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英语冠词习得研究

国内英语冠词习得研究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定冠词时会产生不定冠词和定冠词的混用现象。中介语的系统性这一特点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冠词的习得上所表现出的规律性能提供较好的解释。以上所介绍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学生英语冠词习得的一些情况,研究中的发现对第二语言英语冠词教学也有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

4.1 国内英语冠词习得研究

国内学者近年来对英语冠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英语冠词语义与功能的研究,有借用认知语法和心智空间理论对英语冠词功用进行探讨的,有从语篇与连贯层面对英语冠词的功能进行分析的,也有从英汉信息结构差异角度对与冠词使用有关的方面进行比较的。第二类研究主要涉及与英语冠词教学有关的问题。第三类研究为习得研究,主要为探索性和描述性的。我们主要关注这一类,下面将对几项有代表性的研究做一个简要介绍。

闫丽莉(2003)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为数据来源,考察了中国学生英语冠词的习得情况。该研究根据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以及英语冠词语义的复杂性,提出了五项研究假设:

1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冠词时,学习层次越高所犯错误越少。

2)在必须使用冠词时,中国学生,尤其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很可能忘记使用冠词,这种情况称为冠词省略。

3)在不需要使用冠词时,学生会过度使用冠词,这种情况称为冠词冗余。

4)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不定冠词时会产生a和an的混用。

5)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定冠词时会产生不定冠词和定冠词的混用现象。

数据检索汇总后,研究者将冠词使用错误合并为三大类:冠词缺省、冠词混用和冠词冗余。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学生英语冠词知识发展有一个总的趋势,那就是学习者层次越高,所犯错误越少。不过,冠词知识的发展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在有些类别的错误如冠词缺省错误方面,高层次学习者犯的错误更多。数据显示的另一个特点是,各层次学习者在冠词习得的难点上是相似的。就冠词误用的三大类错误而言,混用错误最多,冗余错误较少。当然,各层次学习者在不同的错误类别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者在对数据倾向进行了归纳后,对中国学生冠词习得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围绕中介语的特征展开讨论。特征之一体现在中介语的不完备性,其中简化结构、优先的使用功能以及各种类型的差错是主要的表现。这一特征在冠词的习得上尤为明显。冠词的误用伴随着习得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差错数量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差错数量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而减少。中介语的另一特征是其系统性。在学习不定冠词的使用时,学习者已经意识到英语里要用不定冠词,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时,他们倾向于在该用an的地方误用a,导致出现系统性差错。中介语的系统性这一特点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冠词的习得上所表现出的规律性能提供较好的解释。此外,中介语的不稳定性也在冠词习得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时对时错,前后不一致,尤其是当学习者对某一规则似懂非懂时更是如此。这种不稳定性常常表现为阶段性。同时,中介语的不稳定性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在冠词的习得上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对于造成中国学生各种英语冠词误用的原因,研究者也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如缺省错误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由于学习者的母语中没有冠词这一词类,导致学习者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尚未完全形成使用冠词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使用目标语的过程中较容易漏掉冠词。这类错误主要是语际错误,它是由母语的语言规则特征干扰造成的目标语使用错误,主要归因于母语的负迁移,但这些错误会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掌握熟悉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甚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再出现。再如某些混用错误,应该是由目标语语言规则自身特征造成的,属语内错误。具体来讲,该用an却用了a的这类不定冠词混用可以归结为语内错误中的规则非完整应用错误。这类错误涉及规则的缺损,或者说“一知半解”。学习者可能已经掌握了不定冠词和定冠词的使用规则,又从理论上掌握了不定冠词an和a的使用规则,同时又表现出在实际应用上不清楚或没有熟练掌握不定冠词an的使用特点,所以在以元音音素开头的unhealthy,important和English等词前误用了a。

