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中文新闻和英语新闻写作手法比较
在汉英新闻翻译中,效率和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对中文新闻和英语新闻的写作手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有所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些异同是准确有效地完成新闻翻译任务的前提。窦卫霖和董继荣(2006: 271)指出,东西方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差异之一就是东方人呈现出综合性思维的倾向,西方人则倾向于分析性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明显影响了新闻写作的方法。中国记者表现出综合思维倾向,在导语写作时往往对新闻事件进行概括的叙述,对细节的描述明显不如西方记者重视,在新闻正文写作中更加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较少给读者提供易于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资料;西方记者表现出分析型思维倾向,在导语写作时较注重新闻的细节,在新闻正文写作时给予新闻背景更多的关注。
英文《上海日报》总编辑张慈!2007年4月6日在“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发言时指出,由于文化历史和社会体系的不同,中国的中文新闻写作与西方国家的英语新闻写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中国的新闻故事通常情况下省去了许多或者忽略了许多在英文报纸上看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比如说中国的新闻经常引用一些未命名的、没有透露姓名的人所说的话,如老师、客户。他们可能会引用一个老师说的话,他们会说现在的体系是不健全的,但是读者要问了,老师是谁?他们的性别是什么?他是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还是大学老师呢?英语的新闻和报纸就不会写这样的故事,他们会认为这样的写作缺失了最关键的要素,是不值得信任的。又如,中文新闻写作有时候非常松散,比如说写一篇关于抽样调查的新闻报道,记者很少会告诉读者谁参与了这个调查,谁进行了这个调查,抽样被试是谁,误差率多少。如果是调查一个行业的发展,他们只是告诉你两年中他们的增长率百分点是多少,而不会告诉读者他们各个年度的百分比是多少。由于这些因素,以内宣新闻稿件为翻译原材料的新闻翻译就显得格外困难,因为译者必须非常艰辛地找到所有缺失的要素,否则,翻译工作便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新闻实践来看,张慈!指出的上述情形在我国的新闻写作中不在少数,电视新闻也不例外。请看以下电视新闻报道:
奥运花絮:赛场的眼睛——记者
【口导】我们尽管不能亲临奥运赛场,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电视机及时了解方方面面的赛事,感受到赛场上炽热的气氛。下面我们把镜头掉转,来看看我们的记者是怎样给我们带来精彩的瞬间。
【字幕】风雨无阻,拍摄第一
【配音】北京奥运射箭馆外,一道水幕吸引了很多人,北京从早晨就开始下雨,这会儿已经在击剑馆外面制造出瀑布了,看来这瀑布还真吸引了这位老外,拍吧,不行,得先武装一下。嘿,你雨帽还没戴上呢,顾不了了,这样看得清楚,对于摄影记者而言,好画面和摄像机比什么都重要。
【字幕】塑料布下的解说员
【配音】看看这些蒙着塑料布的看台,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吗?在每一块塑料布下面,都藏着人呢,他们都是各家媒体报道公路自行车赛的解说员,在这样的配音间里解说比赛还真有一种别样的情趣。
【字幕】老明星,新记者
【配音】我们不说你也该知道这位是谁吧,对了,香港乃至东南亚大名鼎鼎的大明星李克勤啊。这会儿他既不是来唱新歌的,更不是来秀舞姿的。李克勤转行了,他现在是香港TVB临时特聘的体育记者。瞧瞧,明星就是明星啊,观众们看见了自然不会放过他,而大明星也很敬业,也有自己的偶像,是谁呢?看看他拍谁呢?
