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
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就已经产生,当时风俗内容尚不丰富,形式也比较单一,流行的地区不广泛,时间也不固定。因此,先秦是节日风俗起源的萌芽阶段。汉代则是节日风俗的定型时期。除夕、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主要节日的风俗内容都基本上定型于汉代。究其原因:首先,汉代的政治、经济比较稳定,而且汉代统一了先秦各地区,因而使得先秦时代各地区不同的风俗出现融合。再次,汉代是一个科学与迷信并盛的时代,这为节日风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空气。
在汉代节日风俗的定型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东汉,历史的积淀已在节日风俗中呈现出来,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祭奠代替了原来某些原始崇拜活动的内容,成了节日的主宰,如介子推等由人得道成神,受到人们的崇拜。(2)在风俗本身发展中,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俗,一些礼俗演变为风俗,不少风俗和礼仪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接受并沿袭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节日风俗发展中是一个受冲击并出现变异的阶段。这种冲击来自三个方面:道教、佛教的冲击;清玄学思想带来的玄怪观念的冲击;民族融合的冲击。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冲击,使得节日风俗活动的内容及性质发生着变异。首先宗教冲击对节日风俗影响较深。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宗教节日,如四月八日浴佛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等。另一方面,佛教与道教已形成了自己的宗教节日。如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把这三个节日归为道教节日。腊八成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佛成道日”,因此每到腊八这天,群僧诵经,喝佛粥以示纪念。腊八粥也称佛粥。
唐代,是中国节日风俗划时代的裂变时期。节日完全从原来的禁忌、迷信、祓(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禊(古代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禳解(迷信的人向鬼神祈祷消除灾祸)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娱乐型、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如:除夕的爆竹不再是驱鬼的手段,而噼里啪啦的响声已经成为欢乐、热烈的象征;元宵节的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外出观赏的花灯;中秋节的拜月习俗变成了赏月的习俗等。
中国的节日风俗到明清时,出现了三种变化。一是上层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层的复古风,二是有些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节日风俗被淘汰或淡化,三是游乐性的风俗迅速发展。如:新年拜谒被达官显贵限于“礼尚往来”,被认为是不能不互相拜谒,出现了一盒拜帖送到,却见帖不见人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