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结果宾语和动结式结果补语的异同
动结式结果补语和结果宾语在语义结构上存在着很多相通之处。从两种结构中的主句动词的性质来看,无论是能带结果宾语的制作类动词还是能带结果补语的影响类动词,都是本身没有终结点的活动动词,在理论上主句动词所表述的动作可以在时间轴上无限制地持续下去。结果宾语中的宾语部分和动结式中的补语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这个无限持续的活动提供一个终结点。前面研究中就指出:动结式句子主句动词有一个在时间上开放的范围,动作结束点不能是封闭的。句子的结果部分是一个补语小句(small clause),其作用是为开放的动作提供一个终结点,说明了主句动作持续的时间,并且说明终结点的结果状态是什么。例如下面例子中的“洗”、“看”的动作本来都是没有终结点的,后面的补语部分“衣服干净了”、“眼睛花了”把这些没有终结点的动作变成了时间上封闭的动作(1)。“洗”的动作持续到“衣服干净了”的结果状态为止,“看”的动作持续到“眼睛花了”的结果状态为止。虚化补语动结式中的主句动词“养”也是一个没有终结点的动作,“一个好习惯成了”为这个动作提供了终结点。
(13) a 她洗干净了衣服。
b 他看花了眼睛。
c 她养成了一种好习惯。
同样,结果宾语句子的主句动词也都是开放的活动动词。如例(14)中带结果宾语的“编”、“刨”、“跑”在时间轴上都是开放的、没有界限的。结果宾语的出现为这些没有终结点的动作提供了一个终结点。例如“编”的动作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但是“编了一个筐”所表示的动作总会有结束的一刻。“刨”的动作是没有终结点的,加上结果宾语“一个坑”后就变成有终结点的了。同样,“跑”和“跑了一身汗”的区别也是后一个动词组是一个有时间界限的动作。
(14) a 他编了一个筐。
b 大公鸡刨了一个坑。
c 他跑了一身汗。
尽管上面提到动结式的结果补语和结果宾语中的结果宾语作用都是为没有终结点的动作提供一个终结点,使其变为有界的事件,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第一,从表面看来动结式的结果部分是一个事件,而结果宾语的结果部分是一个事物。例如“洗干净了衣服”中终结“洗”这一活动事件的成分并非仅仅是补语“干净”,而是“衣服干净了”这样一个事件。“洗”的动作影响了“衣服”这一事物出现了一个新的“干净了”的状态。其他的动结式句子也是同样道理。而结果宾语中,动作的终结点或者说结果是一个新的事物,“编了一个筐”中“编”这一动作的终结点是“一个筐”。宾语“一个筐”将一个没有终结点的活动动作“编”变成了一个有终结点的动作“编了一个筐”。“刨了一个坑”和“跑了一身汗”类的结果宾语也是类似。
第二,两者的另一个区别是结果补语中受影响的事物是在动作发生以前就存在的,如“衣服”在“洗”的动作之前就存在了;而结果宾语中宾语事物是随着动作的发生而产生的,如“一个筐”在“编”以前是没有的,而是随着“编”动作的进行和结束而产生的。一个是本来就存在,一个是从无到有。这种区别是来自于两者主句动词的区别:“洗”是影响类动词,“编”是制作类动词。前者的动作结果是造成某种事物出现某种状态,后者的结果是产生某种新的事物和现象。
那么两种句子表现出的这种对立是不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对立呢?如果把动结式句子和结果宾语句放在一起考察,会发现其中的补语部分存在一个由实义补语到虚化补语再到零补语的变化过程。如表6-1。
表6-1 动结式和结果宾语补语情况变化表
不难看出,最上面一栏是典型的动结式,其中主要动词“洗、踢”是影响类动词,后面跟了实义的补语“干净、破”;最下面一栏是典型的结果宾语,其中主要动词“盖、编”是制作类动词,后面没有跟任何补语成分。中间的两类,是处于典型动结式和典型结果补语之间的状态。虚化类动结式中的补语成分“成、出”已经非常虚化。有人把它看成虚化的结果补语(2),有人把“V成、V出”整体看成是制作类动词。对于B类结果宾语是否归为结果宾语,也是有争议的。现在从表中看来存在这种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动结式、虚化动结式、B类结果宾语、A类结果宾语中补语的形式存在一个有实际补语到零补语的渐进过程。“V成”类结构和“跑了一身汗”类结构本来就是处于连续统中的一个中间状态,它们到底归为动结式还是结果宾语,自然有不同的意见。本书认为这种争议是没有必要的,应该打破这种非此即彼的分析思路,建立一种连续统的概念。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动结式和结果宾语句在事件结构方面表现非常一致:主句动词都没有终结点,主句动词后的部分都是为主句动作提供终结点,并且说明其结果状态。从典型动结式到典型结果宾语中的补语部分存在一个由实际成分到零成分的渐变过程。因此这些客观事实呼唤一个更加统一的解释!本书认为这四类句法结构的生成机制是一样的,结果宾语句中动词后面也有一个零形式的补语成分,表达的意义相当于“出”、“完”、“成”、“好”、“出”等(3)。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有时候这个零形式的补语成分也可能表达出来,看例(15)、(16)中的A类结果补语和(17)中的B类结果宾语的两种形式:
(15) a 编好了一个筐。 b 盖完了一所房子。 c 织成了一件毛衣。
(16) a 刨出了一个坑。 b 挖好了一个洞。 c 凿出了一个冰窟窿。
(17) a 棉被上烧出了一个窟窿眼儿。
b 衣服上剐出了一个口子。
a' 他把棉被烧出了两个窟窿。
b' 树枝把衣服剐出了一个口子。
上面这些例句中的零形式的补语成分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在有的情况下零形式的补语成分必须说出来,否则就是不合法的句子。比如在A类结果宾语形成的话题句和“把”字句中,零形式的“成、好、出”等成分就必须说出来,试比较下面A类结果宾语形成的话题句和“把”字句。
下面例(18)—(20)是A1类结果宾语,a例话题句和c例“把”字句都补出了相应的补语成分“完、好”,是能说的句子,b和d例都是不能说的句子:
(18) a 那个筐编好了。 b *那个筐编了。
c 他把那个筐编好了。 d *把那个筐编了。
(19) a 那所房子盖完了。 b *那所房子盖了。
c 他把那所房子盖完了。 d *把那所房子盖了。
(20) a 那件毛衣织好了。 b *那件毛衣织了。
c 她把那件毛衣织好了。 d *把那件毛衣织了。
例(21)—(23)是A2类结果宾语,a例话题句和c例“把”字句都补出了相应的补语成分“出、出来、完、好”,是可以说的句子,b、d是不能说的句子:
(21) a 树坑刨好/出来了。 b *树坑刨了。
c 把树坑刨好/出来了。 d *把树坑刨了。
(22) a 地洞挖好/完了。 b *地洞挖了。
c 把地洞挖好/完了。 d *把地洞挖了。
(23) a 冰窟窿凿出来了。 b *冰窟窿凿了。
c 把冰窟窿凿出来了。 d *把冰窟窿凿了。
这些事实更加证明了零形式补语成分存在的假设。下一节将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动结式和结果宾语句是如何生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