研究者还特别对冠词混用错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造成这类错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与训练迁移有关。如学习者有时把该用不定冠词a的地方错用了an。这种情况可以看成是训练迁移的结果,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表现。学习者在学习不定冠词时,会不断强化使用不定冠词an的意识,有些学习者忽略了an的使用条件,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car,boy,friend,cake等词前错用了an。造成冠词混用的第二个方面的原因与概念假设错误有关。概念假设错误是语内错误的一种,它反映学习者尚未完全理解甚至误解目标语的语言规则。如学习者在元音字母u开头的单词前也用an,没有意识到类似university,universal,union等词并非以元音音素开头,而是以半元音[j]开头,半元音在不定冠词的选择上同辅音一样,前面应接不定冠词a。冠词混用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相邻词的干扰。数据中有学生使用类似an positive and active...和an typical example of...的形式。这可能是由于不定冠词后有active和example这种其前应该用an形式的影响,导致了不定冠词a和an的混用,也可能是因为学习者对an active...和an example...等较为熟悉,以至于中间插了一些词而没有来得及改变原来的形式。

以上所介绍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学生英语冠词习得的一些情况,研究中的发现对第二语言英语冠词教学也有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但该研究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首先,文献综述不够深入,没有为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如第一项假设似乎仅凭常识就能做出推断,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证自明的。其次,文中对中国学生英语冠词误用的原因做了很多探讨,但这种探讨似乎过于依赖主观的推测,难以令人信服。这可能与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关,因为数据来源于语料库,是一种静态的语料。此外,文中的内容安排似有不妥之处,如5.1节文字叙述中提到表1和图1,但图1下面紧接着的是图2,文字叙述中没有交待,直到5.2.1节B部分才提及。如果文字部分与图表的安排更合理一些,则更符合读者友好的要求。

我们下面介绍朱叶秋(2003)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冠词掌握情况所做的调查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没有进行深入的文献综述,而是直接确定要调查的三个问题:

1)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冠词的掌握程度如何?

2)在冠词的使用过程中有哪些难点?

3)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在冠词掌握上有何差别?

调查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主要工具为一项笔头测试,辅之以测后的小范围访谈。测试卷由三部分组成:填空、改错和完形填空,其中填空7题,改错4题,完形填空14题,共25题。在这25题中,测试定冠词用法的有12题,测试不定冠词用法的有6题,测试零冠词用法的有7题。所有测试题均选自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冠词》和新编英语语法》。

数据汇总后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根据研究者的归纳,参与调查的受试掌握冠词的总体情况较差,而且一年级和三年级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基本相当,在掌握程度上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从对三种冠词的掌握情况来看,不定冠词的平均得分最高,定冠词次之,零冠词最低。虽然两组受试的冠词平均得分排序相同,但组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一年级受试来说,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平均值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定冠词和零冠词之间的平均值也有较为显明的差别,两者之间的差距呈阶梯式。这表明一年级学生对不定冠词掌握得较好,而对零冠词掌握得较差。三年级受试的测试结果与之相比略有不同。定冠词和零冠词平均值之间的差距很大,但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平均值差距几乎为零。这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在零冠词的使用上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不定冠词和定冠词的掌握程度相差不大。

研究者接下来对三种冠词的测试情况分别做了具体的分析。首先是零冠词的情况。数据显示,两组受试对零冠词都掌握得较差,组间没有显著意义的差别。在有关零冠词的各测试题中,只有一题的结果差异明显,即第二项改错的第三题:The film is both a respected art form and a form of mass entertainment.研究者对此做了讨论,认为零冠词的用法多而杂,如果对一些用法不了解,或是记不住,语义判断也无济于事。比如上句中的film前应使用零冠词,表示一种艺术形式,但由于the film十分常见,而film加零冠词的这种用法很少出现,受试很自然地认为the film是对的,而把零冠词排除在考虑之外。此外,有受试还提到,这个词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再加上他们很熟悉这种搭配,于是就会忽略这种用法出错的可能性。此外,还有一些用法无规律可循,这也会给学生掌握冠词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改错的第一题Put these books on the top of the others.受试如果对on top of和on the top of的区别不甚了解,就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关定冠词用法的数据显示,与一年级的受试相比,三年级受试对语义的理解力较强,能根据句义要求使用冠词,而不会受到语法规则的过多束缚。也就是说,三年级的受试有较好的语感,在遇到不常见的用法时,能够从语义出发,有效地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找到合理的答案。相比之下,一年级受试对规则性较强的用法掌握得较好。他们选择冠词时常常从语法规则出发,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因此,在有些题项的判断中,他们的成绩高于三年级受试。测试中有些题项两组受试的正确判断率都偏低,反映出受试的冠词知识体系有缺陷。这可能与平时学习中缺乏负面证据的情况有关。因冠词的语义很虚,出现缺省有时对交际效果影响不大,教师便会忽视及时提供有效的反馈。