【字幕】最隐蔽的摄像机
【配音】这儿是北京奥运会的举重赛场,猜猜这姑娘在干什么呢?我估计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你还真猜不出来,这位外国女孩正在清理的是举重场地地面上一个摄像机镜头,您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就是由这个微型摄像机传出的。
在上述新闻报道中,新闻要素严重缺乏,首先是没有时间,唯一的时间要素“早晨”又没有说清楚是哪天早晨。除了香港明星李克勤之外,人物要素严重缺失,其他的人物都是模糊的,连他们的姓名和供职媒体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他们来自哪个国家了。地点要素也是模糊不清的,自行车公路赛的地点,李克勤采访报道的地点,举重和击剑赛场的具体名称,没有一个是交代清楚的。更为严重的是,全文通篇几乎都是记者在自说自话,新闻细节也是严重缺乏,甚至可以用空洞无物来形容。这种新闻稿件,在欧美国家的英语新闻报道中是断然不可能出现的。如果我们照译不误,丝毫不能实现期待中的对外传播效果,因此干脆取消不译。
有时候,有些中文新闻报道看似在题材和内容上都相当有价值,可是仔细一研究就不难发现,文中大多是“气势磅礴”的套话,实际内容很少,新闻事实更是几乎没有。请看以下一篇电视新闻报道:
以终为始中国开启精彩“后奥运”时代
【口导】8月24日晚,第27届夏季奥运会闭幕,在这“前承百年,后续未来”的伟大时刻,与世界一同畅享“奇迹17天”的成功经历让全体中国人确信:圆梦“百年奥运”的中国,将以更加自信的风度、更加开阔的胸怀、更加团结的仪态迈向“后奥运”时代。
【配音】38项世界纪录被刷新,蒙古、多哥、阿富汗等多个代表团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上百万社会志愿者投身奥运保障——面对这幕前与幕后完美交汇的成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宣布:“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刚刚过去的17天,中国以5 000年悠久璀璨的文明、博大开放的胸怀与雄厚壮观的实力为世界贡献了一台完美难忘的奥运盛会。今天,当北京奥运随着徐徐熄灭的圣火渐远,它巨大的背影之后,一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安全保卫、新闻服务等极具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成果闪闪发光,那里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更蕴藏有宝贵的精神遗产,正是这种种的总和,为北京奥运赋予了体育盛会之外更激动人心的图腾意义,也让北京奥运走向终点的8月24日,被广泛期待为中国未来突进的起点。
【配音】专家预计,今后3年,此次奥运主赛场的北京将依凭物质、精神、知识、人才等种种奥运遗产的综合推动效益迎来井喷式发展,而这种良性趋势亦绝不会是拘囿于北京地区的孤立经济现象,它必将成为“后奥运时代”中国所有地区共同的发展支点——社会心理与群体精神更加统一坚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有的放矢,食品安全保障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延续推广,以京津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性大气污染整治借机铺开,指向全民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日新月异。
7年筹备,17天盛会,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幸亲身参与奥运,但从今天开始,13亿中国人都将以各自的方式奉献于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并在可期的未来,都将因着祖国的伟大崛起而受益和自豪!
这篇报道没有任何新闻要素,而且充斥着记者的主观评论和抒情,很显然,要把这样的新闻报道翻译成英语,难度是很大的。反观欧美媒体,同样的主题和类似的内容,虽然也有记者的评价,但是更多的是通过采访这一手段来增加新闻的信度和效度。请看外电的一篇报道:
Olympic success boosts China's confidence
As the Olympic flame flickered out on Sunday night,Chinese leaders could congratulate themselves that the event on which they had staked so much had unfolded almost precisely according to their game plan.
The striking success of the Olympics—burnishing China's prestige as the world admired its sporting prowess,organizational skills,and dramatically modern urban landscapes—could encourag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country,say a ran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nalyst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Olympics go way beyond a recognition that China is a sports power,”says Wenran Jiang,a politics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in Canada.“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the Games will move China forward.”
One profound change that a number of China-watchers predict,in l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pect China has earned:that its leaders and people will trust the rest of the world more readily,and tone down an often aggrieved nationalism.
Beijing invested this summer's Olympics with enormous symbolic importance: They were to crown the country's rise to the status of a global power.The months leading up to the Games,though,showed China at its clumsy,ill-tempered,and repressive worst.
...
Almost from the moment the Games began with a“shock and awe”opening ceremony,however,the Chinese authorities regained control of the narrative,and the sports became the main story line.
“China set out to stage a spectacle that would win victories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others without firing a shot,”says Robert Kapp,former president of 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And for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I imagine they have succeeded.”
From TV audiences presented with a“picture-perfect”Games,in the words of Professor Jiang,to visitors here impressed by what they have found,the spectacle appears to have served its purpose.
Before she came to Beijing,Nadine Lewman says,her impression of China was of“sweatshops and smog.”Now,adds the Portland,Ore.resident,“I think it's a beautiful country.Seeing it has changed my image and I would love to come back.They've sold me.”
“I think the Games have been a stunning success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terms of its international image,”says David Shambaugh,Director of the China Policy Program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This is going to earn China considerable international respect.”
