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科的哲学释义学语言观

利科的哲学释义学语言观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利科的哲学释义学语言观保罗·利科是法国释义学派的创始人。利科主张释义学要经历语义学、反思哲学和本体论这三个阶段,即从语言问题着手,通过反思主体问题而达到存在问题。他认为理解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语言,因此对语义学的研究成为他的哲学释义学的出发点。利科的语言哲学观点着重反映在他对语义学,即方法论层次的研究中。

六、利科的哲学释义学语言观

保罗·利科(Panl Ricoeur 1913~)是法国释义学派的创始人。1913年2月27日生于法国德尤省瓦朗斯市,其父是一位中学教师。青少年时期在雷恩念中学,在雷恩和巴黎念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圣布里厄(1933~1934年)、科尔马(1935~1936年)、洛里昂(1937~1939年)等地任中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兵役,曾被德军俘虏。战后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任研究员,1948~1956年在斯特拉斯堡主持哲学史讲座,1957年受聘到巴黎大学任形而上学教授。1966年转到楠泰尔大学任教授,1969年升为该校文学院院长,1970年转到卢汶大学任教,1973年回到楠泰尔大学任教,同时兼任芝加哥大学教授。此外,1947年起任《精神》杂志编委。

利科在青年时期接受马塞尔和胡塞尔的影响,其后又接受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影响,先后发表了《马塞尔和雅斯贝尔斯》(1948)和《雅斯贝尔斯与存在哲学》(1947),翻译和注释了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一书,后来还出版了《胡塞尔及对其现象学的分析》(英译本1967),这是他思想发展中的存在哲学和现象学时期。50年代转向意志哲学的研究,发表了3卷本的《意志哲学》,其中第1卷《意志的和非意志的》(1950)、第2卷《有限性和有罪性》(1960)、第3卷《恶的象征》(1961)、还出版了《历史与真理》(1955)一书。60年代起转向释义学的研究,这方面的著作较多,其中有:《论解释:弗洛伊德研究》(1965)、《解释的冲突:释义学论文集》(1969)、《活的隐喻》(1975)、《解释理论》(1976)、《行动语义学》、(1977)、《哲学中的主要思潮》(1979)、《释义学和人文科学》(1981)、《时间和叙述》(1984)、《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86)、《从文本到行动》(1986),等等。

利科主张释义学要经历语义学、反思哲学和本体论这三个阶段,即从语言问题着手,通过反思主体问题而达到存在问题。他认为理解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语言,因此对语义学的研究成为他的哲学释义学的出发点。他试图从语言这种最基本的形式开始,一步一步地上升而达到存在的层次。但他强调从语义学到本体论必须有一个中间步骤,否则就会犯类似海德格尔通过分析此在直接理解此在那样的错误。这个中间步骤就是反思的层次。反思是理解符号和自我理解之间的中间环节,理解符号是释义学的出发点,自我理解则是释义学的最终目的。

由此出发,利科主张把释义学的本体论方面与它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结合起来。他认为理解的本体论和理解的方法论这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割裂开的,应当把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人为代表的古典释义学与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为代表的哲学释义学结合到一起。释义学只有从方法论的探讨着手,通过认识论的反思层次,才能最终达到本体论的层次。利科的语言哲学观点着重反映在他对语义学,即方法论层次的研究中。他十分重视语言研究在哲学中的地位,认为当今各种哲学研究都涉及一个共同的研究领域,这个研究领域就是语言。无论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或者是英国语言哲学,或者是胡塞尔倡导的现象学,或者是海德格尔的研究,或者是布尔特曼学派以及其他新约圣经注释学派的工作,或者是关于神话、仪式、信仰等的宗教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或者是精神分析,无不涉及对语言的分析和研究。他说:“今天,我们都在寻求一种包罗万象的语言哲学,来说明人类的表示行为的众多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