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英汉翻译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以上对汉英翻译中连接成分的转换进行了考察,总体上文学文本翻译中显化表现突出,非文学文本则以对应关系为主。英汉翻译中是否遵循同样的规律?以下从文学和非文学文本两种文体类型来考察英汉翻译中表示条件、转折和因果关系的连接成分转换。所选取英语原文语料约60万词,其中文学文本约35万词,包括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Robert James Waller著,梅嘉译)、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Ernest Hemmingway著,吴劳译)、Nineteen Eighty-f our(《一九八四》,George Orwell著,董乐山译)、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F.Scott Fitzgerald著,巫宁坤译)、The Valley of Fear(《恐怖谷》,Arthur Conan Doyle著,温宁等译)、His Last Bow(《最后致意》,同上)、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Mark Twain著,常健译);非文学文本约22万词,包括State of the Union Message(《国情咨文》,George W.Bush)、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 in a Nutshell(《行政法概要》,Ernest Gellhorn & Ronald M.Levin)、Environmental Law in a Nutshell(《环境法概要》,R.W.Findley & D.A.Farber)、Constitution of theUnited States(《美国宪法》,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Amer-ican Economy(11)(《美国经济》)。
4.4.2.1 英语原文与其对应汉语译文中连接成分使用情况的比较
以下从使用数量和频次两方面考察一下英语原文与其对应汉语译文中的显性连接成分,包括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两种文体类型。
4.4.2.1.1 数据统计
首先对所选英译汉文本中各类连接成分在英语原文与其对应汉语译文中的使用数量与频次统计如下(见表4.20—表4.22,详细数据见附录1:1.4)。
表4.20 英语原文与其汉语译文中的条件连接成分使用情况统计
根据表4.20可以看出,英汉翻译中,无论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显性条件连接成分在数量上均有所增加,英语文学文本原文对条件连接成分的使用为936次,对应汉语译文中为989次;非文学文本英语原文中的条件连接成分为646次,而对应汉语译文中为802次。但从频次上看,文学与非文学文本中条件连接成分在英语原文中的频次均高于对应汉语译文。
表4.21 英语原文与其汉语译文中的转折连接成分使用情况统计
根据表4.21可以看出,从数量上看,英汉翻译中的显性转折连接成分在文学文本翻译中有所减少,而在非文学文本中有所增加。但从使用频次看,英语文学文本原文中的显性转折连接成分为7.39‰,对应汉语译文中为4.22‰;英语非文学文本中连接成分的使用频次为5.60‰,对应汉语译文中为3.21%。可见,无论英汉文学或非文学文本,转折连接成分在英语原文中的频次均高于对应汉语译文。
表4.22 英语原文与其汉语译文中的因果显性连接成分使用情况统计
根据表4.22可以看出,就英汉翻译中的显性因果连接成分来看,无论文学或非文学在数量上英语原文均少于对应汉语译文。但从使用频次上看,汉语译文对连接成分的使用频次均低于英语原文,其中文学文本英语原文中因果连接成分的频次为2.61‰,对应汉语译文为2.46‰;非文学文本中英语原文里的因果连接成分频次为3.87‰,对应汉语译文为2.66‰。
4.4.2.1.2 分析与讨论
就单个文本而言,三类连接成分的使用数量在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中的表现不尽一致,条件连接成分(非文学文本《美国宪法》除外)大都有所增加;转折连接成分在非文学文本中均有所增加,但在文学文本中既有增加(如《一九八四》、《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也有减少(如《廊桥遗梦》、《老人与海》、《恐怖谷》和《最后致意》);因果连接成分(除《国情咨文》外)均有所增加。整体上(如图4.4所示)英译汉各类连接成分(除文学文本中的转折连接成分外)在数量上汉语译文均高于其对应英语原文。
图4.4 英汉翻译中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中连接成分使用数量的比较
因此,英汉翻译中的各类显性连接成分在数量方面总体上是有所增加的。从频次上看,各类连接成分在汉语译文中的使用频次均低于英语原文。因此可以推断,表达同样数量的某类意义关系,英语原文对显性连接成分的依赖程度高,而汉语译文对显性连接成分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4.4.2.1.3 结论
由以上统计可以发现:①单纯从数量上看,英译汉各文本中三类连接成分(除文学文本中的转折连接成分外)在数量上汉语译文大都高于其相应英语原文;②从每千字/词的出现频次看,三类连接成分在汉语译文中的频次均低于英语原文。但这一过程中是否发生了连接成分的语际显化还需要从翻译过程中的具体转换类型来作进一步考察。
4.4.2.2 英译汉文学文本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对于英汉翻译中语际显化的考察同样采取反向检索的办法,即借助句级对应语料,从汉语译文中出现的显性连接成分入手,对照原文来考察对应关系与语际显化(包括明示与添加)数量关系。
4.4.2.2.1 数据统计
以下分别对《廊桥遗梦》、《老人与海》、《一九八四》、《了不起的盖茨比》、《恐怖谷》、《最后致意》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七个文本中的条件、转折和因果连接成分在汉英翻译中的转换类型进行统计(见表4.23—表4.25,详细数据见附录1:1.5)。
