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新闻翻译与翻译理论
新闻翻译有别于文学作品翻译,这已成为翻译界的共识,因此新闻翻译的标准较后者而言也不尽相同。新闻的传播效果有赖于受传者,要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先研究目的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根据受众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德国功能派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对外宣传翻译强调的就是译文功能,即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显而易见,功能派翻译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新闻翻译进行了诠释,这一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多边关系(张雪珠,2005)。早在20世纪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文学翻译者和圣经翻译者就已观察到了不同的语境要求不同的翻译。1964年,奈达(Nida)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认为在忠实地重现源文本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言外交际效果的对等。之后,他又提出了“最贴近自然的对等”和“功能对等”的概念,为以后目的论的提出铺平了道路。
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翻译派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行为”,强调交际目的,指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其中,费米尔(Hans J.Vermeer)的“目的论”对于翻译实践有着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吴自选,2005b:5)。费米尔的目的论,无论是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还是最近以来的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等,归化还是异化都给出了很好的解释。简而言之,翻译中到底采用直译还是意译,或者采取直译加意译,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根据费米尔的观点,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视交际场景、译入语(目的语)文化以及译文的交际目的而定。比如说,在我国的对外宣传报道中,凡是在翻译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的文字,或者说包含中国文化信息的词语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到以英语为母语的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写或者背景补充。在这类文本的翻译中,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往往需要译者背叛原文,做到更高层次上的忠实,而不是简单地翻译“原文的字面意思”,否则就无法达到交际目的。
赖斯(Katharine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是在她对当时一些著名的翻译家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赖斯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从文本类型出发选择翻译手段。赖斯借用了德国语言学家布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表达(主观性)、陈述(表现为客观性)、呼吁(说服性),将语言功能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把语言的功能与具有这些功能的语言类型和文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如果原文作者是表达一种包含艺术形式的内容,译文就要用类似的手段来表达这个内容,此时的首要目的是艺术形式与原文一致;如果原文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译文就要不多不少、直接完整地传达信息内容,虽然有的信息文本作者也有独特的文体风格,但翻译信息功能文本的首要目的是达到内容与原文一致,达到有效的传意、信息的准确无误;如果原文的功能是要读者做出反应,译文文本的处理就要迁就目的语的形式规范和文体惯例,首要目的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的研究焦点并不在于具体翻译操作方面,而主要在于建立一套评价译语文本质量的标准体系;或者说,是从翻译结果这一角度出发的。
费米尔在赖斯的《翻译批评——其潜能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200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克里斯蒂·诺德(Christiane Nord)《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系统概括了功能翻译理论,并提出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之分,认为前者是用译文语言再现原文作者与读者的交际情景,包括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后者是把翻译看成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进行交际的工具,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交际内容。
功能翻译论认为,每一个使用中的语篇或文本都服务于某种交际目的,承载着信息发出者的意图与期望。作为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有其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作者通过源语文本传达信息,译者则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诺德,2001)来将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地传递给目的语的接受者,甚至可以酌情改写(adaptation)。
在新闻翻译中,编译与摘译是两种最常用的手段,尤其是编译。从翻译理论上来说,近年来在我国十分引人注目的西方翻译流派中的纽马克的文本论以及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都能很好地解释新闻翻译中采用编译手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一位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教授和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从翻译实践出发,又以翻译实践为归宿,纽马克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有其独特的看法。纽马克将各种文本分为三大类型,即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号召型文本(vocative text)。表达型文本指的是严肃文学作品、官方报告、自传文学、私人书信等,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较少考虑读者反应。信息型文本强调“真实性”。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可以涵盖任何知识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商业、工业、经济等,其具体表现形式往往包括教材、技术报告、报纸或杂志文章、论文、备忘录和会议记录。号召型文本指的是通告、说明书、公共宣传、通俗作品等,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号召读者按照作者的意图作出反应。纽马克认为,文本的不同决定了翻译时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中,这些范畴的划分也并非绝对。纯粹的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或号召型文本是很少的,大多数文本都同时具有这三种功能,只是其中一个功能特别突出。表达型文本往往也有客观的一面,也带有某些信息;信息型或号召型文本也可能带有表达的因素。同样,大多数信息型文本也带有号召型色彩,或是在某一部分转变为号召型文本。但是,总的说来,每一种文本都具有突出的重心,为译者采取翻译策略以及评价译文的好坏提供参考标准。在这一点上,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与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与赖斯相比,纽马克的文本理论更突出的方面在于他在文本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各功能文本的特点,提出了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语义翻译,简单而言,可以认为是侧重文本意义(meaning)传达的一种翻译方法;而交际翻译,则应该说是注重文本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传达的一种翻译方法。换言之,语义翻译是以源语文本为中心的,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上力求接近原文;而交际翻译则是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
信息型文本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是次要的。人们关心的是作者说话的内容,而不是说话的方式。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译者在语言运用上,可以不以原作和原作者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重组、修正、补充。因此,与表达型文本相比,译者有更大的自由度,采用的是交际翻译策略。
新闻报道最主要的任务是传递消息、报道时事,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出于这一功能,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简洁,内容丰富,力求用最经济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将汉语新闻报道译成英语时,译者应将原文本的信息、内容完整地再现出来,让英语受众接收到与汉语受众同样的信息。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在处理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时,即遇到语义、文化缺失时,需要考虑到英语读者由于缺少文化背景知识,很可能对完全忠实的英语译文无法完全理解。由于理解的问题而接收不到汉语新闻报道所承载的信息内容,译者就没有完成如实地再现原文信息的任务。此时,译者需要灵活变通,在语言运用上,不以原文为标准,而以接收者的语言层次、文化背景为标准,力求译文通顺易解。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可以先直译过来,然后再用不含文化色彩的词语进行解释。例如:
那么我们天津市的公园,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了。1905年,我们天津最早的公园叫中山公园,就开放了。那么,那个时候,我们的周总理还有孙中山先生都在那个公园里从事过革命活动,这个公园作为纪念公园一直延续到现在。
The first park in Tianjin was built some 100 years ago.In 1905,the city's first park,Chung-shan Park,was opened to the public.At that time,Zhou Enlai,who later became the first premier of P.R.China,and Dr.Sun Yat-sen,or Sun Chung-shan,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a,gave speeches in the park to call for democracy.As a memorial park,it's still well preserved.
(吴自选 2004:30)
这段新闻里提到了周恩来和孙中山两位历史人物。二人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西方的普通大众对这两位中国的政治家却了解甚少,甚至可能是一无所知,因此翻译时必须加上相应的解释(吴自选2004:30)。通过这种交际翻译策略,英语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接受汉语新闻的内容。如果译者拘泥于汉语新闻原文,亦步亦趋,译语晦涩难懂,会大大影响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在注重信息第一位的信息型文本的翻译中是不允许的。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译者的首要任务在于如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重点应该放在核心信息以及译语上,着重看译语是否如实并流畅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