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的全球化

文化的全球化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 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扩张过程,它与人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内在地包含了文化的内容,人们称之为文化全球化。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将文化“冲突”郑重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全球化使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流变性和断裂,全球化进程所导致的文化统一性其实并没有消除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2 文化的全球化

全球化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扩张过程,它与人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内在地包含了文化的内容,人们称之为文化全球化。简单地说,文化全球化是指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世界性资源。文化封闭状态的不复存在,多元文化的相互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并存共进,构成了文化全球化的有机内容。(高永晨,1999)

1.2.1 全球化进程的文化统一性

过去许多学者所倡导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同在的图景——民族性中与全球化一致的因素可能会被保留下来,但不一致的因素,却极可能会被抛弃。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世界经济的扩张、发展——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上对全球资源包括矿产的、信息的和商业的资源进行进一步调配的过程。而在以利益和效率为标准的所谓正义下,全球化在以历史发展趋势的名义要求地域的政治、文化与其要求相适应——尽管它也遇上阻力,但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将使阻力逐渐消失殆尽。出于政治权力的要求,国家的地缘政治将被保留,但文化将面临被同化的威胁。

众所周知,在近代以前,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不具有全球性的现实特点,许多民族之间,基本上还是处于隔而不通、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状态。也就是说,人类历史在近代以前还只是一些各自独立分散的国家史、民族史、地区史,真正的具有现实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还没有形成,现实的人类整体还没有真正形成。分属不同文明区域的人们之间在这个阶段尽管也有一些交往和联系,但这种交往和联系还没有成为主要的历史内容,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还比较低,人们并没有明确的全球意识,人类文化的统一性还没有出现。不过,我们应当承认,这一时期尽管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较为突出,但这种多样性的自发色彩或天然色彩还比较浓厚。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一体化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众所周知,西方文明一方面自近代以来,逐步开发出发达完备的自然科学理论与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工业化大生产,建立了(商品)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与转变,西方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物质性力量和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本位的权利型伦理与力图通过征服、改造外在客观对象(包括他人、社会与自然)来表征自己的本质性力量的基本价值取向的结合,使得其生命存在形态是外扩的、以努力满足自身的欲望为基本取向的。一方面,西方文化强调欲望的满足,把欲望看作是人之生命力量的原动力之所在。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又把人之欲望的满足外在化、对象化,强调只有向外扩张自我的生命,才能充分体现人之生命的本质性力量。正是在这样的伦理规范的主导下,对于满足人之欲望的正当性的充分肯定与对于“他者”的征服和占有成为西方文化基本的人生行为规范,并成为与西方社会紧密相联的重要文化特征。这决定了西方文化内在地具有扩张性与侵略性,外向征服是其基本精神。近代西方文明一方面“有力”,一方面又自认为“有理”,二者结合起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资产阶级的时候所指出的那样,“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毋庸置疑,从浅显的层面上看,世界的大部分都被西化了,人类文化首次获得了空前的统一性。当然,这一过程并不都是和风细雨、田园牧歌式的平和浪漫,而是伴随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残酷冲突。有些族群从肉体上被彻底消灭了,有些文明传承被中断了,人类文化天然的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广大非西方文明为这种人类文化统一性的形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对这种全球化现象作了深刻的揭示,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所到之处都消除着民族特性,破坏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世界历史进程已经把人类纳入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20世纪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和市场经济的逻辑使全球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成为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和现实的扩张机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全球化成为当代世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变化特征,深刻地改变着当今的社会面貌。

尽管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致使一些民族文化永远消失了,也还有一些在苦苦地抗争,但总的说来,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和现实。并且,从人类总体上来说,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发展和巨大进步,它使各种资源包括人类的精神财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广泛交流和优化配置,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物质财富,同时使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话语”被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异质文化间的交融和碰撞,使得全球文化的交流融通呈现出一种异质多样的开放性语境。人类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极大地张扬,“地球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因不断增强的共同利益关系而不断增多,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性越来越强。在全球化时代,已经没有任何民族文化可以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而孤立存在,为了大家的共同生存和发展,“地球村”的“村民”们必然要制定一些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形成一些“全球规则”和“普世价值观”,尽管这一制定过程并不都是平等和谐的,制定出来的条文也并不都是公正合理的,但可以肯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深,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将越来越明显。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将文化“冲突”郑重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全球化使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流变性和断裂,全球化进程所导致的文化统一性其实并没有消除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2.2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必然包括人类文化的全球化,但文化的全球化决不意味着只有一种文化独霸天下,而是各种民族文化在一个统一的全球平台上互动并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整体的地球文化花园,多元一体是对这种状况的最好描述。那种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人类文化的同质化或单一化的看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近代以来人类并没有“全盘西化”,现代化(近代化)与全球化并不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的强势扩张,反倒强化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众多的非西方文明在学习西方、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抛弃自己的文明特质,它们在西化趋向中的改变是有限的,并且随着自身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它们在文化方面的自我诉说和伸张也表现得更强烈。换言之,在西方文明把现代化传播到其他文明之后,其他文明并没有因为实现了现代性而放弃自己的文化自我认同,相反,非西方文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价值的强调往往随着自身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凸显。

