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思的作用及认识三阶段

构思的作用及认识三阶段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构思的作用及认识三阶段一、构思的作用构思,实际上就是在写作之前,对所写内容和形式进行的一种通盘的谋划过程,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打腹稿”、“定提纲”的过程。文秘稿的构思不但事关文稿自身的质量高低和成败,而且直接涉及党和政府的政策、决策正确与否,事关广大群众的利益,必须慎之又慎,做到预先谋划,成竹在胸,方可下笔。

第一节 构思的作用及认识三阶段

一、构思的作用

构思,实际上就是在写作之前,对所写内容和形式进行的一种通盘的谋划过程,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打腹稿”、“定提纲”的过程。它必须通过对所掌握的材料的全面分析思考,确定写什么、怎样写,明确写作的目的任务、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和重点;同时确定基本的框架结构和布局,形成初步的文稿轮廓。这个构思的过程,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和路子,它会因人因事因文而异。有的人喜欢打腹稿,有的人则喜欢拟一个完整的写作提纲。有的文稿内容含量大,体式复杂,如政府工作报告、党代会、人代会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就需要拟一个完整的提纲;有的文稿内容少,结构简单,则无需制定写作提纲,只消事先通盘考虑一番,打打腹稿就可以了。但无论哪种方式,写作之前作一番构思都是完全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事先不对所写内容有一个通盘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一枝一节,零碎拼凑,那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迷失方向;或出现轻重倒置,主辅失序;或出现一步三回头,乃至推倒重来的被动局面。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与他的朋友文与可讨论画竹时,其主要经验就是要“成竹在胸”。成竹在胸,即在绘画之前,画家脑子里就已勾画出一幅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的形象,画的过程不过是将它通过笔墨再现到纸上;心中无竹,这竹子是画不好的。绘画尚且如此,那么,文秘稿件的构思就更应该如此。文秘稿的构思不但事关文稿自身的质量高低和成败,而且直接涉及党和政府的政策、决策正确与否,事关广大群众的利益,必须慎之又慎,做到预先谋划,成竹在胸,方可下笔。特别是涉及到重大会议的报告、领导讲话和重要文件的起草,事先就更应该深思熟虑,慎之又慎;有的则要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意见;甚至要进行集体讨论,反复敲定,切不可信马由缰,随意挥洒。如国务院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事先就需要写作班子写一个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报告,然后由总理提出指导性意见,再加以修改,方可正式进入起草阶段。这实际上就是先定一个写作提纲,把要写的主要的思想观点、基本内容及基本的框架结构,初步确定一下,然后再沿着提纲确定的路子进行起草。

二、构思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古人构思,总是讲求境界。文艺作品是这样,其他文章也应当如此,其中自然也包括秘书文体,只是其他文章的境界与文艺作品不同而已。文艺作品讲求的是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结合;行政文体则应讲求思想认识境界,它是由一种思想认识升华而形成的思想境界。每一篇文稿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境界,都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眉目清晰的感觉,而不能给人以似曾相识、面孔依旧,或含糊不清、杂乱不堪的感觉。而人们对于任何思想境界或构思成果的形成,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对那些初次接触的题材对象,作者的思想认识过程,往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初步接触的阶段,也是作者初步认识对象的阶段,这时你所接触了解的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若干现象,这些表象或现象,还属于感性的印象阶段,或者叫做感性认识的阶段。比如要做一个调查报告,一开始,你只是一个外行人,局外人,对自己所要调查的课题内涵几乎一无所知。通过一番观察、调查、了解,如看现场,走访当事人或当局者,开调查会等,你开始对这个课题有了一些表象的了解,零散的印象,在感性上有了些认识。但这个阶段的了解还仅仅是初步的,对它的内涵,它的性质、特点、规律,还缺乏起码的认识,只能是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无法加以判断或评价。整体上说,你对这个调查对象仍然是个外行,并未登堂入室,深谙堂奥,因此,这还是门外汉的初识阶段。但这个阶段已经比丝毫没有接触过该事物的人进了一步,毕竟你已经走到了事物的门内,对它进行了一番表象的观察、体验和感受,有了一个粗略的表面印象,这是认识的初步飞跃。

第二阶段,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对事物的各种现象和表象,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于它的基本内涵、构造及普遍性的运行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即对它的一般常识性的东西已经熟悉。因而,这是一个熟知的阶段,也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这时候的认识,大约应该达到一般业内人士所能够把握的程度,即你对它的认识已进入圈内。这时,你已经有资格和业内人士进行对话、探讨,对事物能够作一定的判断、评价。但这时候的认识仍没有达到可以提起笔来写文章的阶段,因为写文章必须使自己的认识达到高于普通业内人士的水平,用以指导他们的工作。如果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以这种认识写成领导人的讲话、报告或其他文章,则仍不足以达到引导人、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在解决问题和矛盾时,亦不足以对人有所帮助。因为这时你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般认识的阶段,还没达到超出常人认识的深度,即还没有达到掌握矛盾本质,进而解决矛盾的阶段。

要达到掌握矛盾本质,进而解决矛盾的程度,还必须对事物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升华认识,入其堂奥,进入认识的第三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必须对事物内在的特点、规律达到本质的透彻的认识程度,并能抓住事物矛盾的症结和关键,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预示事物的发展前景等。这是一种在常识之上的更深入一步的思考,要达到这一步还必须在常识的基础上,再问几个层次的“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并能够得出肯定的答案。一些难题和矛盾的焦点的解决,往往就是在这种更深一步的超出一般人认识的不断追究和探求下出现的,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变化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这时候的认识,是思想的又一次飞跃。这时它不但要高于外行人,还要高于普通的业内人士,让内行人听了,也具有启发作用,这样才对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有指导帮助作用。形象地说,这时候的认识乃是一种崭新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像王国维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重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此时,作者对事物的里里外外、角角落落、动态静态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特征,都达到了一览无余的程度,是一种居高临下状态下的思考和认识。

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认识的三个层次的飞跃,即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直到深谙其中奥妙的程度。这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尤其重要,它是决定文章成败得失的关键,文章的构思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这三个层次飞跃的过程,如果不能完成以上三个层次的飞跃,或仅仅停留在第一或第二个层次,那么,为领导所拟稿件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不会产生什么指导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基层单位或部门报上来的材料,往往不能被上一级领导所首肯所认同,而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修改、改造,以至推倒重来的原因。其中的关键不在于这些稿件对自己业内的知识缺乏了解和熟悉,而在于拟稿人在构思和写作时,往往缺乏一个第三层次的认识思考,即本质层次的思考,或者说是站在大局和全局高度的思考。这个认识阶段,实际上乃是前面提到的要对材料进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连贯起来的思考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改造制作功夫。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的认识飞跃,必须对所掌握的全部材料,进行一番仔细的过滤、权衡、分析、归纳、推理、概括,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的综合起来的思索、整合,逐步找到问题的核心、本质及症结所在。在这个阶段,拟稿人必须调动自己的所有积蓄,进行大胆地联想和想象,使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主体的、客体的、背景的各种资料和材料,加以总体运思,要既能深入事物的底蕴,又能跳出细节和表象的束缚,站在宏观的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努力抓住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构思所应达到的整体要求,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完成了构思预定的目标和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