他们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的熟练程度不如母语,而且缺乏日常使用外语的环境,所以这些三语者只能被称为非熟练三语者。对于这些数量不占少数的三语者,两门外语之间是否也会有干扰?到底是母语对外语的干扰更显著还是两门同L1系外语之间的干扰更显著?
为探讨以上问题,本研究对55名在校外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考察,试图了解非熟练三语者几门语言之间的干扰,特别是英语和法语两门同语系外语之间的互相干扰作用,并探讨词汇提取的内在机制。
4.6.2 研究方法
4.6.2.1 被试
实验选取专业为法语或是英法双语的大学生,他们以汉语为母语,目前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两门语言。所有的被试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其中只有一个被试是朝鲜族,懂另一门语言——韩语。被试的视力正常或矫正正常,人数为55人,有效被试为48人,其中女生40人,男生8人,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
4.6.2.2 实验材料
用英法同形异义词作为实验刺激进行实验。同形异义词指的是拼写相同而读音和意思不同的词,如法语的pain和英语的pain。实验材料是300对启动词-刺激词的词组。刺激词由同形异义词、填充词和非词组成。其中有50对同形异义词词组,出现两次,一次前面的启动词是意义相关的,另一次前面的启动词是意义不相关的。填充词也是50个,出现一次,前面的启动词是意义不相关的。另外还有75个非词,非词也出现两次,前面的启动词是不相关的不同的单词。
4.6.2.3 实验程序
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采用自编E-Prime程序,采取单个测试。背景色为白色,词组呈白色出现在屏幕中央。先出现启动词,后出现目标词。被试要求判断出现的目标词是不是英语单词。如果是英语词,单击鼠标左键,若不是英语词,则单击鼠标右键。每对词组出现之前,计算机屏幕上首先呈现中央注视点“+”,持续时间为100毫秒,接着屏幕持续500毫秒的空白状态,然后呈现启动刺激,持续300毫秒,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间隔时间,即SOA为200毫秒。紧接着呈现目标刺激,目标刺激持续300毫秒。被试要求快速判断目标刺激是否为英语单词。在正式实验开始前,提供15个练习项以让被试熟悉实验。
4.6.3 数据记录和分析
采用启动行为实验。被试在电脑上对E-Prime程序编写的实验进行回应。
将所得数据导入至SPSS10.0软件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4.6.4 数据结果
4.6.4.1 三语者对刺激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分析
未进行任何分组和分类,对同形异义词进行反应时和正确率分析,结果见表4.9。
表4.9 三语者对刺激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用SPSS对表4.9进行分析,得出p=0.628。这就表明在这三种刺激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性。也就是说,总体来看,不管是否有语境,同形异义词都没有对当前使用语言构成明显的干扰作用。尽管语境对反应时有微小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放在SPSS中分析不明显。
接着根据熟练程度分组后对同形异义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分析。在以前的双语实验中,已经证实了双语者的熟练程度可以影响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CET6)以及被试的专业(法语/英法双语)为熟练程度的划分依据,将被试分为六级水平和四级水平,法语专业和英法双语专业两组,分别计算同形异义词,填充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见表4.10。
表4.10 英语四级和六级水平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ms,%)
用SPSS对表4.10进行分析,虽然英语六级水平的被试比英语四级水平的被试反应时长,但是也表现出更高的正确率。有语境的同形异义词比没有语境的同形异义词,所用反应时更短,正确率也更高。
表4.11显示,英法双语专业的学生比法语专业的学生表现出的反应时较短,正确率也更高。有语境的同形异义词比没有语境的同形异义词,所用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
表4.11 英法双语和法语专业学生的反应时和正确率(ms,%)
4.6.4.2 根据词频分组后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分析
