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狗不理包子独一份,

狗不理包子独一份,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狗不理包子独一份, 贴饽饽熬鱼一锅熟全国各地一提到天津,往往会想到狗不理包子。天津俗话“狗不理包子独一份”、“狗不理包子一屉顶一屉”,也都与“狗不理”挂上了钩。狗不理包子因其创始人而得名。一时间“西太后爱吃狗不理包子”的传说轰动京津一带,狗不理包子于是更加出名。贴饽饽熬鱼是地道的津门风味狗不理包子属于饭馆里的吃食,贴饽饽熬鱼则是天津人的家常饭。

狗不理包子独一份, 贴饽饽熬鱼一锅熟

全国各地一提到天津,往往会想到狗不理包子。天津俗话“狗不理包子独一份”、“狗不理包子一屉顶一屉”,也都与“狗不理”挂上了钩。

狗不理包子因其创始人而得名。作为“中华老字号”,“狗不理”已流传百年。据传,约在120年前,今天津武清区杨村镇一名叫高贵友的13岁男孩,只身来到天津,在侯家后一家卖馒头、蒸饼的刘氏蒸食铺里学徒。高贵友的乳名叫狗不理,人们说叫这类小名可以长寿,大家都称呼他这个小名。时间久了,狗不理这个名字反而比大名响亮。狗不理四年期满出师后,也在侯家后租了一间门脸,搭上两个伙计,开了个包子铺,起个字号叫“德聚号”。由于他的包子选料严格,制作仔细,再加上当时漕运繁盛,船工上街买点儿包子吃着方便,而且饭菜合一,经济实惠,大受欢迎。因人们都以“狗不理”呼之,时间长了,人名代替了店名,“德聚号”包子铺便变为“狗不理”包子铺。

光绪末年,袁世凯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府就在离侯家后不远的北运河畔。一次袁世凯进京,左思右想,给圣上进献点儿什么贡品呢?太贵重了显得为官不廉,分量轻了又怕圣上怪罪他轻慢,他灵机一动,带去天津风味的狗不理包子献给慈禧太后。太后吃惯了珍馐美味,哪尝过天津包子?老佛爷果然很高兴。一时间“西太后爱吃狗不理包子”的传说轰动京津一带,狗不理包子于是更加出名。

img120

昔日“狗不理”包子铺

狗不理包子的最大特点是,馅儿里富含汤汁,而且皮是半发面的。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中有一篇是谈包子的,文中一半篇幅讲的是天津。其中谈到关于狗不理包子的笑话:咬开刚出笼的包子,里面的热汤溢到手上,一举手顺着胳臂流到后背。作者幽默地说:“天津包子确实是汤汁多,不烫到自己脊背,至少可以溅到同桌食客的脸上。”《雅舍谈吃》问世于1985年,吃包子是50年前的事,作者远在台湾还念念不忘、津津乐道,也反映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知名度。

img121

贴饽饽熬鱼是地道的津门风味

狗不理包子属于饭馆里的吃食,贴饽饽熬鱼则是天津人的家常饭。

“贴饽饽熬鱼”是昔日天津渔家的遗风。“熬”,老天津人大多念做nāo。九河下梢的天津卫,以打鱼为生的人吃住在船上,把打来的鱼煎后熬在锅底处,放上各种烧鱼的作料,鱼的四周再贴上几个玉米面的饽饽,盖好锅盖,大灶里烧柴火,烧熟后,饽饽里带着鱼味儿,鱼里面还有一点儿饽饽味儿,这种吃法被天津人广泛接受,成为最具“天津特色”的天津家乡饭。同时又出现了“贴饽饽熬鱼一锅熟”这句老俗话。后来,市面也有一些专卖“贴饽饽熬鱼”的小馆摊档,其中以南市“杨奶奶熬鱼”最佳,名气不亚于北京宣外穆家寨的炒疙瘩。

据传,清乾隆年间,天津南运河畔的小稍直口村来了一位阔商,此人在茶摊喝茶并与摊主李老汉聊天时,屋内走出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端着个盛满金黄色饽饽的盘子;随后又端上一个碟子,碟子里码着十几条二寸来长的头尾交错的熬小鱼。商人先拿起个饽饽咬上一口,脆香可口,好吃极了,又夹起一条小鱼放进嘴里,咸淡适中,这商人胃口顿开,鱼鲜饽饽美,于是问道:“此饭何名?”李老汉答:“便饭、便饭,无名、无名。”商人看了看盘子里的饽饽,又看了看碟子里横七竖八麦穗般大小的鱼,灵机一动说:“依我看,就叫它‘佛手糕千眼鱼’吧!”后来,人们才知道,在李老汉家吃贴饽饽熬小鱼,又赐名“佛手糕千眼鱼”的商人原来就是乾隆皇帝。

今天,天津的“贴饽饽熬鱼”也在“与时俱进”。原来熬小鱼多用麦穗小鱼,现今多用鲜活的鲫鱼,掏去内脏洗净后用油煎透,然后用葱、姜、蒜、腐乳、醋、酱油略放些配制的作料放锅一烹,再用文火img122一下就能吃了。饽饽的主料还是首选玉米面,掺上点儿用黄豆磨细的面和好,放到铛上贴放妥当,底层烤成金黄色的“嘎儿”,吃起来又香又脆。也有的将饽饽团成金字塔形状放进锅里边蒸,样子就像瘦身之后的窝头。

img123

河里打鱼安家的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