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芦子坑,老铁桥,

芦子坑,老铁桥,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芦子坑,老铁桥, 大胡同子金家窑题目中所说的四个地方,是1917年海河裁湾取直之前的老地方,都在距三岔口不远处。芦子坑早已不存。老铁桥是建于1888年督署后南运河上的一座铁桥,旧名金华桥,俗称老铁桥。侵略者驱逐居民,拆毁民房,抢劫衣物、家具,迫使他们流离失所。其后房屋增多形成胡同,遂袭其旧名,称大公馆胡同。

芦子坑,老铁桥, 大胡同子金家窑

题目中所说的四个地方,是1917年海河裁湾取直之前的老地方,都在距三岔口不远处。芦子坑早已不存。老铁桥是建于1888年督署后南运河上的一座铁桥,旧名金华桥,俗称老铁桥。三岔河口裁湾改直后,此桥移建在北大关与河北大街的南运河上,又称北大关桥。大胡同是天津最大的“胡同”,名为胡同,实为一条大街,清朝道光年间成街,原是南运河与北运河两座浮桥之间的一条通道。因在南运河北岸,短似胡同,初名“河北大胡同”。南运河裁湾使得大胡同位置改在南运河南岸,遂更名“大胡同”。

img66

1888年在南运河上架设的天津第一座开启式铁桥——金华桥,天津人俗称“老铁桥”

金家窑实为天津的一座村落,历史甚为久远。关于金家窑,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金家窑是“金甲尧”的谐音,金甲尧是明初住在那里的一名武进士,曾组织民间练习武功,后在永乐年间中为武进士,天津旧有的举重石锁上,凡刻有“金甲”的,都是为纪念金甲尧的;另一种说法是,金家窑又叫“金鸡窑”,明朝初年在那里筑窑烧砖时,挖出金鸡一只,众人惊喜,因之命名“金鸡窑”,久而久之,讹传为金家窑了。

img67

昔日天津大胡同

其实,金家窑原为砖窑名,据《天津县志》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初建土城,至弘治六、七年间(1493、1494年)由驻津副使刘福改修砖城(包砌),时有十五座官窑烧砖。据传,另有私窑四座,即李家窑、赵家窑、金家窑、南头窑。其中金家窑为金姓(时称金四爷)所建,故名。其后砖窑外迁,金家窑则演变成为这一带的地名。

历史上,金家窑经历过深重的磨难。清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首先占据了三岔河口一带,包括当年曾为乾隆行宫的望海楼(不是后来的教堂)及崇禧观、药王庙等,并占据了金家窑一带的民房。侵略者驱逐居民,拆毁民房,抢劫衣物、家具,迫使他们流离失所。有的在金钟河附近搭盖窝铺,有的睡在路旁。街上一座水月庵神庙,神像被搬出弃置,占作军营。面对侵略军的暴行,居民们气愤万分,纷纷到团练局要求同敌人“械斗血战,夺回村落,以泄众恨”,但这种正义行为却遭到张锦文等人的制止。人们忍无可忍,一天深夜,一名群众将附近三间草房放火焚烧,意图延烧侵略军营房,侵略军惊慌起来,急忙将大火扑灭。虽然延烧未果,但给侵略者严重威胁,表现了金家窑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敢斗争精神。

img68

1858年英法联军的炮舰驶入天津三岔河口并占领沿岸,还在海河楼一带设立指挥机构,引发金家窑居民的反抗。

因金家窑地处旧三岔河口北岸,为天津城区最早的居民聚落地之一,各种船只多在此停靠。清末海河改道裁湾取直以前,这里地势优越,河水环抱,不但经济繁盛,而且分布着望海寺、海潮寺、礼拜寺、水月庵、福寿寺等诸多寺庙古迹。此外还有古炮台、水师营、盐关厅等军事官署建筑。礼拜寺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是天津城区最古老的清真寺,近年来经过整修,仍可见昔日的宏伟气派。金家窑大街东头唐家胡同南侧旧时有一座六角形五层雕花砖塔,称为焚纸炉。笔者幼时曾见到过这座塔,远远望去,颇有几分气势。解放前贺龙的夫人薛明在津进行革命活动,曾在那里居住数年。1985年市妇联负责同志陪同薛明同志到故居及古塔遗址探视。这条街的中段有一条大公馆胡同,为李鸿章住过的地方。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于此建住宅一所,时称中堂大人公馆,简称“大公馆”。光绪末年李鸿章死后,此为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军乐队驻地。其后房屋增多形成胡同,遂袭其旧名,称大公馆胡同。

img69

金家窑大街唐家胡同大塔遗存

金家窑大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比较热闹,自西向东,店铺林立。在笔者记忆中,街上有专售文具的敬文阁、出售中药的同利生、福顺合面铺、张记牛羊肉店、李记干鲜货庄、杂货铺、理发店、豆腐房、广货店以及以自制菜刀闻名遐迩的古源成老铁铺、海潮寺派出所对过的锅巴菜、唐家胡同北头的穆记小吃等。听老人讲,这条街上的这位穆师傅,冬春两季出售自制的江米面豆馅切糕、白豇豆江米小枣切糕和盆糕,夏天还有麻团、凉果、江米藕和鲜果藕,秋天改卖煎饼馃子和炸糕。制品投料讲究,价格低廉,更以精美新鲜招来远近许多顾客。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小秃切糕”,他听了一笑置之,并不介意。这些都已成为留在老人记忆中的陈年往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