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二且看游就馆如何美化侵略战争——靖国神社游就馆真相调查
《参考消息》驻东京记者 蓝建中 冮 冶
日前,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接受采访时声称,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没有美化侵略,只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事实。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记者来到了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的靖国神社,看看这里的游就馆是如何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
宣扬“皇军英武”
游就馆位于靖国神社的东北角,馆内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游就馆是为了保存、展示供奉在靖国神社内的“祭神”的遗物、资料、武器等与战争有关的历史遗物而建的,并于1895年开馆。名称取自《荀子·劝学》中“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一句,以此象征靖国神社内供奉的“神”是所谓的高洁之士。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游就馆严重受损,1931年重建,二战结束后曾被关闭,于1986年重新开放。
在游就馆本馆正门前,记者看到,游就馆甚至为战争中死去的军犬、军马和军鸽也建立了慰灵碑。在本馆正门的左侧,一个橱窗内展示着缅甸战场上的一些军用品。靠近正门的地方则是海防舰纪念碑,正中台座上是一艘青铜制的海防舰模型,后面的石碑上雕刻着200余艘被击沉的海防舰的名称,台座下面的亚太地区地图上,标示着海防舰被击沉的地点。在海防舰纪念碑旁则是今年新建的帕尔纪念碑。帕尔是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期间的印度法官,因声称日本无罪,一直被右翼引为同道,建立这座纪念碑,无疑是为推翻东京审判的结果。
在本馆正门的右面,竖立着特攻勇士(神风突击队员)的青铜像,一旁的《特攻勇士赞》指出,特攻勇士“是今日和平与繁荣的日本的基础,他们的至纯崇高的殉国精神,应该受到国民一致的敬仰、追悼并永远传颂下去”。
本馆的侧面是新馆,新馆与本馆连为一体。新馆的一层,展示了日军曾用过的零式战斗机、加农炮、榴弹炮、机关枪等侵略武器。一层的书店,出售有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书籍,诸如《被抹煞的大东亚战争》、《大东亚战争的真实》、《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理所当然》、《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有什么不对》、《验证南京事件“证据照片”》、《中国埋葬的历史的真实》等。
新馆二楼,迎面是一尊“士兵之像”,进入展厅前,先要看一部循环播放的纪录片《我们不会忘记》,片长约一个小时。纪录片称“战后,由于错误的风潮导致的对大东亚战争的批判植根于日本人心中,甚至渗透到不了解战争的一代,一直背负着祖国的污名。现在,希望告诉你们真实的一面”。纪录片的开头是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似乎在表明日本是战争的受害者。按照纪录片的说法,甲午战争是日本为了帮助朝鲜实现独立,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方面首先开枪,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总统罗斯福阴谋将日本拉入战争的圈套,当时的日美谈判不过是美国争取时间的手段,日本是被逼无奈才发动战争的。即使不发动战争,接受美国的最后通牒也相当于亡国,因为日本在中国有合法利益,特别是在东北更是存在通过日俄战争获得的合法利益,并且有日军士兵的坟墓。不发动战争,连日本的灵魂都会失去;而发动战争,即使失败也要一代一代继续斗争下去。纪录片声称东京审判是胜者对败者的报复,是非法的审判。影片在介绍九一八事变时,虽然不得不承认是日本士兵炸毁了柳条湖段铁路,但是又强调这是个人的独断行为,带有自卫的性质。纪录片还重点介绍了七七事变后发生的“通州事件”,试图通过230名日本和朝鲜人在通州被调转枪口的保安队所杀来证明日本是受害者,同时没忘强调“爱妻子和孩子的日本军人绝对不会在海外从事掠夺等残暴行为”。纪录片最后将所谓“英灵”的牺牲作为今天日本和平与繁荣的基础。
