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厢记·伤春

西厢记·伤春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厢记·伤春①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作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泛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散曲数套。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者。

西厢记·伤春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事迹不详,创作活动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作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泛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散曲数套。剧作大多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金圣叹将之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合称为“六才子书”。

(旦引红上云)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道,好不烦恼人也呵!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红云)姐姐情思不快,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旦唱)

[油葫芦]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薰;便将兰麝薰尽,则索自温存。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注 释】

①《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则。叙写书生张珙上京赶考,路经河中府,到普救寺游览,遇见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张珙借寓于普救寺西厢房。适逢山寇孙飞虎作乱,要抢莺莺。张生挺身而出,搬来救兵,杀退贼寇。相国夫人危急时许诺将莺莺配给退贼者为妻,事后反悔,使张生相思成疾。幸红娘热心成全,有情人结为夫妻。本文为第二本第一折,是崔莺莺唱词,由叹落花而自叹,将莺莺伤春思人、浓郁凄怆的哀愁,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②恹(yān)恹:形容病态或精神萎靡不振。唐代刘兼《春昼醉眠》诗:“处处落花春寂寞,时时中酒病恹恹。”

③那值:怎耐遇上。那,况,又,更加之意。

④罗衣宽褪:谓身体消瘦,原来穿的衣服变得宽大下垂。

⑤篆烟:香烟上升时纡徐盘旋,形如篆字,故称篆烟;也指制作成屈曲盘旋,状如篆字的香。

⑥目断:极目远望。行云:流动的云。

⑦落红二句:上句出自宋词,秦观《水龙吟》:“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下句出自杜甫诗《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万点,指花瓣。

⑧池塘二句:意为春天像梦般逝去。南朝宋谢灵运曾梦从弟谢惠连,觉而有“池塘生春草”名句。阑槛:指花圃。

⑨飞絮雪:借雪比柳絮。

⑩燕泥:燕子垒巢所衔之泥。

⑪系春心二句:情本长,柳丝本短;人本近,天涯本远。然会面无期,便成了情短于柳丝,人远于天涯。

⑫香消句:是说无心梳妆,身上的脂粉香气消失。六朝,建都于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风气奢华,故称六朝金粉。

⑬清减句:意即精神衰减。三楚:战国楚地有东、西、南三楚之分。阮籍《咏怀》有“三楚多秀士”之句,故借三楚之地以写人之精神。

⑭则索:只能。

⑮锦囊佳制: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李贺耽苦吟,每骑马出,令仆背锦囊相随,得句,即投囊中。后因以代指佳作。此指张生月下所吟诗句。

⑯玉堂人物:玉堂本谓汉代位于未央宫内的玉堂殿。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院,遂称学士为玉堂人物。此指张生。

【名句集录】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西厢记》第一本楔子)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评议集录】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录鬼簿》)

吾于古曲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李渔《闲情偶寄》)

《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之。其联络顾盼,斐亹映发,如长河之流,率然之蛇,是一部片段好文字,他曲莫及。……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者。(王伯良《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及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

【问题思考】

1.本文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景物为情思。[混江龙]一曲一连六句写暮春景物,充分体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特色。请加以分析。

2.王实甫《西厢记》出现后,被誉为“千古第一神物”。剧评家叹其“微词奥旨,未易窥测”,后世写男女情事的戏曲、小说,很少有不受其影响的。请结合《长亭送别》一折,分析《西厢记》深刻的主题思想,及其高于前代婚恋作品,甚至明清时代的同类作品也鲜能与之相比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