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

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一、概述所谓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文学语言在语言风格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文学语言同其他文体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差别,那就是它的风格价值具有艺术性。文学作者比普通的语言使用者更留心表达方式的选择,以造成艺术效果。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

一、概述

所谓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文学语言在语言风格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文学语言同其他文体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差别,那就是它的风格价值具有艺术性。文学作者比普通的语言使用者更留心表达方式的选择,以造成艺术效果。正如雅科布森(Roman Jacobson)指出的那样,我们要研究“是什么东西使得语言信息变成了艺术品”这样一个问题,探索“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以及其他语言行为相比而表现出来的特殊差异”。比如John Lily,John Milton,Walt Whitman,Emily Dickinson和Ernest Hemingway等大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他们的文体风格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效果。16世纪英国作家,被称为“大学才子”之一的John Lily以其“绮丽体(euphuism)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采用大量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比拟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对偶和排比等句子结构,引用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典故以及谚语和传说等,使其语言华丽多姿,形象性强。由此可见,在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因人而异。“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来源于内容而表现于形式的,是它作为完整的有机体的总的特征,是它在艺术上获得相当成就的一个标志”(蔡仪,1982)。“文体风格是两种因素的结合,即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作者个人的特点”(Holman,1972)。也就是说,文体风格是作者在表达意思时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我们既要忠实于原作者又要忠实于目的语读者。要完成这双重任务,译者除了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外,还应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否则就会使译文失去原作的艺术魅力,违背文学翻译的原则和要求,即“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1954)。就风格的可译性而言,不同的翻译理论家持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风格不可译;另一种则认为风格难译但可译,至少在不同程度上可译。目前,大多数文学翻译工作者持后一种观点,对风格的可译性做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译文只能做到与原作的风格接近。对此问题,本文不再赘述,而重点探讨原作风格的再现问题。

二、形似与风格对等

文学作品的信息内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体。文学作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创造具有可感性的艺术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创造艺术形象,形象信息成为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的中心。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我们要着力于准确传达作品中的形象信息,避免形象信息的扭曲或失真是保持风格等效的关键。作家的风格无非表现在创作手法、行文习惯、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调动之上。追求风格上的对应在于译者紧紧依靠原作的语言形式特征,在目的语中寻找与原作风格特征对应或相似的语言形式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译者如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完美的语言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那么译文可谓达到了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例如:

①Infant's flesh will be in season throughout the year,but more plentiful in March,and a little before and after.

—A Modest Proposal

译文:婴儿的肉全年均可上市,三月份前后尤其是旺季。(刘炳善译)

原文的主要风格特征表现在语言平淡、朴实无华、简练明了,运用反语修辞手法,冷嘲热讽。译者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如“肉、上市、旺季”等,显得朴实无华,然而在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对原文的讽刺意味却再现得淋漓尽致。译者运用对应与相似的语言特色把斯威夫特的思想观点、内在感情等形象信息移植到目的语中,再现了原作强大的讽刺力量。

文学作品的信息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传达,译文与原文都有各自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而一种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往往难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应的形式。譬如,英诗中的头韵在汉语中就很难表现,而汉语诗词的平仄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文学翻译只要意似,不求形似,因为语言的形式特点与审美功能密切相关。如果抛弃语言形式的等效,就难以实现审美功能的等效。比如,例②是英国诗人Tennyson写过的两行诗,原诗有一定的格律,黄龙教授译诗时也采用我国格律诗的形式,与之对等,而且诗句简练,再现了原诗的艺术意境,给人以同样的美感。若用自由体来译,就难以收到这样的效果。

②A myriad white gulls frolic with blue water.And a feathery sail drifts east with the river.

译文:万点白鸥戏碧水,一叶轻帆逐东流。

在文学翻译中,必须在正确理解原文风格的基础上来传达原文的风格。这就要求译文在内容上必须保持与原文完全一致的前提下,在形式上尽可能求其与原文相似。因为只有保证正确理解原文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原文语言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只有对原文语句的正确理解,对原文语句意义的正确表达,对原文句子精神的正确模仿,才有可能获得符合原作思想特色、语言特色、艺术特色的译文,才能忠实传达原作的风格。例如:③“I think I could break away from this fellow inside a year,”said Hurstwood.“Nothing will ever come of this arrangement as it's going on now.”