此外,馆内利用大量展品,无时不忘宣扬皇军的英武,展示了大量的遗书、遗物、塑像、绘画作品,诸如山本五十六致南云的书信、女子挺身队的血书、在冲绳战死的牛岛满司令的军服等。1932年2月29日,日军在进攻上海庙巷镇的战斗中,工兵第18大队第2中队第2小队的陆军一等兵江下武二、北川丞和作江一之助怀抱即将爆炸的爆破筒,闯入敌阵,炸毁了防御的铁丝网,为日军进攻开辟了道路,这三人因此被称为“肉弹三勇士”。馆内展示了“三勇士”的青铜浮雕,对此大加赞扬。一幅题为《蒙古军民协和之图》的绘画,展示了日军攻占后蒙古族欢欣鼓舞的情景。东条英机、木村兵太郎等战犯的照片与其他战死者的照片一起被作为“神”张贴在馆内,照片则标明是“法务死”(被法庭判为死刑)。在最后一个大展示室内,展出了当时日本军队使用的各种武器,其中包括巨大的称为“回天”的自杀式鱼雷艇。
满纸“真实谎言”
游就馆虽然是一个军事博物馆,但是里面涉及古代的部分只有一个小小的展厅,而明治维新以后的历史才是主体,其中二战的内容又占了最大的部分。记者看到,游就馆在介绍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时,宣扬甲午战争是为了帮助朝鲜实现独立。在一幅展示日本入侵马公岛的绘画中,日本大败清军,清军将领手中的大刀被日军将领一刀砍断,而在强调日军的“英勇无敌”时,则完全不提日军旅顺屠城,全城只剩下36人的历史。
介绍北清事变(八国联军侵华)的展厅称:“西欧列强对于在日清战争中暴露出衰弱本质的清国提出了露骨的利益要求,扩大了势力,愤慨的人们以义和团为核心,提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清政府也表示同意,宣布对列强宣战,包围攻打北京的外交公馆。日本作为欧美列强联合军的主力发动攻击,提供援助,但是日本军队精锐、纪律严明,特别是占领北京后,日本军队的有秩序行动与列强军队的掠夺形成对照,深受北京市民的信任和称赞。”按照这段说明,似乎当年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只包括西洋,而不包括东洋。当时日本军队从清朝户部抢劫了近300万两库银和绫罗绸缎,为了毁灭罪证而烧毁了户部,游就馆对此只字不提。
在介绍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的展厅内,对这一事变竟这样描述的:“这是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以奉天郊外的柳条湖附近的铁道爆破事件为契机,企图对满洲全境实行军事占领的事件。这个事件在签署塘沽协定后,事实上结束了。日本因为日俄战争的胜利而在满洲拥有权益,但是中国在‘灭满兴汉’的旗号下建立了新国家中华民国后,这股热情发展成为无视原有条约的过激的恢复国权运动,并波及到了满洲。利用武力镇压反日行动的关东军,虽然受到了国民的支持,但是列强强烈反对,日本退出了国联,加剧了国际孤立。”游就馆将中村大尉事件、万宝山事件都作为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加以介绍,在介绍中村大尉事件时指出:“日本政府本来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是张学良却主张事件是捏造的,在没注意到事件的重要性时为时已晚,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已经爆发了。”说明虽承认中村震太郎到兆南地区是为了绘制军事地图,但不指责中村大尉从事的非法间谍活动;在介绍万宝山事件时,只是单纯说:“朝鲜农民和中国农民因为灌溉沟的问题发生冲突,出动了警官队。这被夸大报道后,在朝鲜全境发生了反中国人暴动,中国人的死者达到100名(波及为中国的排日抵制活动)。”说明既不提日本方面怂恿朝鲜农民寻衅滋事,也不提日本军警对朝鲜农民的偏袒,只是说“这波及为中国的排日抵制活动”。以上描述无外乎将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归咎于中国方面。果然,后面的说明指出:“对满洲的张学良政权的露骨的排日政策和日本政府对华绥靖外交的不满在满洲特别是关东军内部郁积。事变后,关东军拥立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建立了满洲国。”说明不提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方面制造的,仿佛建立满洲国这个傀儡政权是日本方面的正当权利。对柳条湖事件的说明,只单纯说:“以在奉天郊外发生的爆破南满洲铁道为契机,1931年9月18日,满洲事件爆发了。”
