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汇语义变化的类型及词汇在隐喻过程中发生语义变化的方式

词汇语义变化的类型及词汇在隐喻过程中发生语义变化的方式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词汇语义变化的类型及词汇在隐喻过程中发生语义变化的方式依据传统观点,词汇的语义变化有六种类型:一是语义缩小或专门化,即词汇的所指从普遍意义缩小为特定意义,即新词义从指属的概念缩小为指种的概念,这样,获得新义的词语所使用的语境范围变小。如Poland sails into uncharted waters这个标题,就是把所涉及的人,即Poland,比喻为船只,以不同的速度在一定空间里航行。

三、词汇语义变化的类型及词汇在隐喻过程中发生语义变化的方式

依据传统观点,词汇的语义变化有六种类型:一是语义缩小或专门化,即词汇的所指从普遍意义缩小为特定意义,即新词义从指属的概念缩小为指种的概念,这样,获得新义的词语所使用的语境范围变小。如,wife一词在古英语中指“妇女”,后来语义缩小,指代“地位或职位低下的妇女,尤其是指叫卖各种小商品的妇女”,最后,语义进一步缩小,指代“已婚妇女、妻子”(Campbell,1998:257);fowl一词原来泛指各种鸟类,现在只指“家禽”;starve一词原来指“死亡”,现在则只指“饿死”等。二是语义的延伸或普遍化,即词汇从指代特定意义延伸为指代普遍意义,这样,词汇从指种的概念扩大为指属的概念,词汇的新义大于旧义,词汇所使用的语境范围也比其意义变化之前大得多。例如,arrive原来只是指“到岸”(arrive to shore)之意,后来延伸为“到达”;salary一词最初的意思是“士兵食盐的配给”,后来词义扩大,用来指“士兵的薪水”,最后泛指任何人的“薪水”,而非仅限于士兵的薪水。三是语义的转移,即词语的使用从一组情景中运用到另一组情景中。如navigator一词原来只用于航海领域,但现在它也用于航空领域,甚至用于陆路交通领域等。四是语义的转贬,即词汇由褒义或中性义向贬义方向演变。如,villain一词原指“村民”、“农奴”,后来演变成指代“恶棍”、“罪犯”。五是语义的扬升,即词义由贬义或中性义朝褒义方向发展。如,knight一词原指“仆人”、“侍从”,后来发生演变,指代“骑士”、“爵士”。六是隐喻(包括换喻和提喻)的使用而导致语义变化。

根据亚里士多德以及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上述六个类型均属于隐喻的范畴。那么,在隐喻过程中,词汇的语义到底以什么方式发生转移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七种方式:

一是用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词来隐喻其他事物。几乎所有表示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词都能找到隐喻用法,因为人的本身具有三维空间:有边界、有部分和整体、有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空间关系(吴静,2003:32-33),而空间关系正是基本认知域中最基础的关系。像the arm of a chair,foot of a table,foot of the mountain,head of a bed,face of a watch,face of a building,back of a chair,back of a horse,mouth of a tunnel等短语中的斜体词语均体现了人体名词从人体域向物体域的词义引申,均属于隐喻。当然,上面这些短语中表示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词,其隐喻的痕迹不再明显,因为它们因长期使用而成为规约化或词汇化了的隐喻。换言之,这些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语,其隐喻义已经在言语社团中深深扎下了根,这样,它们所拥有的隐喻义已成为词典中的一个义项,其隐喻力不再活跃(Ungerer&Schmid,1996:117),人们对它们也习以为常,感觉不到它们的创造性或新颖性,因而成为死喻。

二是用已知事物隐喻未知事物。从已知到未知符合人类认知心理过程。通过使用已知事物来隐喻未知事物,就能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建立起“相似”的概念,建立起这种“相似”概念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可以想象”(Lee,1992:70)。同时,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汇隐喻的开放性,使得人们从概念方面和语言方面不费太多力气就能适应新情景。如,英语当时之所以能够很容易适应计算机革命,原因之一就是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已经很顺利地应用到计算机这个新领域。在这种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应用过程中,隐喻发挥着积极作用。像run,crash,freeze,write,save之类的日常词汇早已进入计算机领域,并应用到具体的计算操作中:DOS is running;The system has crashed;When it freezes,you have to reboot;It's saving the file to disk.

