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环境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地理环境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具有以下特点:地形完整,内部有较大回旋余地;三面陆地,一面临海的大陆性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条件优越。中国地理环境是三面陆地,一面临海的大陆性区域。首先,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成特定的农业文明。其次,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再次,中国地理环境对于形成长期闭关锁国有一定影响。

(一)中国地理环境

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中国地理环境具有以下特点:地形完整,内部有较大回旋余地;三面陆地,一面临海的大陆性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条件优越。

中国地理环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形。东部大多为平原、丘陵,西部大多为山川、戈壁、高原,黄河、长江流经中国腹地,山川河流自成体系。拥有辽阔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两大流域互相毗连,其间又没有太多天然屏障阻隔,内部有较大的回旋空间,更易于形成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上的延续。因此,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未出现过像埃及和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而是在对周边民族的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完整风貌。

中国地理环境是三面陆地,一面临海的大陆性区域。西北横亘着茫茫沙漠戈壁,西面从北到南有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横断山等世界著名的高山高原,西南则耸立着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把中国同西亚、南亚隔开。东面和南面又面对着茫茫的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这种三面陆地,一面临海的大陆性区域,加上内部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以及周边国家在文化上落后于中国,便很容易形成一种半隔绝机制。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本土诞生、成长、发展,虽然偶有外来文化从西域、西南和海上传入中国,但最终都消融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海拔3 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四分之一。地势西高东低,高低悬殊,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形成所谓“三级阶梯”。复杂的地形,往往形成多样的气候,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如先秦时代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都与此有关。

中国文化诞生在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里。首先,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并位于全球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海岸,自然条件优越,东部地势平坦,自北而南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部低矮的丘陵地区,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向大海,加上土地肥沃,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区。其次,中国气候条件较好。一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和夏季风向有明显变化,随季风进退而进退,降水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部分地区夏季和雨季同时到来,雨热同期,湿热条件配合较好;二是大陆性气候强,冬夏两季平均气温与其他同纬度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高于同纬度地区,一年四季温差大,四季分明。总之,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地域辽阔的自然环境,给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农作物多种多样,物产丰富,自给自足。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指出:“每一民族的气质中,都保存着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但是决不因此完全消失。”(《普列汉诺夫哲学文选》第2卷)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

首先,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成特定的农业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出现农业文明。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地区正是在今天河南中部和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盆地、河北西南部和山东西部。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也发现有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水稻栽培的遗存,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两大摇篮。

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同时随着农业区的扩展而传播。

历史上,大量的汉族人口从黄河流域迁往南方、西北、东北,其传带的文化最终成为当地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虽然也大量吸收游牧文化的精华,然而其农业文明的基础始终稳固不变,“异族”文化最终消融于中国文化之中,因为农业文明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文明,周边受其影响的文化总是被它重塑和改造。

其次,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往往形成不同的地理区域。境内一些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山川河流成为自然地理分界线,把中国大陆分成不同的农业区。不同的地理区域,气候和资源不同,生产方式不同,风俗民情也不同,“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从而形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大一统”格局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正如《周易》所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在文化学术上,因地理环境差异而形成不同派别的情况比比皆是。宋代理学分濂溪、洛学、关学、闽学四大家,分别由周敦颐、程颢和程颐、张载、朱熹创立,都是以创始人的居住地而得名。宋代诗歌中的江西诗派和“永嘉四灵”;明代散文中的茶陵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的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以及古文桐城派。明代画坛的浙派和吴派,清代画坛的“金陵八家”和“扬州八怪”等等,这些学术文化上的流派,莫不因地域而得名,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域分野。

再次,中国地理环境对于形成长期闭关锁国有一定影响。中国三面陆地一面临海的地形,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隔断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没有向外开拓的野心,即使远征异域获胜也不加治理,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经济上主张独立经营,始终缺乏对外开放的动力。直至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中国一直是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文明国家,几乎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女王的诏书中,自称天朝“无所不有”。或许正是这种文化心理上的自我陶醉,造成了中国近代愈发严重的闭关自守和保守落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