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路,安电线, 白牌电车围城转
“四马路”是指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基本上是在天津旧城墙原址建起的,为南北、东西走向的四条通衢大道。东马路与西马路平行,北马路与南马路平行。1906年2月16日的《大公报》载:比国电车公司“白牌”电车首开。其路线即是围绕老城环行,天津人称之为“围城转”。起初为单轨,1907年改为双轨。这样一来,东、西、南、北四马路便安了电线,跑起了有轨电车。我少年时经常乘坐——电车,那“围城转”的感觉与见闻及沿街各商家门脸至今记忆犹新。
白牌电车围城转
东马路上的清真老店恩发德包子铺
先说东马路。这条路上最早的建筑是1902年8月在东北角三义庙成立的直隶官银号。该银号于1910年9月改组为直隶省银行。这座楼民国时被拆,建成中西合璧式建筑,底商为正兴德茶庄。旧官银号今已恢复重建,建在路东交口的地方,已不在原址。与正兴德毗邻的是五和百货商场,为东马路最为豪华的百货商店,1938年9月1日开业,它的前身是交通鲜货店。再有就是同升和鞋帽店、乐仁堂分店、大仁堂药店,还有欧亚皮鞋店、沙船皮鞋店、经营钟表的利昌总行及邮局等。文美斋南纸局和戴月轩毛笔店都在路东。与戴月轩毛笔店对面是一座中西结合的近代建筑(原址为崇文宫)。此即建成于1914年的“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楼内有健身房、阅览室、台球室、办公室和宿舍等。考虑到此楼的文物价值和建筑特色,如今东马路上的诸多建筑均已拆除,唯独这座楼完整地保留下来。
20世纪30年代的东门北
当年东马路上的商店名称和建筑,既有中国古典模式又有受西洋文化影响的因素。有的偏重于西洋味儿,如沙船皮鞋店和欧亚鞋店;有的则偏重于传统味儿,如一些中药店。路西的大仁堂旧时为三间大门脸,从老远的地方望去,就能看见那高过建筑的冲天招牌,两块招牌分别用楷体书写“京都大仁堂自采川广云贵地道药材”和“京都大仁堂精制汤剂饮片丸散膏丹”。店门正中上方悬着金黄大匾,上写“大仁堂”三个字,在大字的上方,有“京都”二字。正门两侧,设置两个大橱窗,北边橱窗内,红绒里儿长方形玻璃盒内,装着人参、鹿茸、燕窝、贡桂。南边的橱窗陈列着白蜡皮上面烫着金字的丸药,还有白兰花瓷瓶贴着金纸签的药酒和药膏。再往店堂里望,迎面正中高悬着直径丈余的月亮镜,满堂的硬木家具,讲究至极。
电车由东北角往北拐行至北马路。从东往西,路南邻近老官银号的地方为天津影院,最早是大观茶园(即戏园子),主要演京剧。再往西有马聚元帽庄,除售各种帽子外,尤以“帽衬儿”(即瓜皮帽)著称,有黑缎子的,有礼服呢的,有青布的,夏天有纱的,顶上有小黑疙瘩。还有正阳金店、润修堂刻字店、起福祥牛羊肉、正兴泰颜料、华贞线店、怡威表行、蔚文书局、中华书局、直隶书局等,以及几十户经营玻璃镜子的商店。
在北马路,最引人注目的是北海楼和祥德斋。北海楼建于1912年,是天津最早的综合商场。它发源于估衣街万寿宫胡同对过青云阁前的百货摊群,青云阁失火焚毁,改建青云货栈,后由摊贩等集资建筑了北海楼。楼为三层砖木框架结构,底层当中是销售杂货、儿童玩具的货摊,商业门面环绕其四周,多售卖绒绢花、化妆品、针棉织品、鞋帽和工艺美术品。商品陈列绚丽多彩,五光十色。儿童玩具种类繁多,有布制的娃娃、老虎,木制的刀、枪、宝剑,纸浆制成的各种鬼脸、舞台上的脸谱等等。二、三楼门面经营照相、画像、镶牙、假眼、算命、古玩、旧书等,并设有北海茶社,每天早晚演出,荟萃京津艺人于一堂,诸多名家在此表演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古典戏法、相声、乐亭大鼓、时调、二黄、坠子等。北海楼的创建曾轰动三津,外地人到天津不逛北海楼被视为憾事。敌伪时期,北海楼沦为大烟馆,抗战胜利后复业,后逐渐成为居民住宅。
东马路上的老饭铺,出售老天津无人不知的“曹记驴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马路
祥德斋为老字号糕点店,牌匾是旧刻原物
祥德斋是驰名京津的百年老店,它销售的糕点选料考究,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品种丰富。该店初创于1855年,由于经营好,业务量不断扩大,后陆续开设了四个分店。1938年设在北马路的天津国货售品所因受到日本侵扰,被迫迁至法租界,原址让与祥德斋。祥德斋迁此后,锐意经营,打出了自己的名气。老天津人都喜欢北马路上祥德斋的点心,尤其是逢年过节,这里总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南马路从东头西行,最先看到的是骨科名医苏先生的医所,门上方悬有患者歌颂其医术的匾额。离此不远有宝泰、中南两家旅馆。还有自行车商店安利行,20世纪30年代初期主要是销售英、德等国的产品。在通往东兴大街的路口处,有家西服店,主要是承做加工活儿,店主人将店名“夺天巧西服店”用长幅布标高高悬于马路上。在通往名刹居士林的路口处,有一类似牌坊的标志,上有铁制的“佛教居士林”五个大字。
南马路以小五金店铺居多,也有小饭馆、小吃店,大都坐落在南门西的街面上。这里的杜称奇小吃部,经营杜称奇火烧已有80多年历史。民国初年,一位叫杜称奇的人在南门西一家当铺旁摆了一个卖蒸食的小摊。此人待人和气,买卖公平,生意越做越好。1922年5月,他在鱼市老街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门脸儿,挂起了“杜称奇”的匾额,专营蒸食。戏剧大师梅兰芳常派人专程来买杜称奇蒸食,给小店增色不少。南马路南门西老鱼市的把口还有一家小饭铺,字号是“一食居”,主要卖米饭和独面筋,另有炖猪肉,切的是小块儿,按块儿卖,当时是一大铜元一块儿,还有煮海带加宽粉条烩肉汤,以后发展成为猪肉铺兼营饭铺。对着这家的西口也是一家小饭铺,人称“饽饽孙”,主营玉米面贴饽饽及蒸窝头,另有熬小鱼、炒菜、烩饼、焖饼、炒饼、面汤等家常便饭,价格便宜,每天顾客盈门。
西马路商铺较少,高大豪华建筑就更少了。但在20世纪30年代却出现了上百户的布头铺,由此成为天津一个重要的棉布市场。西马路附近还有天津早期的博物馆——广智馆,有邓颖超等人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时来过的“宣讲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