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必然对应关系,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并不意味着各种民族文化的自动趋同,经济全球化当然对推动各种民族文化的融合影响巨大,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个性,相反,它还会在某些方面强化和加剧差异。经济全球化虽然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关系,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进程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利益差别并没有得到消除。经济全球化只是为不同民族创造了一个共同的逐利平台。这样就使得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加剧。目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积极参与全球化,不仅是因为全球化势不可当,更是因为在它们看来,融入全球化进程无论如何总比在闭关锁国条件下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本国本民族的根本利益仍然是各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全球化条件下仍然存在着民族国家间全面的竞争关系,再加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国际关系准则的不公正不合理以及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使人们在形成全球共识的同时,也必然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表现出天然的好感和认同,全球化进程并不必然会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全球化进程带来了非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和文化选择的矛盾,引发了文化焦虑,激发了各民族的存在自觉和文化自觉。我们应该选择和创造什么样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我们自身的文化是否相得益彰?现代化进程及理性主义的认同是否是我们的自觉需要?这是全球化进程中广大非西方国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为文化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意义结构,借助这种意义结构,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意义”的解释构架,并为人们建立起一个理想的世界图景。作为人们寻求意义的基础和相互理解、沟通、交流、评价的纽带,各民族文化都是一套有特殊意义的系统,它为本民族成员提供自身认同和个体存在的价值,为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合法性提供证明,其重要性无与伦比。由于每一个民族及文明都有一种要生存、要自我做主、要由自己决定和掌握自己命运的天然倾向,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哪一个民族会心甘情愿地主动否定和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相反,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倒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全球化带来了多种文化的相遇,引发了对多种文化的差异与认同问题的剧烈讨论。全球化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全球趋同化与本土化创造性互动的过程。由于非西方社会的现代转型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个巨大的时代落差,因而造成了其社会文化转型面临极其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境遇。转型期社会呈现出新与旧的混合,现代与传统的重叠,导致了在一个社会中出现异质文化,这种二元矛盾对立的状况导致了社会转型期现实选择的艰难和文化构建认同上的焦虑,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这种文化认同上的困境,最终构成了一种文化焦虑,表现为文化选择上情感和理智的矛盾,现实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矛盾,个人认同上人格和价值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和危机,各个民族都努力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多重认同的构造,以维护本民族的完整性和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性。全球化确实在某些方面消除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类文化出现某些方面不可否认的趋同,但同时新的差异与多样性也会不断产生出来。这必将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心的提高而逐步在全球趋同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强化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

1.2.3 和而不同: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统一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人类文化的单一化或同质化,它在使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即普遍性得到彰显并且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的同时,实际也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即差异性得到强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应该是未来全球文化发展的理想格局。人类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正如全球化这枚硬币的两个面,二者如影随形,互为条件,相互映衬,构成了全球化进程中普遍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图景。没有全球文化统一性的出现,强调文化多样性就失去了意义,而没有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强调文化的统一性。如果说人类文化统一性的出现和增强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的话,那么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同样有利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许钧,2005)这种情况就如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一样,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使人类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随着欧美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地球上许多民族文化尤其是原生性的民族文化已经消亡,给今天的人们留下许多无法弥补的缺憾。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当今世界,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现存的民族文化及其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命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来实现人类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们的共识和理想追求。

“和而不同”就是指多种不同的事物之间和睦相处并和谐发展,但各种事物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不易随便盲从附和其他事物,也就是各种异质元素和谐共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保持自己独立的和有特色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同享繁荣。中国的先哲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史伯则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它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关系,多种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稳,就是“和”,也是各种差异和矛盾的相互包容与化解。“和”也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不同的事物之间应该相异相补,相反相成,才能“和实生物”,否则,就是“不同不和”或“同而不和”,也就不会有新事物的生成。当然,“和”也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同”也并非截然不同,“和而不同”实际上是事物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不同的事物之间有了共性,才能“和”,各个事物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才能“不同”,毫无共性或绝对同一的事物是根本不可能“和而不同”的。我们讲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希望各种民族文化在地球这个共同的人类家园之中,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生。无疑,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状况,“和而不同”应该成为各个民族文化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原则。

当今世界,许多民族文化或不同不和,或同而不和,矛盾冲突加剧,热点问题增多。“和而不同”的原则,更应该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信念和理想,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和而不同”应当成为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世界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的自觉原则和现实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