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地,有洋人, 天津迤东紫竹林
自鸦片战争特别是在天津划分租界以后,一些外国人陆续涌入津城,这座开埠城市很快便成为“冒险家的乐园”。“紫竹林”一向是租界的代名词。这里距海河不远,清早期有一座紫竹林寺,供奉观音菩萨,道光年间形成村落,叫紫竹林村。咸丰十年(1860年),法国继英国之后,在这一带强划了法租界,法租界的旁边是英租界,紧挨着英租界的是美租界。由于法租界中的紫竹林距离轮船码头和天津海关很近,不久便形成商店鳞次栉比、洋楼比肩而立的情形。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德国和日本虽然也相继在天津强划了租界,但紫竹林一直是各国租界的中心。
1889年的紫竹林大街
由紫竹林往南,行至一两公里,是“小白楼”。这个地带也很繁华。为嘛叫“小白楼”?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租界地开辟不久,有几个在侵略战争中留津没回国的英国单身士兵,在英租界南部海大道与狄更生道的拐角处(今大沽路和徐州道的西北角)盖起一所二层小楼,外墙均涂白色,作为他们的娱乐场所。后来,当地人就以这所白色楼房作为当地的称呼。另一种说法是:在海大道(今大沽路)和克森士道(今开封道)交口的西北角,早年曾有一所中国古老的楼台式两层小楼房,外墙全为白色,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狮子。这座小楼房是清朝洋务官僚招商局总代办徐润的家庙(祠堂),当地人称之为“小白楼”。后因年久失修,房主更换,痕迹全无,但小白楼的称呼却流传下来。
当年的紫竹林码头
小白楼的地方不大,但名气不小。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最初,小白楼一带为美国租界,其地域东西方向以海河与海大道为界,南至今开封道,北迄今彰德道,面积约131亩。1902年,美、英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后英商先农房产公司在小白楼一带建房开发,首先在克森士道(开封道)西段南侧建造了全长近600米的先农里,然后在狄更生道(徐州道)、海大道(大沽路)、今开封道等处建造大批楼房。小白楼东侧是海河航运码头,其英租界的金融、贸易中心——维多利亚路(今解放北路)贯穿于区域中心,因而该地界形成了以外国人及中国的官僚、买办、下野政客、军阀为服务对象的销金窟。这里有饭店(外国人在天津开办最早的饭店——利顺德饭店)、酒吧、舞厅、电影院(平安、蛱蝶、光陆三影院是当年天津最高档的电影院),更有理发、美容、西服裁剪等行业,还有专门经营进口化妆品、服装、鞋帽及洋酒、罐头、西点、糖果的商店,均以高档、时髦而著称。天津开埠后,外国军队以保护侨民利益为由纷纷开来,为外国大兵服务的商店、酒吧、舞厅、妓院等应运而生。每至夜晚,这里成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世界。
1903年开业的起士林西餐厅
各国租界,可谓“国中之国”,它们各以其不同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态而展现出不同的社会风情。比方说,英租界的绅士风度,德租界的贵族派头,日租界的赳赳武夫,法租界的花花公子……各色人等,纷纷亮相,各种新鲜玩艺儿不断展现,令天津的寻常百姓大开眼界。曾见一幅杨柳青年画,题为《新到天津紫竹林跑自行车》,画面上,洋楼林立的紫竹林租界街头,三名青年男女在表演单人和双人车技,旁边既有西装革履的洋人指手画脚,叹为奇观,又有中国男女老少聚众围观,不断喝彩,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旧时租界的生活场景。另外,“大英国,工部局,中国轮船招商局”;“俄租界,靠车站,铜顶坟地远处见”;“大德国,工部局,瑞记大楼铜人移”;“大法国,领事官,法国坟上一座山”,这些老俗话也都真切地反映了天津老百姓对“外国地”和“洋人”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