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娘娘坐海眼
早年间,只要香客一进入娘娘宫正殿,伙友便会主动喊道:这是坐“海眼”的老娘娘,头股香在这里烧!烧香别忘撂香钱……当香客在天后娘娘像前跪拜如仪、进香已毕,再走到其他娘娘神像跟前时,伙友针对各位娘娘司职差异,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伙友突出了坐“海眼”的老娘娘,意思是说,这尊神是镇整个天津卫的,因此是最神圣的。
老俗话“天后娘娘坐海眼”并非空穴来风。
老天津卫都把妈祖、天后唤做“老娘娘”,“娘娘宫”是天津人对天后宫的俗称。“老娘娘”本是宋朝福建莆田的一位渔家女,名叫林默,生前多次在海上救人,死年不到三十。由于当地居民多以航海打鱼为生,那时舟船简陋,常遇风涛骇浪,人们便把林女敬为神明,称为“神女”、“龙女”,祈求有灵,化险为夷。这种幻想的传说在浙、闽、粤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于是林女在民间慢慢成为保护航海之神的形象。元朝南粮北运,改行海道,为消除航海者的恐惧心理,故乞求于神女,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晋封林女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普庆显济天妃”。在此以前,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已封林女为“灵惠夫人”,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晋封“灵惠妃”。在南北各地沿海漕运经行的地方,均有祠宇,称“天妃宫”,以为海运祀祷之所。位于天津三岔河口西岸、坐西朝东、面向海河的这座“娘娘宫”(即天后宫),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妃、妈祖庙之一,故而民间又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一说。
老娘娘在天津人的心中地位极高,尤其是老娘娘坐海眼之说,旧时在天津卫几乎无人不晓。
关于“海眼”,津门从古至今流传着种种传说。在诸多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最主要的、近乎众口一词的说法是:这个老娘娘不能动,只要一动,“海眼”就要往外冒水,天津卫就要被淹没。当年娘娘宫有位叫张修培的道士,他的儿子叫张家驹。据张家驹先生回忆说,上世纪20年代初,天后娘娘神像的前边是一扇大玻璃,像的左右两侧是木隔板,像的后边是墙壁,像的顶部是刻有花纹的盖木。除了娘娘宫的道士外,一般人无法进入其内。道士也只有在香客挂敬奉给老娘娘的帐子时,才进到里面。张先生小的时候,因父亲的关系,常到天后宫里去玩耍,赶香火,看热闹,偶尔也进到娘娘神龛内。每次只要他进到其内,就能听到酷似海浪的声响。俯身贴耳于娘娘神像,则会听得更清晰、真切。张家驹先生的亲闻亲历更为“老娘娘镇海眼”带来几分神秘。对于这种说法,我也早有耳闻,小时候一想起这种事心里就害怕:万一有人动了老娘娘,天津发了大水,那该怎么办?不仅如此,只要天津一闹水我也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位坐海眼的老娘娘。
天后娘娘是一位保护海上航行的神,然而在天津卫的流传过程中却逐渐演化为福佑万方、有求必应的居家保护神。农历三月二十三是海神天后诞辰日,清中期前,天津开始兴办“娘娘会”,历时五天。三月十六日“进驾”,即将娘娘神像送到北门西闽粤会馆内天后殿供奉,因娘娘是福建人,故称此为“回娘家”。十八日“接驾”,二十日及二十二日“出巡散福”。二十三日为正日子,花会云集,香火旺盛。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天津,船泊三岔河口,观看了“娘娘会”,很感兴趣,众多出会者受到他的赏赐。此后“娘娘会”改称“皇会”。后因闽粤会馆地势狭小,“进驾”之日又将娘娘像改送到如意庵。
天后宫殿内
《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
实际上,天津的皇会既是规模庞大的迎神赛会,又是一个集丰富多彩的广场艺术与商品经贸活动于一体的大型“庙会”。每出皇会,观者如潮,万人空巷,“连宵达旦、游人如狂”,“数日之内,街面各铺店所卖货场,亦利市三倍”,实可谓天津卫的一大节日。清代诗人崔旭(1767—1846)所作《津门百咏》中的《皇会》诗描写了皇会的盛况:“逐队幢幡百戏催,笙箫铙鼓响春雷。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
1936年天津市政府辕门前的高跷表演
据老辈人说,光绪二十年(1894年)天津的那次皇会,如意庵突然失火,居然把天后娘娘的头给弄丢了。那天,人们高高兴兴地把天后娘娘送驾到如意庵。庵内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络绎幔幕,引起了一场大火,人们争先逃命。旧时传闻不绝。忽然香火烧着了神案天后娘娘的脑袋里藏着宝珠,在大火纷乱中,竟有人把娘娘的头偷走了。县官和承办人发现之后,都慌了神,急忙派人四处追缉,没有结果,随后又重金悬赏,仍无下落,最后只好给天后娘娘新配了一个楠木头。
娘娘宫内的妈祖泉
天后娘娘是不是坐海眼?神像座下的水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今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娘娘宝座底下坐的“海眼”进行实际测定,发现这“海眼”其实是个泉眼。1994年10月2日,在娘娘宫内举行“妈祖泉重浚揭幕仪式”,重浚的这个“妈祖泉”距大殿内天后娘娘塑像10米,经测定,是娘娘座下的泉眼的一个“分支”。多年来老天津卫的“海眼”一说被彻底推翻,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天后神像坐泉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