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袖中捏像
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中,第一代京剧名丑刘赶三起步于天津侯家后的群雅轩票房。有一天,刘赶三在天津演出。开场的锣鼓响过,名丑就要出场,小贩停止了叫卖,观众也停止了闲谈,乱哄哄的戏场里,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刘赶三踩着锣鼓点儿,摇摇晃晃,滑稽地迈着台步,走到台口,正要亮相,低头往台下一看,猛然一愣,吐着舌头作了个鬼脸,扭头又跑回后台去了。
发生嘛事了?
忽然,刘赶三又出场了。他作着揖说:“各位,我为什么不敢出场?因为泥人张坐在第一排呢,你们不知道,他袖筒里藏着泥,看见什么捏什么,我怕他把我这丑样儿给捏上!”
台下观众哄堂大笑,锣鼓声再起,刘赶三这才正式演出……
张明山(1826-1906)
“泥人张袖中捏像”也是天津卫的一句老俗话,天津人打心眼儿里叹服泥人张藏泥于袖中悄悄地为人捏像的绝妙技艺。
泥人张的第一代叫张明山,生于1826年,他创制的彩塑泥人,当年在锅店街同升泥人庄售卖,深受人们喜爱。张明山不但捏谁像谁,而且速度飞快,见者无不惊叹,因而成为天津一绝。《天津志略》中说:“张明山字长林,精于捏塑,能手丸泥于袖中,对人捏像,且谈笑自若,从容不迫,顷刻捏就,逼真其人,故有泥人张之称,誉驰南北。”这是《天津志略》中对张明山袖中捏人绝技的首次记述。据张家后代介绍,张明山看戏或与朋友聊天时,常常带着泥于暗中做写生练习,回家后再加工整理,久而久之被人们发现,就当做传奇故事一样传开。
天津老辈子人讲,张明山的观察能力极强,可以说是洞察秋毫。有一次他家娶孙媳妇,在新夫妇拜堂之后,按照天津习俗,要请家长和亲友们进洞房看新娘子。张明山进新房看孙媳妇时,因贺客盈门,洞房内拥挤不堪,张明山看了一看,便转身出来。随即为这个孙媳妇捏塑了一尊泥像,涂上颜色。第二天摆在新房里,亲友们看后称赞不已。唯认为塑像脸上有一水痕,疑是张明山施粉时没弄干净,有些美中不足。张明山听后说:“你们细瞧瞧,她脸上不是有个黑痣吗?”这时大家再仔细审视新娘子,果然发现脸上有一个小黑痣,人们才恍然大悟,惊叹张明山观察能力竟到如此细微。
1931年3月,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的徐悲鸿来到天津已故的严修家,看了泥人张为严的父亲和伯父所做的塑像。徐悲鸿对这两尊塑像给予极高评价:塑像人体比例和骨骼运动的变化都非常准确,也很传神,与中国古代北方美术品比较,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宋太宗的像可与之媲美,和古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的不相上下。徐悲鸿还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曾请张明山为他塑像,张明山到总督府,李鸿章却傲然无礼,张明山为他塑的像极似,同时又表现了他不美的一面。李鸿章虽然不喜欢,却又无可奈何。
天津卫盛传一桩“泥人张贱卖海张五”的旧事更有意思。海张五是天津的大盐商,此人为富不仁,臭名昭著,一天约张明山到他家为他捏像。出见时,海张五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张却不为权势所屈,从容为他捏像。像捏成后,海张五故意刁难,硬说塑像捏得不像,企图巧取豪夺分文不给。张明山将像取回,只略微改头换面,把海张五的像变成一个流氓市侩的形象,插上“贱卖”的货标,放在泔水桶上出售,人们一看就知是海张五。海张五大煞威风,他思来想去,最后只好托人花大价钱把那像买了回来。
身怀绝技的张明山于1906年故去,终年81岁。张明山之子张玉亭艺承家学且多有创新。他更注重反映普通百姓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被聘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他的作品着力表现新社会生活与时代风貌,有着较强的工艺性和时代感。1959年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成立。第四代传人张铭第一次面向社会招收学员,使泥人张彩塑从封闭的家族艺术走向了公共创作,也为泥人张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泥人张彩塑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