从不定冠词的情况看,一年级受试的平均正确判断率要明显高于三年级,但仍有部分题项两个年级受试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如对Yet I had a suspicion thaThe wasn’t speaking the truth...和To prevent a possible repetition of this accident,I lent him a torch这样的句子判断中,两组受试的正确判断率都较低。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冠词用法的语内迁移。很多受试认为当名词有后置修饰语如of短语或that从句时,名词前应该使用定冠词。这是对某种冠词用法不恰当的泛化。

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研究者对此次调查的结论归纳如下:

1)参与调查的学生从整体上看冠词知识掌握不好。

2)冠词掌握程度与英语水平没有相关性。

3)在三种冠词中,学生对不定冠词相对掌握得较好,定冠词次之,零冠词最差。

4)学生的冠词使用存在随意性。

这项研究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文中对测试试题的来源有所提及,但没有说明选择题目的标准、试题的难易度和覆盖面,这样,对受试整体冠词掌握程度的判断就缺乏可靠的参照。其次,实证调查采用的题量似乎偏小,难以代表和反映几类冠词各种不同的典型用法。此外,数据分析中多次对个别题项进行组间比较,从统计处理的角度看,这种方法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以此为基础所做的推断也不具备一般意义。

王剑(2005)也利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对中国学生掌握英语定冠词非类指用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项研究借用Liu和Gleason(2002)[1]的分析框架,把英语定冠词的非类指用法分为四类:文化用法、情景用法、结构用法和篇章用法。在参考了有关中介语理论和语言类型学中的标记性理论后,研究者提出了两项假设:

1)在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定冠词的非类指用法时会出现必要用法的缺失和不必要用法的使用,但误用情况会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

2)定冠词的四种非类指用法给中国学习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习得顺序也不相同。

研究者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三个子语料库中获取数据。这三个子语料库分别是高中生、大学非英语专业2~4年级学生和英语专业3~4年级学生的作文语料库,可以代表中国英语学习者低、中、高三种水平。数据分析显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定冠词非类指用法的误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但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误用逐渐减少,但即使是高水平者误用的数目仍然较多,这说明定冠词的非类指用法对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而言都是一个较难的语法项目。不考虑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单独从必要用法的缺失看,学习者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而在同一水平中,四类必要用法缺失的差异性也非常显著。学习者在文化用法缺失上的错误几率远远大于其他三种用法。同样,在不必要使用方面,学习者表现出的差异性也具有统计意义。综合考虑各种不同的误用形式,学习者最容易出现的是文化用法误用,其次是结构用法、篇章用法误用,最后是情景用法的误用。这表明,定冠词的四种非类指用法给学习者造成的困难程度不同,由强到弱难易度依次排列为:文化用法>结构用法>篇章用法>情景用法。

基于以上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几项与教学有关的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符合习得顺序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教师不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难度较大的用法上,如文化用法,而应该从情景用法开始讲解,并尽可能地利用教室内外任何可见的物体举例说明,使学生将理论规则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情景用法之后,再逐步向结构用法、篇章用法过渡,最后再涉及文化用法。当然,遵循习得顺序进行教学所强调的只是一个教学重点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在某一阶段只可讲解一个语法项目而绝对不能涉及其他,相反,对比各个用法的区别反而能促进学生对定冠词应用的全面理解。

2)针对四种用法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如篇章和结构用法牵涉从结构和篇章信息中推断中心名词的性质,因而要求培养较强的认知能力;情景用法较多地利用了五官的感知能力,所以在学习中积极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的作用可以促进理解;文化用法牵涉大量的规则及约定俗成的事物,故而需要将认知能力与记忆能力进行较好的结合。

3)由于英语冠词系统特别是定冠词非类指用法的复杂性,二语习得者在学习中会经历一个从必要用法缺失、不必要用法使用到正确使用的过程,因而教师要耐心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期望短暂的强化训练就可以让学生完全掌握冠词系统。此外,尽管从整体上看定冠词四种非类指用法的习得顺序是一定的,但学习者的个人因素也会对习得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训练和指导。

