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姚俭建人需要寻找意义,因为人是一种追求生命意义的存在物。欣喜的是,在“日立杯”第十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上,辽宁师范大学代表队和上海财经大学代表队恰恰就“科技的发展是否使人更加自由”展开了唇枪舌剑。科学技术虽然给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并没有给人类自身带来期望已久的全面的自由与解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姚俭建

人需要寻找意义,因为人是一种追求生命意义的存在物。人类用自己的智慧铸就了科学技术的辉煌,并不断提升着自身的生命质量。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21世纪,人类确实需要思考一些有关自身与科技的关系,尤其是科技发展对人性的种种影响。欣喜的是,在“日立杯”第十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上,辽宁师范大学代表队和上海财经大学代表队恰恰就“科技的发展是否使人更加自由”展开了唇枪舌剑。这一方面体现了举办方在命题设计方面的前瞻性理念,又凸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一些事关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场辩论已不仅仅是双方在审题、技巧、语言、配合等方面的较量,而是具有了对一个时代性命题的超越时空的解读。它不仅拷问着参加辩论的双方大学生,同样也包括你和我。

从人的视角解读

“科技的发展是否使人更加自由”是一个辩论性较强的辩题。它包含着两个基本变量:科技、自由。科技发展对人的自由的影响是这一辩题的基点。因此,从人的视角解读这一命题是展开这场辩论的前提。

正方上海财经大学代表队的立场是科技发展使人更自由。正方的逻辑框架基本上围绕对人的分析展开,主要论点包括:人类发展的过程是在自然面前争取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的过程;人的自由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而社会进步又源自生产力,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具有的兼容并蓄的特征使人更自由。反方辽宁师范大学代表队的立场是科技发展使人更不自由。反方的逻辑框架基于对人的自由的分析,强调“不自由”表现为两种状态:由于外在强制力的作用使得人想做而不能做和不想做而不得不去做。这种强制力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在自然层面上,科技发展迫使人陷于对自然的索取与补救之中;在社会层面上,科技发展迫使人陷于“程序化”的劳动中;在人自身的层面上,科技发展迫使人陷于对生活方式高速更新的适应之中。从两队的逻辑框架和主要论点上看,它们都紧扣住对人的分析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的自由的影响这样一个角度。

根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英文中,人们把科学称作“Know-what”,把技术称作“Know-how”,也就是说,科学要回答的是“怎么回事”,而技术要回答的是“怎么做”。以人文价值的眼界看待科技,无论科学还是技术,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技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常常使用“科学技术”这一复合名词,即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新活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基石。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类活动的工具。科技是人的科技、历史中的科技,不是超人、超历史的;科技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势必映照出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

从人的视角来理解科技发展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理性的进步。这种理解可以回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人性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于当代人类来说,与科技发展和人的自由相关的问题是:我们是谁?我们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该怎样去实现?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基础性的问题:如何理解科技?如何理解科技发展对人的自由的影响?简言之,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到底是更加自由了,还是更加受到束缚了呢?

说到自由,它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探讨的概念。就一般抽象意义上讨论,通常是在哲学意义上展开的。自由既可以是思想的自由,又可以是行动的自由。前者指的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后者指的是凭借规律对自身活动的驾驭。点评专家、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正是在哲学层面上提到了当代英国哲学家所说的两种自由,即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从辩论双方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采取了有利自身论点展开的战术,对“自由”以及“不自由”做出诠释。

回首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偶尔摩擦生火到刀耕火种,从卫星上天、人类登陆月球到互联网、基因技术,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并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企业家利用科技创造了无限的可能。科技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财富和交往上的便利,也给人们拓展了精神上自由想象的空间。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个体的选择自由,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分工领域,提供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所需要的丰富的物质手段,并且,技术社会创造了多元化时空,扩张了人们社会活动范围,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了网上的“虚拟生活”,进一步增大了个性自由的空间。总之,从历史发展看,科技越是发展,人文的价值取向就越是明显。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涉及的人类切身利益就越多,与社会的联系就越紧密。科技的发展将不断提升人类的创造性,把人类从一个繁荣带到又一个繁荣。

