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看“符号域”的学术价值

我看“符号域”的学术价值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看“符号域”的学术价值“符号域”是什么?关键自然还在“符号域”这个陌生透着新奇的名词上。这样一个实体,呈现为文化符号错综交织的空间模式,就是符号域。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思维,再进入符号域,循着这条路径突破民族文化的整体研究的难题,是一个相当诱人的前景。正如本书所展示的,在洛特曼那里,文化类型学构想成为符号域理论深化的自然而然的逻辑终点。

我看“符号域”的学术价值

“符号域”是什么?它算什么学科?它同文化有什么关联?翻开这本书,脑子里跳出的疑问,恐怕首先就是这几个。关键自然还在“符号域”这个陌生透着新奇的名词上。俄国文化学者洛特曼用符号学方法研究文化,自创了这个术语,其间可说凝聚了他全部学理的精髓。用我们的日常语来说,符号域就相当于文化环境、文化背景、文化家园,却完全是从崭新的角度投射来的目光。新就新在文化观上:把文化看做是人类运用思维创造所身处的一个布满符号的世界。符号论的文化观,半个世纪来蔚成风气,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本书做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分析。我倒是从实际的方面感受到此论的新鲜和有益。

文化到处都跻身热门话题,可是许多基本问题并不清楚。譬如有一句俗话:“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就抱怨概念不清,漫无边际。一个民族的文化,照理是个整体,不管涵盖多么广泛的现象。但这整体性、同一性、统一性,是靠什么维系的呢?回答便见仁见智,难得大家都接受的共识了。有的说是民族的统一的语言,有的说是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有的说是民族的核心思想和精神,有的说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凭直感就显然地特立独行,尚且举不出同一性的有力特征,何况俄国、欧美等呢。欧美国家的文化研究,一向分而治之,形成多个具体独立的学科,文化整体把握之难,恐怕算得一个原因。眼前的一个例子,日见热议的“国学”,也就是中国人心目中民族文化精华的代名词,它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不也难下定论吗?

依据符号域理论,文化不再是个任由充填的空筐,它是个实体,是由所有文化文本(即文化事物)整合起来的,整合的机制首先是自然语和建立在自然语基础上的多种文化符号系统。众多符号系统合而为民族文化的形态方面,众多文化文本的信息合而为民族文化的意蕴方面,两相融合构成民族文化的整体。这样一个实体,呈现为文化符号错综交织的空间模式,就是符号域。利用这一空间模式,探索文化整体的结构,观察部分与整体的互动,文化形式与文化意义的复杂关系,追踪文化结构在时间推移中的动态发展,就可能对文化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研究,揭示整体性的普遍性的文化规律。

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思维,再进入符号域,循着这条路径突破民族文化的整体研究的难题,是一个相当诱人的前景。

同时,在符号域理论中我又看到了另一个亮点,似乎更加地诱人。

文化的特色,要在不同民族间相互比较才能发现。可比较研究的成绩,迄今并不理想,有方法的问题,也有观念的问题,且首先是观念问题。他人看中国文化,不管有意无意,总依照他自己文化的标尺来衡量我们,臧否抑扬难得客观。我们看外国文化,同样如此。遇到观察者信奉欧洲中心主义,或是天朝优越论,那么文化的价值判断竟至要黑白颠倒了。如今,这样扭曲的观念,市场已不很大,虽还远未销声匿迹。方法问题于是上升为关键。文化比较需要设计一个平台,不是以西方或东方、中国或外国的某种文化为蓝本,而是取不同文化的共有要素和规律,构筑普世性的文化模式,好比数学里通分时要找出最小的公分母。把不同的文化摆进模式加以平等客观的对比,才有可能做到最大限度发现它们的共相,它们相同、相近、相通之处,进一步又可分析出它们的差异以及分歧的原因。这样的比较,实际上扩展成了文化的类型学研究。正如本书所展示的,在洛特曼那里,文化类型学构想成为符号域理论深化的自然而然的逻辑终点。

就我的观察,俄国学者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态度,一般说鲜有鄙薄的偏见。欧美对中国文化的见解,影响当然也波及俄国,但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脑子想清楚”。他们尽管也怀有某种神秘感,却是好奇而非倨傲。倒是“欧洲文化危机”,“欧洲中心主义”,常常遭到他们诟病。因此,洛特曼的符号域思想,立意就是克服文化评价上的成见和偏见,构建一个普世性的(即能包容一切民族文化的)空间模式。并用一系列空间概念组合成文化分析的工具语言,以便利文化的对比和类型的辩证。如此的构想,如此的模式,实际效用怎样,又当怎样完善,都属于后话。单是理论的创意,便值得刮目相看了。

一是文化研究中在形态与意蕴的统一中把握文化整体,一是文化交流中通过符号域的普遍模式实现不同文化的比较、对话、互补。有这两点学术实践上的价值,同时又是两点理论开拓上的创新,符号域之说毫无疑义是值得介绍、探讨、阐发的。也因此毫无疑义的是,这本书提供的学术信息、思想、方法,在关注文化理论的读者心里,会唤起很大的兴趣,激发深究下去的热情;自然也可能引出疑问、诘难、争辩。那从反面倒也证实了此书主题的客观价值。

从梳理和阐发世界著名学者的理论遗产这方面来看,作者只是开了个头,涉足的问题有限,开掘还有待深入。不过,我觉得主题论到成书的样子,已相当地难能可贵。用三年的光景,从零开始,啃下如此复杂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如果没有思考钻研的习惯,如果没有学术勇气和坚毅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想,接下来我们期望于作者的,是把题目做下去。正如洛特曼本人反复论证的,文化交流中引进外来文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要消化外来思想,与我融通,为我所用。相信作者会在中俄中外的文化对话中,创造性地运用域外文化理论,解决我国文化振兴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白春仁

2007年7月1日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