Tha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argues Xu Guoqi,a professor at Kalamazoo College,because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China has been afflicted by“a sense of inferiority,crying out for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like a teenage boy.These Games may be a turning point to cure that syndrome.”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文新闻写作套话多、新闻要素缺乏的问题,特举例如下:
实例一
【口导】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省审计厅厅长赵耿毅提交了《关于2007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表明,公共财政使人民群众受益越来越多。
实例二
【口导】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造福人民。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下降,在全国率先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禀持着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江苏积极回应7 600万群众最迫切的呼声,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描画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上述两个电视新闻的口导存在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即缺少了新闻要素中的时间要素。在实例一中,时间要素由“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体现,但是,新闻的时间强调确切和具体,仅以某一会议来表示,对于翻译仍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好在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也许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查询到这个新闻的具体时间。在实例二中,“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下降,在全国率先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等发展成就的背景时间没有交代清楚,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总结性的报道,根据内容可以推断为对近年来成就的总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译者进行认真的分析,最终确认这一模糊时间要素在英语中应该体现为现在完成时,英文导语的关键句就翻译为People in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have witnessed two-digit income rise and successive decline of unemployment in recent years。
具体而言,中文新闻写作与英语新闻写作在标题、导语和正文这三大方面均有一些明显差异,尤其是标题和导语。如许明武(2006:240-247)指出,中文标题喜欢用动词,而英文标题则偏爱名词。在时态上,中文标题常用现在时、进行时、将来时和过去时,而英文标题不用过去时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与中文标题之间的最大差别,所有表示过去发生动作或者已经发生事情的动词,在英文标题中几乎一律用现在时。再者,中文标题可以省略主语,这却是英文标题万万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修辞而言,中文标题呈现两种背道而驰的明显倾向,一是重辞藻华丽与修辞,二是松散拖沓。在第一种情形下,标题注重文采,讲究对仗和押韵,好用四字格,常用各种修辞手段,而在第二种情形下则会出现语言空洞,套话连篇,结构松散的现象,显得有些大而空,显然是受到汉语语言结构的特征影响。相比之下,英文新闻标题则显得比较质朴平淡,重在提示新闻事实的主题。
例如:
1.张家港长江村:创造荣誉传承荣誉更新荣誉
2.风起芦苇荡情动沙家浜
3.春花烂漫春意盎然
4.约会杰出青年分享成长感受
5.春日融融催万物鹭鸟翩翩舞林间
这五个实例都是比较典型的中文新闻标题,既有上述第一种情形,讲究对仗与押韵,也有第二种情形,内容空洞无物。因为看了这样的标题之后,受众根本无法对新闻内容获得一目了然的了解,而根据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标题必须是能够画龙点睛地说明本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的,必须以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式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的中文标题显然就会给翻译带来相当的困难,好在对外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必须首先通读新闻全文,了解新闻要点,然后自行重拟一个新闻标题。以上述第一个标题为例,该新闻说的是江苏省张家港长江村在取得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荣誉之后不但关心本村弱势群体,而且还积极帮助其他落后地区共同致富。为此,英语新闻的标题就改为Jiangsu village strives for greater economic growth。又如,上述第三个标题的新闻事件是第八届沙家浜旅游节开幕,同时介绍了这个著名的水乡小镇近年来如何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为此,英语新闻的标题就进行了具体化处理,如果侧重于介绍该镇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标题就改为Celebrated water town promotes tourism,或者干脆就报道旅游节开幕这一新闻事件,一个简简单单的标题Shajiabang Tourist Festival kicks off也完全符合英语新闻的风格,而且至少也可以让受众获得一目了然的了解。