科学技术虽然给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并没有给人类自身带来期望已久的全面的自由与解放。一方面,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得不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机器,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成为机械系统的奴隶,甚至“可能成为机器人”(弗洛姆语)。充满科技的生活也使人缺乏自由,人与人处于隔离和孤立。技术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效率、秩序与理性,技术社会中大规模生产的是标准化的产品,其生产流程要求人员整齐划一的一体化、机械特性和静止性。在技术发展导致的科层制度结构秩序中,人丧失了自主性、个体自由和与人的情感生命相连的活跃,甚至连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也发展成相当的客观化、物质化和商业化了。自我与主体地位的丧失,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感。另一方面,现代技术把人引向高消费的享乐生活,特别是它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商业性的“文化工业”产品来满足人们感官上的低层次需要,这不仅否定了以个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为特征的真正艺术,造成有限资源的不必要消耗,更可怕的是会导致一系列反价值现象的产生,将会使社会陷入某种程度的动荡。在西方世界,海德格尔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已经觉察到了科技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和人的本质的毁坏作用,也看到了人与世界的严重对立。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使技术系统中的一切事物成为环环相扣的东西,离开了这个系统,它们便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人本身也被纳入技术之后,他“就被一股力量安排着,要求着,这股力量是在技术的本质中显示出来的而又是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卡尔·雅斯贝尔斯在《现时代的人》一书中写道:“人们本想把一件东西培养成与它原来不同的另一样子,其结果他们的关心却似乎把这东西毁掉了,作为技术统治的牺牲品,它呈现出一种灰暗或粗杂的色调,在这种色彩的笼罩下,人之为人的个性被剥夺了,他不再能自我认识。”人成了技术的异化物,人被技术这种异己力量统治着、压迫着,丧失了主动性。马尔库塞则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使人丧失了批判的否定的能力,现代科技抹杀了人的内心自由和精神上的判断力,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过度的依靠和滥用科技,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性,使人类的许多弱点失去控制,像核技术、克隆技术,说不定成为人类自由发展的障碍。约翰·奈斯比特等认为:“过度迷恋科技,像灵魂被榨干,使人更想追求生命的意义。”

科技帮助人类理解人自身。人们通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双面刃”作用于人类个性生存,其正面作用价值大都为人的基础生存层面状况,而负面价值大都作用于较高的人的超越性层面,致使人们遭受抑制。这是科技理性僭越人文使然,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或许是人的超越性进一步提升所造成的。科技发展水平状况与人类个性生存状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函数关系,这并不意味着科技是一种中性的东西,而恰恰说明科技包含着双重或者多重的结果。因此,人们在从事科技工作这一社会活动时,有着多重价值综合体蕴涵体现:科技本身的价值、活动主体的价值欲求和社会伦理政治因素等的取向制约。所以我们在探讨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二者的相互的关系时,就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两者之间的单向度参量的对话,而是有着个人与社会之间和从人的感性情欲到理性意义的各种层面复合结构的价值参与的状况。人类需要用最大的智慧和价值规范去选择它的发展。我想,探讨科技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系,其意义和价值盖源于此。

从未来人与科技互动的视角解读

综观全场辩论,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后来与一些评委老师聊天,我忽然受到启发。有关科技的发展是否使人更加自由的讨论,还应该站在未来层面展开。在这方面,双方辩论队都显得不足。我们需要从价值观和发展趋势上重新认识科技与人互动的关系,正确认识科技发展与人的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自由的真谛。因为这些思考和探索关乎人类发展的未来。作为一位哲学家,俞吾金教授在点评时就已经提到,双方的讨论还可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即涉及价值观的讨论。他提到“汤与盐”的比喻,确实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从价值观审视,人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劳动和创造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创造中获得价值、实现价值、确证价值。创造价值、生成意义是人的生存及其活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生成意义是以人为本原则所追寻的目标。从更普遍范围讲,人积极地创造价值、生成意义决不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科技的发展同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一致的。人类自由的关键是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成为吸引人的活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而要做到这一点,科技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具备了高度发达的科技这个条件,人类才有可能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才有可能使生产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变成一种快乐”,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

历史地看,人类发展科技的初衷在于使其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然而,由于科技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压迫自己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了人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人成了科技的附属物。在发达国家向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现代科技聚合成一种全面地统治人的总体性力量,它导致了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扼杀,从而使人与科技处于尖锐的冲突之中。

科技自从来到人间,就对人类具有双重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毁誉加身。对科技的批评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消极方面,为我们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着多维的、有益的视角。对科技的赞誉,表明了科技在人类未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令人注意的是,不仅科技的支持者推崇科学技术,而且科技的大多数批评者也没有完全否定科学技术。如海德格尔、贝切伊等人都认为人类要发展,要获救,离不开科学技术,新技术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科技应用价值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科技产生的巨大社会功能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面貌,表现为人的交往空间进一步拓展、人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人在自然面前的自信度进一步得到提升。这一切都体现了人的自由和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对当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哲学反思。这种反思要求我们高度关注科技发展与人的自由之间的张力,在推进科技发展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表现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体现人性关怀,发扬人文精神,从而保证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随着社会文明和人性化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人们不仅在更加自觉的境界里、在更加深入的层次上,富有创造性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还不断赋予以人为本新的时代意义,促使以人为本原则在科技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人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