多数情况下,将某个词语应用到新领域既有可能引起词义的引申,也有可能引起词义的具体化(如,writing to a soft disk<写进软盘>同saving to a soft disk<存入软盘>之间是有细微差别的)。但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通过隐喻将已知领域链接到未知领域的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三是用具体事物隐喻抽象事物。人们共享的经验域有些相对来说更为抽象,为了能谈论这些更为抽象的经验域,我们往往从更为具体的经验域中借用术语或词汇。正如鲁梅尔哈特(1979)所说,“当我们谈论抽象概念时,我们几乎总是从另一个具体的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中选择词汇”(引自李国南,2003:48)。用具体事物来隐喻抽象事物体现得最充分的莫过于对非常抽象的科学概念或科学术语的具体化了。如在计算机科学中,本来非常抽象的专业词汇,通过借用非常具体的日常用词,就变得非常具体、非常易于理解了,如electronic brain(电脑)、menu(菜单)、command(命令)、window(窗口)、hardware(硬件)、data warehouse(数据库)、data mining(数据采集)、electronic mail(电子邮件)等。在报纸标题中,也经常有使用具体事物来谈论抽象概念的情况。如Poland sails into uncharted waters这个标题,就是把所涉及的人,即Poland,比喻为船只,以不同的速度在一定空间里航行。这里的Poland是换喻,不是指地理概念上的区域,再是指居住在Poland这个地理区域上的波兰人,再进一步讲,Poland本身又是换喻,因为标题中所指的不是波兰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口,而是指波兰政府,或者从更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指波兰的经济政策。

四是用一个经验域隐喻另一个经验域。这时,前面的经验域往往是熟悉的、常见的,后面的经验域往往是不熟悉的、陌生的。如:(1)用听觉隐喻视觉:如loud在There was a loud holiday air all over the country(举国洋溢着一片热烈的节日气氛)一句中;(2)用触觉隐喻味觉,如sharp在I can sense the sharp tang of alcohol一句中;(3)用味觉隐喻情感,如bitter在The prodigal son shed bitter tears一句中;(4)用视觉隐喻情感,如dazzling在She has given a dazzling performance一句中;(5)用温度隐喻情感,如cold在She got a very cold reception一句中;(6)用饮食域及消化行为域隐喻思想域和思想的人际交流域,如chew在I'll have to chew on that idea for awhile一句中,swallow在They just wouldn't swallow that idea一句中,digest在She'll give us time to digest that idea一句中。

五是用属来隐喻种或用种来隐喻属。我们认为,上述传统意义上语义的缩小或专门化、语义的延伸或普遍化、语义的转贬、语义的扬升等均属于用属来隐喻种或用种来隐喻属的情况。

六是用描写外部情景(即客观外部世界)的意义来隐喻描写内部情景(即人的内心世界,如评价、知觉、认知等)的意义。如grasp一词,当它用于描写外部情景时,意为take in one's hands,但在I really cannot grasp his argument一句中,grasp所传达的是内部情景意义,属于认知的概念,意为understand;当weigh(up)用于描写外部情景时,意为determine weight,但它可隐喻为内部情景意义,意为“掂量”(evaluate)。

七是用描写外部或内部情景的意义来隐喻篇章语境意义和元语言情景意义。如observe的内部情景意义为“察觉”、“认识到”,它可隐喻为“说、陈述”,成为元语言情景意义;while用于描写外部情景的意义时意为“与此同时”,它可以隐喻为“虽然、尽管”(although),从而成为篇章语境意义。

在词汇隐喻过程中,不管遵循哪个原则,有一点须注意,搭配或语境对词汇的语义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语义学家们认为词语有一种指代某些特定指称物的恒常意义(束定芳,2000:245),即字面义,但词语都是在此基础上,由于搭配或语境等作用,词汇的意义才得以延伸、拓展,从而变成隐喻义。隐喻义与字面义既相对立,又相依存。字面义并不意味着“原有”意义上的“固有义”,而仅仅是“目前的”、“通常的”意义(ibid:247)。另外,隐喻其实也只不过是语言规约化过程中的插曲,语言的规约化过程即是隐喻义向字面义转化的过程,因此,也有人认为隐喻不具创造性。从隐喻化到规约化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阶段是使用隐喻义作为创造性使用语言的阶段。接着转入第二阶段即模仿阶段。这时,语言的使用者意识到要使用该隐喻用法。当隐喻完全规约化了时,也就进入了第三阶段。这样,一个循环也就完成了。这一循环进行完毕,新一轮隐喻化到规约化的循环又会出现。语言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从隐喻化到规约化的过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