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英汉文化词汇的翻译原则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传输与移植过程。(连淑能,1997:268)翻译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原作中不可避免地包含源语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原作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产品;译者是另一文化的携带者,他对原作的解读过程,就是与另一文化的接触过程,在表达时,他要面对本民族语言的读者,需要处理翻译中的诸多问题。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译作实际上是原作经过译者过滤后的文化产物。(杨仕章,2001)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其主要任务就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之中,即在译入语中再现源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可以把翻译的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白靖宇,2000:9)
由于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化差异的影响。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翻译中,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产生障碍和难题。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2000)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之所以特别重要,还由于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差异很大,忽视这种差异,必然有损于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目的是促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建立文化对等。如何取得文化对等主要取决于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类别以及文化色彩在交际中的重要性程度等。从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目的来看,达到上述文化对等的途径应是多样的,且对等的标准也不应是机械的。就文化词汇的翻译而言,文化对等主要体现在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上。语义等值是语用等值的基础。由此,在很多情况下,等值翻译也主要是指语义等值。在翻译中,语义就是指一句话或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从词汇翻译的角度看,语义可分为表层意义即词的指称意义和深层意义即内涵意义。词语的内涵意义指的是“在词语实体指称意义的基础上添加的语义”。(王建华,1996)所以,文化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就是指在文化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的基础上,添加的反映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的语义,即文化附加含义。由于民族文化存在个性差异,文化词汇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对等往往很难达到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完全传达。例如:“在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还残存着包办买卖婚姻的陋习。”(In China's more remote and backward rural areas,corrupt practices exist in the formof forced marriages.)由于中英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这句中文里的文化词语“包办买卖婚姻”被意译成了与源语文化内涵意义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forced marriages”,不得不舍弃原文字面的指称意义。再如:“It is a Greek gift to you.”(这是图谋害你的礼物。)该句中的文化词语“Greek gift”出自希腊神话中希腊人智取特洛伊城的“木马计”,其内涵意义是“图谋害人”。假如把这句话照字面译成“这是给你的希腊礼物”,就会使文化含义丧失殆尽,汉语读者也无法理解。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笔者认为,文化词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和语用的等值,若不能实现语义等值时,也应至少确保语用上的等值。例如:我国天津市一种有百年历史的风味小吃“狗不理”包子,目前在全国许多旅游城市设立分店,并远销国外。据说其英文译作“Dog Won't Leave”,与原来中文名的含义相去甚远,根本无语义等值可言,因为中文“狗不理”与“Dog”和“Leave”没有任何联系。也有人把它译成“Go Please”,同样容易使译文读者感到莫名其妙。然而,从语用角度看,“DogWon't Leave”实属妙译,狗不离包子,自然就不理主人,这样的招牌,对爱狗如爱友的英美食客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语用效果方面基本做到了对等。再如:我国的交通标语“一慢,二看,三通过”,也不宜照字面译为:“Slow down,look around and cross.”而可以忽视语义层面的对等,译成具有大体相当语用功能的英文“Stop”,遵循的也是语用对等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