以上介绍的这项研究对了解中国学生使用英语定冠词的情况有一定的帮助,研究者提出的教学参考建议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过有一点应该注意,这项研究的数据来源是“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作文子语料库,所采用的材料属书面语,而且这些作文都是在有压力的考试情景中完成的,所以只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学生掌握冠词的情况。因此,在对数据进行归纳和以此为基础做出推断时,我们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我们最后介绍蔡金亭和吴一安(2006)所做的一项中国学生英语冠词使用研究。这项研究旨在考察名词短语的三个特征(特指性、听话者知识、可数性及单复数)与英语冠词使用的关系,同时考虑母语迁移和任务类型对冠词使用的影响。所用语料包括“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的部分作文和自行设计的完形填空练习。

在回顾了国内外已有的冠词习得研究之后,研究者确定采用Bickerton(1981)和Huebner(1983)所建构的冠词语义参照框架,即把名词短语(NP)分为非特指/听话者已知、特指/听话者已知、特指/听话者未知和非特指/听话者未知四种类型。[2]研究中提出了五个想要回答的问题:

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作文和完形填空两种任务中,

1)根据特指性和听话者而划分的四类NP前冠词出现的种类和频率有何差别?

2)这四类NP前冠词使用正确率有何差别?

3)NP的可数性及单复数对冠词出现的种类和频率有何影响?

4)NP的可数性及单复数对冠词使用正确率有何影响?

5)英、汉语冠词标记差别对受试的冠词使用有何影响?

研究受试是具有中等英语水平的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作文选自CLEC语料库。完形填空的受试为某大学30名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经随机抽样确定。作文语料随机抽自CLEC语料库中的非英语专业四级子语料库,共30篇。完形填空为两篇200词左右的短文,剔除部分NP前的冠词,组成测试题,要求学生填写冠词,并写明使用理由。

数据汇总后,研究者从四类NP与冠词出现的关系、四类NP与冠词正确性的关系、NP的可数性及单复数与冠词出现的关系、NP的可数性及单复数与冠词使用正确性的关系和母语缺少冠词系统对学习者冠词使用的影响五个方面讨论了数据所呈现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研究的主要结果:

1)NP的两个普遍特征[±SR]和[±HK]对冠词出现及其使用正确率有显著影响,但冠词分布情况不支持语言生物程序假设。

2)NP的可数性及单复数对冠词出现及其正确率有显著影响。不可数NP前零冠词的出现率显著高于可数NP前,不定冠词的分布情况恰恰与之相反。单数NP出现的不定冠词和定冠词显著高于复数NP前,复数NP前则较多出现零冠词。可数NP前冠词使用正确率显著高于不可数NP,单数NP前冠词使用正确率显著高于复数。

3)受试常用零冠词代替其他冠词类型,这可能是母语影响和经济原则共同作用所致。

4)受试在完形填空和作文两项任务中的冠词出现及使用正确率有较大差别,在后者中的表现好于前者。

这项研究主要是探索性的,没有提出反映因果关系的假设,而是关注中国学生在英语冠词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研究发现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学生在冠词习得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定的帮助。研究结果中提到受试常用零冠词代替其他冠词类型,并推测这可能是母语影响和经济原则共同作用所造成的。零冠词过度使用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母语的影响很可能是原因之一,但这种影响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什么变化,到底是哪些语言类型方面的差别对冠词习得造成影响等,这些问题仍有必要再做探讨。此外,研究者提出经济原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这种归因也很有趣,也值得进一步考察。

以上我们对国内近期所作的一部分英语冠词习得研究进行了综述。前面已经提过,英语冠词系统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难点,对此国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而且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只是近几年才逐渐多起来。已有的研究结果确实反映出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冠词系统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对这一过程的描写与解释也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挑战。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探索为主,调查为主,然后对数据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做事后归因,而归因又主要以主观推测为主,分析讨论不够深入。或者说,目前的研究仍然是描写多而解释少,尤其是缺乏深入细致的文献分析,提不出可靠的和有理论依据的假设,因此也就难以开展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难以真正揭示习得中的因果关系。此外,好几项研究都以语料库为主要数据来源,这有方便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研究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