译文:“我想,不出一年就和这家伙拆伙”,赫斯渥说:“照现在的经营方式,这个买卖是无利可图的。”

原文属口头语体,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把握住口语体的语言风格,遣词浅显得宜,淡中显美,再现了原文语言特点和风格。

三、意似与风格对等

文学翻译还必须准确传达作品中的感情信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往往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而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难免受到这些思想感情的感染。译文若不能传达原作的思想感情,势必失去原作具有的感染力。所以,译者要善于捕捉原文中的有关线索,准确理解和传达其中的感情信息,才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意似。比如,例④诗中所表达的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是显而易见的,Hawkes的译文能够传达原诗的感情,可以产生几乎相等的感染力。

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

译文:Pages full of idle words.Penned with hot and bitter tears.All men call the author fool.None his secret message hears.

形似是指语言表现形式的等效,并非语言结构形式的完全对应。如果死抠字眼,刻意模仿,反而会损害原文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我们翻译的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形似,必须追求神似的效果,才能忠实传达原作的风格。例如:

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译文:I left home young,I returned old.Speaking as then,but with hair grown thin;And my children,meeting,do not know me.They smile and say:“Stranger,where do you come from?”

(Bynnor译)

原文的简朴风格在译文中得以再现。译者运用简朴的词汇,但不拘泥原文的句式,运用转换的方法把原作句式作了适当改变。然而,译文节奏流畅、自然,读起来悦耳动听,保持了原文的音韵美。

翻译不仅要求意义对等,而且要求风格上的对等,尽可能地做到译文与原文形神皆似,再现原文艺术风格。比如,例⑥中的英语是谚语形式,译文A仅仅译出了意思,没译出其风格。译文B注意到意义和风格上的统一,采用了汉语谚语和成语经常采用的修辞方式“反对”(对偶的一种),准确地译出了意义,再现了原文风格。风格对等指翻译时译文在意义上与原文意义相同是不够的,还要尽量保持原文的神韵和风格,不同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有时,同一作者在不同作品中,使用不同的风格。在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说话中用词不同,句法结构不同,风格不同。这些不同的文体和风格,在原文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翻译时,一定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及修辞方式,使用适合的文体,尽量保持原作风格、意境、形象和神韵。

⑥A thousand mustaches can live together,but not four breasts.

译文A:一千个男人可以住在一起,两个女人却不行。

译文B:千条汉子能共处,两个婆娘难相容。

(《翻译通讯》)

四、作者与译者风格对等

文学翻译,还需正确处理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并存的问题。译者的任务是表现作者的风格,其语言风格与艺术风格应是作者艺术风格的化身,但又应该有自己进行再创造的艺术风格的烙印。因为,作者有写作风格,译者也有翻译风格。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者的风格,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必须统一起来。译者可以运用语言手段,使译文风格最后统一到作者风格上来。作者的风格应通过译者的风格来表现,而译者的风格又应以作者的风格为依归。

翻译是一门再创作艺术,但在再创作的过程中,译者要时刻注意抑制自己的风格,以再现作者的风格为主。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好译文消灭自己,坏译文消灭原作。为在翻译中把握和体现原文作者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译者应该了解作者风格。这一点可以通过了解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创作方法、时代背景等来实现。第二,译者应该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作者在作品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体现他的风格,这就形成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其中包括:用词倾向,语句特点,修辞方式,词句语序,句子情态,句式、段落、章节以及整体结构安排等。第三,要做到“文随其体,体随其人”。也就是说译者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以适应原文的风格特点,让自己归顺于、同化于作者的艺术风格。其实,翻译的风格是由原著的风格或作者本人的风格所决定的。正如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同作家的风格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翻译时,该雅的不可以俗,该俗的不可以雅。原文幽默,译文也该幽默;原文沉闷,译文决不可畅快。用王佐良先生的话就是“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要想实现上述目的,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信”字。例如:

⑦“Pays as he speaks,my dear child—through the nose.”

译文A:“报酬正如他所说,我的亲爱孩子——是从鼻子里。”(注:“从鼻子里报酬”是一句成语,是肯出大价钱的意思。)

译文B:“他花钱也跟他说话一样,他是说大话,也使大钱的。”

译文A逐字翻译,表面上与原文十分吻合,其效果则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如果原文中的一切成语都按这种方法来翻译,不但累了译者,也累了读者,得不偿失,这样的翻译不如不译。译文B则极好地照顾了两种语言的行文习惯,既传达了原文的真正含义,又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可谓一举两得,是翻译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能译出与原作风格貌合神似的作品才是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译者不能体现原作的风格,无异于丢掉了原作的灵魂,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能是满纸“对等词”互译的躯壳。因此,译者应深刻理解原作的风格意义,体察原作的艺术意境,从总体上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尽可能在目的语中选择与原文风格意义相当的语言形式,同时又不拘泥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完美结合,恰如其分地再现原作的风貌。译文只有由表及里,形神皆似,才算臻于完美,才是点睛之笔的绝妙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