随后我们又考虑进词频的因素,根据同形异义词在英语及法语中的词频,将同形异义归类成英语高频、英语低频、法语高频、法语低频四种,然后把同形异义词归入到英语高频-法语高频、英语高频-法语低频、英语低频-法语高频、英语低频-英语低频四种里,分别计算正确率和反应时。得出的结果见表4.12。
表4.12 根据词频分组后的反应时和正确率(ms,%)
表4.12显示,表现出最短反应时以及最高正确率的是英语高频-法语低频启动相关组合。比较结果发现它和英低法高以及英低法低组合都有显著差异(p=0.001/0.000/0.007/0.003)。而表现出最长反应时和最低正确率的则是英语低频-法语高频不相关启动组合。SPSS分析结果发现,它和英语高频的四个组合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2/0.014/0.000/0.001)。介于中间的是英语高频-法语高频和英语低频-法语低频的刺激。有语境的同形异义词比没有语境的词反应时较长,正确率较高。
4.6.5 讨论
本部分探讨了英法同形异义词对非熟练三语者的干扰作用。结果发现,在未对刺激材料和被试做任何分类的情况下,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但对刺激和被试进行分类再分析后发现,词频和语境对同形异义词的激活和抑制有显著影响。
之前的一些研究者已用实验证明语境对同形异义词的激活有很大影响。Schwartz和Kroll(20060用英语-西班牙语的同源词和同形异义词观察了在句子情境下双语加工的本质。结果发现,不管被试是熟练双语者还是非熟练双语者,句子情境对同形异义词的激活有促进作用,对同源词有抑制作用。本研究对语境作用的研究结果和这一结果基本一致。我们用母语为汉语的三语者为被试,以英法同形异义词做刺激,发现即使没有完整的句子,语义相近的词也可提供充分的语境,促进目标语的激活。这和BIA模型中关于语境作用的描述也基本吻合。
本实验还发现,英-法熟练程度较高的被试正确率要高于熟练程度偏低的被试。但是这个差异在SPSS上分析并不显著。Dijkstra所做的实验被试是熟练的英荷双语者,而本实验中的被试全部为大学法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法语的时间只有2年,而大多数被试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也就是说英语的学习时间至少有8年,并且全部被试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相当一部分通过了六级考试。这就表示现阶段他们的英语熟练程度仍高于法语,并且学习法语的时间很有限,只能被称为不熟练双语者,这就导致熟练程度没有对实验结果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个结果证明了被试语言熟练程度能够影响实验结果,也证实了BIA模型中对熟练程度作用的描述。
随后,我们又考虑了词频的因素,根据同形异义词在英语及法语中的词频,将同形异义词进行分类,分别计算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发现,表现出最短反应时以及最高正确率的是英语高频-法语低频组合,和所有法语低频组合都表现出了显著差异。而表现出最长反应时和最低正确率的则是英语低频-法语高频组合,它和所有英语高频组合都表现出了显著差异。首先,同形异义词在法语中的词形和词义对它的英语词义产生了干扰,这就说明同形异义词的通达是非选择性的。而当同形异义词在英语里是高频词、法语中是低频词时,表现出的干扰最小;当在英语里是低频词、法语里是高频词时表现出的干扰最大。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BIA模型中有关词频可以影响非选择程度的观点。此外,还有学者对汉-英加工的词频相关性进行了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语义相关判断任务激活双侧Broca区、前叶背外侧、额叶内侧面、颞中回后部、左侧角回和右侧缘上回。汉语任务词频效应出现在左侧Broca区,英语任务在双侧Broca区。英语高频大于中文高频任务的脑区为双侧Broca区和右侧颞中回后部;中文高频大于英文高频任务的脑区为双侧扣带回前部。词频效应影响语言加工相关脑区的激活强度及范围。本实验中将同形异义词词频分为高频和低频,发现词频对同形异义词的通达有显著影响。从行为学的角度证明了词频效应的存在。其认知本质上的原因是不同的词频在不同程度上激活了不同的脑区。
综上所述,本实验表明,语境和词频对同形异义词的激活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丰富的语境和高频可以促进选择正确的目标语言,帮助抑制非目标语言。而脑功能成像实验又发现不同的词频与语境不同程度上激活了不同的脑区,这就为词频和语境的作用提供了认知心理学的依据。
目前,三语的实验研究在国内还报道很少。关于三语的通达、提取、干扰等问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来解决证明。研究者也可以运用更加有效直接的实验方法,譬如ERP,FMRI等来阐明此类问题。尽管当前三语者的数目在中国乃至世界,相比双语者还是少数。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普遍与深入,三语者的数目必定会越来越多。因此,三语者习得、存储、提取以及转码语言的方式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