为了强调是中国排日才引发了九一八事变,展览还特意介绍了川崎少佐的《阵中杂感》:“不用说支那军队,一般民众的侮日态度也极端强烈,我们的官民都生活在悲愤的泪水中。城内商业区的上学儿童遭受侮辱,找父母哭诉。据说多名日本妇女被支那人强奸。其他各种侵害权益的事件更不待言,日本人只能焦急地等待政府解决的那一天。在这种情况下,铁道的受损也在不断增加。”
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在馆内被称为“支那事变”,展览内容称:“1933年的塘沽协定,使日中关系好转。但是中国共产党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以后,恐怖活动不断发生,局势再次恶化。第二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反共的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反日行动进一步加剧。卢沟桥的小事件导致成北支事变,由于中国正规军向日本军队非法射击,以及日本军队的反击,使整个北支成为战场,其背景就是中国方面拒绝日中和平的意志。蒋介石把战场扩大到上海和南京,将广大的国土都作为战场,选择了以此来使日本军队陷入疲敝状态的道路,后来,经过到大东亚战争结束的8年战斗,成为战胜国方面的一员。”
关于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原因,馆内解说道:“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的演习场,发生了正在对进行夜间训练的日本军队进行射击的事件。第二天早上,前往当地的一木大队也受到枪击,于是与宛平城内的中国军队交火。日本政府决定‘不扩大事件,局部解决’,当地也在11日签署了停战协定。7月11日的停战协定虽然签署,但是双方增兵导致相互不信任加深。18日,第29军军长宋哲元拜访了香月司令,表示道歉。但是似乎是为了对此表示反对,恐怖事件接连发生,发生了25日的廊坊事件、26日的广安门事件和中国正规军对日本军队的直接进攻。27日,参谋本部命令对平津地区进行扫荡作战,支那驻屯军利用武力,扫荡北京、天津地区的中国军队。”
关于八一三事变,馆内介绍说:“约5万名另正规军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在上海的非武装地带建筑了坚固的阵地,包围了有5 000名海军陆战队保卫的日本租界,8月13日开始发动攻击。”展览内容完全不提日本方面的挑衅在先,是日本方面在松井石根指挥下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在对中国整体作战进行介绍时,展览称:“卢沟桥事件发展成为北支全境的战斗,8月,第二次上海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下令总动员,决定进行国共合作,日本政府也放弃了原来的不扩大方针。”仿佛是中国方面的抵抗导致了日本放弃不扩大方针。在介绍“北支作战”时则说:“‘北支事变’发生后,由于除第29军外,中央军也进入,于是日本第五师团也向察哈尔方面进攻,占领了万里长城。”无外乎又是在说中国方面的抵抗导致了日本扩大战事。
在介绍南京事件(即南京大屠杀)时竟胡言:“1937年12月,包围南京的松井司令官向属下部队发布了用红笔标明外国权益和难民区的略图,要求严正军规,杜绝不法行为。败退的中国军队逃到作为退路的下关,被歼灭。在市内,由于败兵换上民间服装,成为便衣队,因此还对他们进行了揭发。但是南京城内,一般市民的生活恢复了和平。”对于南京大屠杀,展览只字不提。展览还展示了当时的军歌《小麦与士兵》,而就是这首歌,与歌颂靖国神社的《九段之母》等军歌一道,现在不时能在日本一些卡拉OK厅的歌单上看到。
在介绍攻打武汉的作战时,展览特意指出:“中支派遣军于1938年10月攻占了武汉三镇,但是和南京一样,设立了残留居民的避难地区,特别是对历史遗产、文化设施、大学、图书馆采取了万全之策加以保护。”完全不提日本军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掠夺与破坏。
竭力自我辩护
