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文秋芳,2003)。
国外学者长期以来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见仁见智的不断发展更新的论说。如O'Grady等人(1989)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学习者策略。第一种叫“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指的是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的处理以及发展语言知识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潜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例如“过度推广(overgeneralization)”就属这种类型。第二种叫“制作策略”(production strategies),指的是学习者试图把学到的语言知识应用于交际的过程。它包括“预先计划”(preplanning)、“排练”(rehearsal)以及“修改”(correction of utterances)。例如,结合某一交际任务而选择适当的词类或词缀形式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叫“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这种策略也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但与第二种策略不同,它指的是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因缺乏适当的语言知识而不得不采取的临时补救措施。例如,“替换”(substituting)、“第一语言知识的转移”(transfer from L1)、“换说法”(paraphrasing)等都属于这种类型。O'Malley等人(1985)则把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归纳为两类,即“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和“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他们认为,“元认知策略”又可以再分为九种,例如:“预先组织”、“选择注意力”、“自我操纵”、“自我评价”,等等。而“认知策略”又可以再分为十六种,包括“重复”、“利用资料”、“翻译”、“演绎”、“推论”,等等。Oxford(1990)的分类则更加详尽。她首先把策略分为“直接”(direct strategies)和“间接”(indirect strategies)两大类。然后每大类又分为三小类,而每小类又细分为成若干更小的类别。Rubin(1987)认为有三种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和“社交策略”(social strategies)。“学习策略”指学习者通过自我组织来发展语言系统的策略。这种策略对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学习策略”又可以再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的交际目的超越自己的语言能力时所采取的策略。最普遍的交际策略是“回避”(avoidance)和“求助”(appeal for assistance)。例如使用自己熟悉的词语来回避不懂的词语,向交谈者提问或者通过表情间接向对方求助。“社交策略”指利用机会使自己接触和运用第二语言,例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和第二语言的本族人交谈等,间接为学习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