除了标题之外,中文新闻的导语更是经常出现空洞、冗长、枯燥等现象,与西方新闻的导语形成鲜明的对照。刘轩(2003)在《论中国和西方新闻导语写作的不同》一文中分析指出,中国记者喜欢用概括和选择的手法撰写导语,在第一段把全篇的精华告诉读者,这种导语概述新闻主要内容,向接受对象提供较为全面的本质性质判断,可以有效地引导读者提纲挈领地阅读新闻。但是因为是作者认识加工的反映,容易带来主观随意性。甚至有些作者对新闻事实作主观的评价和引申,并把它看成是重要的内容,写成概括式导语,至于事实,则不过当成说明导语的例证,这种写法违反了事实第一性的新闻规律,一些大而空的新闻就常常应运而生。如:
【口导】让百姓成为创建最大的受益者,让心灵和城市一起变美,在徐州,创建文明城市成为提高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的一个过程,每位市民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文明城市出力。
这则导语中几乎没有什么新闻事实,创建指什么?心灵怎么样和城市一起变美?用什么实际行动?怎么出力?读罢导语,空空如也,读者除了得到一堆概念,一无所获。类似这样的导语,不是建立在确切事实的基础上,没有传达任何有效信息,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价值,也就很难表现新闻的价值。遗憾的是,类似现象在我国媒体比比皆是。
在电视新闻写作中,这种大而空的概括性导语也并不少见,从而对翻译带来了相当的困难。请看以下电视新闻报道:
太湖治污:一场截污纳管攻坚战正在打响
【口导】生活污水污染是太湖氮、磷超标的主要元凶,随着太湖治污攻坚战的迅速推进,面广量大、历史欠账较多的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前治污的重中之重。补短、补软,夯实、布网,在无锡,太湖治污正向生活污水达标处理这座“最难堡垒”发起强攻。无锡的目标是:自来水通到哪里,纳污管道就要铺到哪里。
【记者】这里是宜兴市万石镇南漕村的农民住宅区,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些临河而建的房子周围都有这样一根悬挂的管道,用来收集每户的污水后送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配音】南漕村紧邻的漕桥河是一条入湖河道,由于无法铺设截污管网,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入河中。为给太湖减负,从去年开始,宜兴市投入近30个亿力争用三年时间铺设1 000多公里的污水处理主管网。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南漕村最终采用悬管的方式实现了截污。而在宜兴全市,一场生活污水纳管“百日攻坚行动”已经打响,确保到今年年底,实现城乡污水管网全覆盖。
【同期】宜兴市水务办副主任×××
在这三个月时间内,我们5 000户生活污水全部入管,城区1 000户,乡镇4 000户,截污的生活污水的总量为30 900吨,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污水大部分已经进入我们的污水管网。
【配音】调查显示,生活污水污染目前已成为太湖主要污染源之一。为加速治污,从源头上根除污染,无锡市于2007年年底向全市两市七区下发《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以“减量”为前提,减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以“控制”为基础,保证生活污水集中入网;以“处理”为重点,提高生活污水处置水平,力争三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全达标。今年,该市又投资10多个亿,结合危旧房和老新村改造,再建截污主管网1 550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1座,并加快污水处理工艺的改造升级,确保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乡镇处理率60%以上。
【同期】无锡市副市长×××
今年1 550公里的截污管道加上去年的1 310公里的污水管道加在一起2 800多公里,就等于两年干了前50多年的截污管道的总数。正由于污水处理能力的扩容提高和我们截污管道、收集管网的完善,(入湖)河道的河水状况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变。
上述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导语由于过分强调囊括,从而无法让受众获得任何事实信息,整个导语只有基于作者个人见解的空洞概括和总结,严重影响了新闻价值。如果按部就班将其翻译成英语,显然与西方新闻报道的原则严重不符,从而会影响传播效果。为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重大改造,而唯一可行的再创造性翻译手法就是从正文中提取一些具体事实,以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根据本新闻主题及内容,以地方政府投入巨资来整治太湖的污染问题来引入导语比较理想。从新闻正文中可以看出,“从去年开始,宜兴市投入近30个亿”,“今年,该市又投资10多个亿”属于可提取到导语中的具体事实。虽然一个是宜兴市的投入,而另一个是无锡市的投入,但是宜兴只是一个县级市,属于无锡这个地级市管辖,因此将其整合成无锡市的全部投入是完全合理的,再结合对外新闻翻译的再创造原则,该新闻导语经过改动之后翻译如下:
Wuxi City in South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has spent about 4 billion yuan in recent years to tackle pollution in Taihu Lake,the third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Since sewage discharge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majo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lake's eutrophication and worsening pollution,a project has been launched recently to intercept sewage at its source and incorporate the sewage into pipes.
对于上述中文新闻导语在翻译成英语时的处理方法,刘轩(2003)在《论中国和西方新闻导语写作的不同》一文中也曾有过分析。他指出,欧美记者在导语中往往写入一些具体事实,既真实又可信。就算需要使用抽象词句的概括,他们也是先讲一些事实,然后作简单概括。如美联社北京1982年10月17日的一条导语:“今天晚上,20多万人在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庆祝中秋节,放爆竹,吃月饼。虽然云层遮住了月亮,但是,饮酒、玩牌等喜庆活动却一连几小时有增无减。”该导语展现了天安门广场的远景画面,表现了大规模的人群活动,烘托出节日气氛。虽是在描写,但不是抽象概括,而是具体事件、细节的表现,让人如临其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