在介绍太平洋战争时,游就馆仍使用战时的提法“大东亚战争”,并声称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在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形势时,展览指出:“在严重萧条的情况下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对于没有复兴的美国经济束手无策。很早就预想发生大战的罗斯福在1939年决定美英联合对德参战,但是由于美国国民的反战意志而碰壁。罗斯福悄悄推进美国的战争准备——‘和平计划’,并且对英国和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他最后的手段,就是通过对缺乏资源的日本进行禁运,强迫日本开战。通过参战,美国经济完全复苏了。”在介绍日美谈判时,则指出是美国先于日本决定开战的,日本纯属被逼无奈。
为了强调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解放战争,展览特别介绍了1943年的所谓大东亚会议,称:“在南方作战结束后的1943年5月,日本决定实现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各国和各民族的团结,承认了缅甸和菲律宾的独立。同年11月,召开了六国(日本、中国、泰国、满洲、菲律宾、缅甸、印度陪席)参加的大东亚会议,并发表了大东亚宣言。”实际上,日本当时是在战争出现颓势的情况下才搞了所谓大东亚会议的闹剧,当时的东南亚仍未摆脱日本殖民地的性质。展览称:“亚洲民族的独立成为现实,是在大东亚战争初期日本军队获得辉煌胜利之后。在日本军队的占领下燃烧起来的火焰,即使在日本失败后也没有消除,经过独立战争,民族国家接连诞生。”
关于停战,展览称:“由于美国没有早日实现和平的意志,一直到波茨坦宣言,一直未出现谈判的机会。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宣言提出的条件,一直到议和(指旧金山和约)的约7年间,只能在占领军的统治下摸索重建的道路。”展览的题为《遗恨烧旌旗》绘画,似乎仍对战败耿耿于怀。
对于侵略中国这样的独立国家,游就馆让日本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原因归结于是中国的排日运动引起了日本的反击;为了争夺资源和殖民地而入侵东南亚等欧美殖民地,游就馆则说成是日本被逼无奈,是不可避免的,是为了解放亚洲民族。总而言之,游就馆鼓吹大东亚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解放战争,虽败犹荣。麻生声称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不知是无知,还是自欺欺人,由此也让人怀疑个别日本政要反省历史的诚意到底有多大。
(引自《参考消息》2005年12月1日第13版)
评析
这是一篇问题揭露型新闻调查,虽与一般行政性调研报告有所不同,但在调查事实真相、揭示事物的深刻内涵的要求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
该调查选择的课题是一个事关中日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它以日本领导人反复参拜的靖国神社中的核心部分——游就馆展览内容为对象,以拆穿谎言、澄清被歪曲的史实为目的,驳斥日本当局的狡辩,其选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该调查针对日本领导人否认游就馆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采取边叙边议、反正对照的办法,揭露游就馆的展览真相,即拒不认罪、倒打一耙、为侵略者张目的罪恶用心和丑恶本质。
驳斥反面论点、澄清被歪曲的事实,就要摆出正面的观点和事实。该新闻调查写的是游就馆真相,要驳斥谎言和谬论,就必须对其所涉及的历史真实情况有清醒、深刻的了解,方能信手拈来,边叙边驳。所以这里的调查对象不仅包括眼前的对象,而且包括对象涉及的一系列历史史实。没有对这一段历史的深入了解,是无法对游就馆展览加以评议和驳斥的。由此看来,作者对此段历史是进行过深入调查的,而这种调查却是在调查对象之外进行的。
对展览的调查报告,一般要采取移步换形法,但也往往容易流于平泛枯燥。本文却能按照事物的性质,拎出重点,使结构井然有序而又不流于平面化。但也许是因为新闻调查使人难以跳出眼前事实的局限,作居高临下、自由跳宕式的深入归纳和分析的缘故,因而本新闻调查缺乏一般调研报告所应有的深度和厚重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