表4.23 英译汉文学文本条件连接成分转换类型情况统计
根据表4.23可以看出,七个文学文本中条件连接成分在英汉翻译转换过程中的对应关系表现突出,分别占各文本考察句数的91.80%、93.55%、73.95%、76.71%、79.07%、78.57%和73.97%,均高于连接成分显化所占比例。总体上英汉文学文本翻译中条件连接成分的转换以对应关系为主,占总考察句数的78.87%。
表4.24 英译汉文学文本转折连接成分转换类型情况统计
根据表4.24可以看出,在七个英译汉文学文本中转折连接成分的翻译转换类型以对应关系为主,总体上其对应关系为85.52%,高于显化所占的比例。
表4.25 英译汉文学文本因果连接成分转换类型情况统计
根据表4.25可以看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成分在英汉文学文本翻译中同样以对应关系为主,占总考察句数的60.89%。
4.4.2.2.2 分析与讨论
英汉文学翻译中条件、转折和因果三类连接成分,根据其在翻译转换中对应和显化两大类型归纳如图4.5所示:
图4.5 英汉文学翻译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统计
三类连接成分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类型均以对应关系表现突出,分别占总考察句数的78.87%、85.52%和60.89%,均高于显化的比例。这一点表明,英汉翻译在连接成分方面呈现出汉语对英语进行模仿的特征。因此语际显化不明显,但汉语译文是否由于英语原文影响而呈现语内显化的特点,下文将作进一步探究。其次,英汉文学翻译中语际隐化现象的表现如表4.26所示:
表4.26 英汉文学翻译中连接成分的语际隐化情况统计
从英语原语文本中各类显性连接成分的总数中减去英汉翻译转换中对应关系的数量,英汉文学翻译中三类连接成分分别占原文相应连接成分总量的16.67%、16.48%和2.28%,因此语际显化并不突出。
4.4.2.2.3 结论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文学文本英译汉时显性连接成分的对应关系不仅在单个文本中,而且在整体上表现也比较突出,并不遵循汉英文学文本翻译中所表现出的显化特征。因此,语际显化不明显。这一点还需要对英汉非文学文本翻译的进一步考察。同时,英汉文学翻译中,语际隐化并不突出。
4.4.2.3 英译汉非文学文本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以下以《国情咨文》、《行政法概要》、《环境法概要》、《美国宪法》和《美国经济》五个英语非文学文本的汉译为语料对条件、转折和因果三类显性连接成分的转换进行考察。
4.4.2.3.1 数据统计
根据上文(4.4.2.1)的统计数据,英译汉各文本中三类连接成分(除文学文本中的转折连接成分外)在数量上汉语译文大都高于其相应英语原文,但其在汉语译文中的使用频次却均低于英语原文中同类成分的使用频次。以上对英汉文学文本中的连接成分的考察表明:英汉文学文本翻译中显化现象不明显,而对应关系表现突出。这里从英语非文学文本的汉译出发作进一步考察(见表4.27—表4.29,详细数据见附录1:1.6)。
表4.27 英译汉非文学文本条件连接成分转换类型情况统计
根据表4.27可以看出,英语非文学文本汉译中,反向考察的条件连接成分转换共802次,其中对应关系为563次,占70.20%;显化为239次(其中明示101次,添加138次),占29.80%。
表4.28 英译汉非文学文本转折连接成分转换类型情况统计
根据表4.28可以看出,在英汉非文学文本翻译中,所考察的转折连接成分转换共1 366次,其中对应关系为1 227次,占总考察句数的89.82%,远远高于显化所占的10.18%。
表4.29 英译汉非文学文本因果连接成分转换类型情况统计
根据表4.29可以看出,所考察的因果连接成分转换在英汉非文学文本翻译中为1 134次,其中对应关系为841次,占总考察句数的74.16%,而显化仅为293,占总考察句数的25.84%。
4.4.2.3.2 分析与讨论
根据以上统计,英译汉非文学文本中各类连接成分按照其在翻译转换中的对应和显化关系如图4.6所示:
图4.6 英译汉非文学文本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统计
在英译汉非文学文本中,英语原文中条件、转折和因果三类连接成分的转换类型均以对应关系为主,远远高出语际显化所占比例,分别高出40.4%、79.64%和48.32%。这一表现与英汉文学文本翻译中连接成分的表现相似。由此可以看出,在英汉非文学文本翻译中,汉语译文在连接成分方面表现出对原文的仿译,这一点还需要与汉语非翻译文本对照加以确认。对于英汉非文学翻译中的语际隐化统计如下(见表4.30):
表4.30 英汉非文学翻译中连接成分的语际隐化情况统计
根据表4.30可以看出,英汉非文学翻译中三类连接成分的语际隐化分别占英语原文中所出现的显性连接成分总数的12.85%、1.84%和2.66%,语际隐化表现不突出。
4.4.2.3.3 结论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英语非文学文本在翻译成汉语时,连接成分转换类型以英汉对应表现突出,语际显化不明显;单从对显性连接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来看,语际显化并不突出。
4.4.2.4 小结
以上对英汉文学与非文学文本翻译中三类主要连接成分从使用数量、频次和转换类型的考察表明:各类连接成分①在数量上,汉语译文大都高于其相应英语原文。②从对显性连接成分使用的频次来看,各类连接成分在汉语译文中的频次均低于英语原文中的同类成分。③无论文学与非文学的英汉翻译中,都表现出语际显化不明显,对应关系表现突出的状态。这意味着汉语译文在连接成分使用方面对英语原文的模仿,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原文在连接形式上多为显性的,这一点还需要将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加以比较才能得出结论。④无论文学与非文学的英汉翻译中,语际隐化都并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