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语言与非语言情景因素在冠词习得中的作用
前面第一节主要探讨了儿童习得英语冠词的时间,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具有开拓性,但研究结果基本上是描述性的。第二节重点讨论了冠词习得的次序,所涉及的研究是早期工作的继续。这一阶段的研究获得了更多的描述性数据,同时也开始考虑习得机制问题,尤其是Bickerton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解释性。英语冠词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这一点在第一章中已经做过深入的分析。从习得次序来看,儿童似乎遵循一定的路径,不同用法的掌握时间有先有后。那么,造成这种先后次序的原因何在?是否与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情景有关呢?本节将对这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
首先,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探讨冠词习得时间与次序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成人的概念系统作为参照。也就是说,由语法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心理学家所确立的成人模式被用做标杆,来测量儿童的行为表现,这种做法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Karmiloff-Smith(1979)采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路子,把冠词置于前置词系统这一更宽泛的范畴之中加以考虑。这项研究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考察前置词的用法,旨在确认这类词的动态性语内功能。因此,这种研究路子强调的重点在于指称功能的发展变化,以及冠词与其他指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研究基于一个基本事实,即成人输入中的前置词具有多重功能。
Karmiloff-Smith把冠词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描述词(descriptor),另一类为限定词(determinor)。描述词用于对说话人听话人或直接或间接关注的指称对象提供额外的信息。限定词用于帮助听话人从潜在的指称对象中确认某一特定的对象。根据这种区分,限定词的功能在于指明指称对象与语外(extralinguistic)和语内(intralinguistic)情景之间的关系,而描述词的功能只涉及指称对象本身的特征,不涉及与其他潜在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Karmiloff-Smith开展了16项实验,考察从3~11岁之间儿童使用和理解法语前置词的能力。这些实验设计非常精妙,对各种不同的语言和非语言情景都有考虑。系列实验获得了丰富的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指称表达方式的习得远远超过简单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之间的区分。从一般习得机制的角度看,儿童的认知发展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许多具体的语言问题都对儿童构成挑战。
Karmiloff-Smith的研究受试对象为母语讲法语的儿童,而法语中的冠词和指示词既用于区分数与性,也用于表达定指性、非定指性,以及与说话人的相对距离。这与英语中的冠词和指示词的用法不尽相同。针对这一情况,Garton(1983)仍按Karmiloff-Smith的研究路子,设计和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考察3岁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使用包括冠词在内的前置词的情况。这项实验研究的基本情况在前一节已做过介绍,这里再对有关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加以讨论。实验采用产出性任务,分为可见和蒙眼两种条件。受试分为两组,一组为12名3岁6个月的儿童,参加可见条件的实验,另一组为10名3岁7个月的儿童,参加蒙眼条件的实验。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实验者在排成一列的玩具动物之间移动一位农夫模型,每移到一个玩具动物旁边的时候,就给受试儿童提问:“农夫正对谁说话?”由于实验者处于可见和蒙眼两种条件下,受试儿童必须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手段来表达所指向的玩具动物,因而对问题的回答常常不止使用一个话语而是多个话语。表2.3列出两种条件下前置词使用的比例。
表2.3 两种条件下前置词使用的比例
Garton的分析显示,可见和蒙眼两种条件前置词使用频数之间的显著差别只出现于冠词缺省这一用法中(t=10.83,df=20,p<.001)。从总体上看,可见条件中冠词(the,a与omission)的使用比例与先前的发现基本相似。冠词缺省所占比重最大,为48%,定冠词的比例为26%,不定冠词的比例最低,为14%。但是,蒙眼条件中的冠词使用情况明显不同,其中定冠词的比例最高,为41%,其次不定冠词为26%,最低的冠词缺省为22%。这些研究数据似乎表明,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情景变化可以导致冠词使用的变化,而且,儿童对不同的冠词功能很敏感。根据实证研究发现,Garton强调指出,前置词的习得研究不应该仅仅按照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儿童使用冠词和指示词的正确与否,而应该对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加以考察,看哪些形式被使用了,哪些被省略了,哪些情景因素对使用产生影响,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哪些指称意义。
以上两项研究都把儿童的冠词使用置于前置词这一更宽泛的系统中加以考察,所采用的实验与先前的设计特征有明显的不同。研究中并没有把成人的模式作为参照体系,而是直接观测儿童对名词词组指称特性的掌握程度。这一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各种情景中如何使用包括冠词在内的前置词表示各种不同的指称意义。两项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那就是儿童对冠词和其他前置词的使用随情景变化而不同。这说明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情景因素在冠词习得和使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当然,这种作用有多大,与习得机制有什么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章对第一语言英语冠词系统习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习得时间、习得次序以及情景因素在习得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回顾了已有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在习得英语冠词系统时所面临的问题。从总体上看,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很早就能习得和掌握英语冠词的用法,尽管冠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同时,儿童习得英语冠词系统似乎遵循一个可预测的路径,习得过程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冠词误用,但最终都能自然而然地纠正误用,实现完全正确地使用所有冠词。此外,冠词的习得和使用与各种不同的语言和非语言情景有一定关联,但也有研究数据表明,习得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超出了语言和非语言情景因素的范围。
如果要对现有的第一语言英语冠词系统习得研究做一个整体评价,我们可以说,描述已经不少,解释仍不足。我们现在大致了解了儿童英语冠词知识发展的路径和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冠词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的分布情况,也对造成某些误用的原因有所考虑,但对儿童为什么能在冠词知识发展过程中自动纠正错误,最终能习得全部正确用法的原因和机制还关注不够。实际上,对习得研究而言,这一点更重要。我们在第一章曾提过,英语母语使用者依靠语言直觉来选用冠词,这种直觉是一套复杂的冠词用法知识体系。那么,儿童如何培养这种直觉,如何建立起这套知识体系,如何完成冠词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一点目前尚不清楚。换句话说,是什么习得机制在冠词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仍不明了。与习得机制有关的因素可能很多,包括先天条件、后天环境、认知发展、体验经历等。要想把所有这些因素整合起来,建立一套能够充分描述和充分解释第一语言英语冠词系统习得的完整理论,看来还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关于这项研究中为什么会包括冠词以及冠词的词性特征将在第五章中进一步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