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对外宣传与外宣翻译
翻译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播。罗选民(2008: 91-92)指出,在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中,人们大部分是通过文字(翻译)达到交流目的的。翻译在本质上与文化传播和大众传媒密不可分,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翻译几乎构成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总体特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翻译、诠释,进行文化或跨文化传播。简而言之,翻译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理论中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生过程。在充分认识到翻译的传播本质后,翻译被认为是“与语言行为和决策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传播是指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翻译具有传播的一般性质,即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但与普通传播不同之处在于,翻译驾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操纵者必须选择文化换码,而并非原来的符号系统。简而言之,翻译的本质是传播,这决定了它已经成为传播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张丽娟,2004)。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宣传被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大到政府文件、经贸洽谈会,小到街头标牌、广告、电视、报纸,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陈小慰,2007:60)。对外宣传离不开翻译,因为对外传播中的内容首先必须被转换成目的受众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外宣翻译在我国的对外宣传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外宣传翻译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点。我国翻译领域的权威刊物《中国翻译》开辟了相关专栏供学者们交流经验和意见。翻译家和学者们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对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外宣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不少建议,指出外宣翻译不仅“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2000:2),而且“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黄友义,2005:31),因此,作为一种“门面工作”,外宣翻译必须严肃认真,尽量避免各种错误与缺陷,因为这种错误“会被放大来看”(黄友义,2005:31)。外宣翻译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其中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强、要求高度的精确、以译文为重点等。因此,外宣翻译具有自己的原则,需要坚持“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27)。在翻译策略上,由于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受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袁晓宁,2005:75),因此要做到“内外有别”(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2000:2),在风格、措辞、文化背景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以自然段为单位,忠实再现原文意义(袁晓宁,2005)。黄友义(2005)又指出,“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为此,在从事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黄友义还指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赵启正反复提倡外宣工作要“内外有别”,也就是强调中外受众的思维、心理差别,不能按我们自己的习惯向他们宣传。翻译中国特色的材料时尤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否则事倍功半。刘亚猛(2004)指出,根据西方修辞思想,信息的传递在对待完全不同的受众时应该使用完全不同的说服手段。我们的宣传在从面向国内说服对象转向西方说服对象时所要求的是一种“再构思”、“再表达”和一种“重构”,而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具体来说,我国外宣新闻报道的译文应该尽可能模仿和贴近欧美国家英语新闻的写作风格,包括借鉴国外传播的有效表现形式以及尽可能选用海外受众熟悉和习惯的词语和说法,从而使我国的对外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我们的内容,但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形式或“包装”,来帮助我国的对外宣传实现最大化的效果。
显而易见,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展示和提升国家良好形象,我们才能紧紧抓住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融入世界带来的历史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然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2007年4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巨大,而外宣翻译工作已成为改变这一现象、推进中国文化更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外宣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环境的具体体现。更完整、系统、准确、深入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通与融合已成为外宣翻译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此外,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领导办公室主任吴伟在该北京论坛上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认为我们的软实力,诸如表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产品,对外的交流与影响十分有限,这使得我们自认为的国家形象与国际认可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的距离,而究其原因,外宣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吴自选(2005b:4)认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宣传翻译工作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就整个国家而言,外宣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对一个地区、城市而言,外宣翻译的质量往大处讲可能影响到本地的投资环境,往小处讲可能影响到一个招商项目能否洽谈成功……因此,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对于外宣翻译在对外宣传中承担的作用、重任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国家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第一副主席黄友义在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在我国召开之际曾撰写专文表示祝贺,在此特选择其中的若干重要内容。黄友义先生指出,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百余年间,中国的知识精英通过译介西方文化思想和社会经济信息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那么,当我们在新世纪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时,则应更加注重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要向世界贡献中华文明成果,对外传播能力是决定因素之一,而翻译工作作为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主要任务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改革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对外传播的手段、形式、内容和业务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纸质媒体、广播电台、电视节目再到互联网,已基本形成宽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而在此过程中,翻译工作作为传播通道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中译外翻译工作者的艰苦努力,要实现今天我们国家对外传播的发展局面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向世界说明中国,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同与融合,是时代的重大命题,也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但是,目前翻译问题仍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各个对外传播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高水平中译外人才的匮乏。目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自身内涵与厚度相比,相去甚远。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呼唤翻译事业的勃兴(黄友义,2008: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