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被研究古代建筑史的专家们分为六个阶段。它们是:(一)从原始社会后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为成型期。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以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位和等级。(二)从秦汉到三国时期为成熟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台榭楼阁建筑精巧,砖石结构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如秦始皇时修建的阿房宫、三国时期曹操建造的铜雀台等,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吸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四)隋唐两代为高峰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城市和宫殿的规模空前宏大,布局和造型都有很高水平。(五)宋元两代为转变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城市的建筑规模缩小,大型建筑也缺少隋唐两代时期的那种恢弘气势,但却为了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里封闭性建筑格局被打破,活跃的城市商业建筑纷纷出现,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城那样。(六)明清两代为渐进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官式大型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发展呈迟缓状态。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却在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南方的大型宅院和北方的四合院形成最鲜明的对比。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国传统建筑有四个特点,它们是:
(一)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结构”,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这种木结构且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而分为好几种类型,其中以“抬梁式”结构最为重要。所谓“抬梁式”就是通常所见的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这种斗拱结构在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中运用的最多。
(二)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但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采用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如:
◆ 牛布衣独自搭江船过了南京,来到芜湖,寻在浮桥口一个小庵内作寓。这庵叫做甘露庵,门面三间:中间供着一尊韦驮菩萨;左边一间锁着,堆些柴草;右边一间做走路。进去一个大院落,大殿三间,殿后两间房:一间是本庵一个老和尚自己住着,一间便是牛布衣住的客房。(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Niu Pu-yi went on alone by boat down the Yangtse,past Nanking to Wuhu,where he lodged in a small temple called Sweet Dew Temple at Floating Bridge.This temple had three rooms in front,that in the centre housing a shrine to Saint Vajrapani.The left-hand room where firewood and straw were stored was locked,while the right-hand room opened into a large courtyard which led to the three main halls and the two rooms behind them.One of these rooms was occupied by an old monk,and Niu Pu-yi now put up in the other.(杨宪益、戴乃迭译)
(三)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究秩序,适合礼度。主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如我国著名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至于园林建筑,追求的则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如苏州的园林建筑。
(四)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屋顶”。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如北京的紫禁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